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暴力沟通讲解文案(ppt配套)

非暴力沟通讲解文案(ppt配套)


异化的沟通方式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道德评判,道德评判就是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 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例如:你的毛病是你太自私了、他对人有成 见、这是里见你。然而, 语言常常使我们陷入是非之中。他擅长将人分类,把人看做好人或坏人,正常或不正常等等。我们一直学着 以貌似客观的语言表达自己。一旦遇到不喜欢的人或不理解的事,就会想别人有什么不对。我们一心分析和 确定错误的性质,而忽略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因此,如果妻子或者丈夫想多一点体贴,那他就太粘人了, 可是当我们想多一点温柔而没有得到回应时,那他就“过于冷漠”了。如果同事更关心细节,他就是有强迫 症。反之如果我更在乎细节,那他就是粗心大意。我相信,诸如此类的评论暗含着我们的价值观及需要。不 幸的是,以这样的方式提出主张,很可能招来敌意,使我们的愿望更难得到满足。即使他们接受批评,作出 让步,通常也不是心甘情愿的。重要的是,在这里,我们不能将价值判断与道德评判混为一谈。什么是可贵 的品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例如,我们也许会欣赏诚实、自由以及和平的价值。价值判断反映了 我们的信念—生命的需要怎样才能得到最好的满足。看到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行为,我们可能会说:“暴力 是不好的。杀人者是邪恶的。”然而,如果我们从小就学习爱的语言,我们将会直接说出我们的价值观,而 不会指责他人。此时,我们就会说:“对于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我很担心,我主张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冲 突。”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就是如 此。 其次,进行比较。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创新、超越确实推动 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比较往往会造成不利的影响,骄傲自满、目中无人、自卑、 自暴自弃,正是比较蒙蔽了我们对他人、对自己的爱。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非暴力沟通呢? 非暴力沟通有四个要素,即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什么是我的观察?我观察到了什么?我的感受如何, 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这就是我们非暴力沟通的过程。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观察。即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它强调区分观察和 评论的重要性。上面有一首诗,是美国的一位歌手鲁思 贝本梅尔写的: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我见过有 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想一想,他是个 愚蠢的孩子,还是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我们习惯于对看到人及行为做出反应,给出评判和分析,例如某人迟到30分钟,我们通常不会直观地说他迟 到半小时,而是会评判他是个不守时或者没有时间观念的人。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 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 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非暴力沟通不要求完全客观而不作任何评论,只强调区分两者的重要性。当我们 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有的时候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在以下的表格中,我将举 例说明如何区分观察和评论,左边是我们时常可以听到的话语,但是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使用右边表格的语 言进行沟通。例如,它会说“欧文在过去的5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而不是说“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 当然,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 描述观察结果。
第三,回避责任,我们对自己的思想 、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可是,人们广泛使用“不 得不”这一短语。例如:“不管你是否喜欢,有些事你不得不做。”显然,这种表达方式 淡化了个人责任。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许多回避责任的言语。 第四个,强人所难。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 这其实是相当低级的交流手法,只有在训练动物的时候,我们才会用到这样的方式,就像 斯纳金的实验一样,把小白鼠放进特制的笼子里,在笼里有一个伸出的杠杆,下面有一个 食物盘,只要笼中的小鼠按压杠杆,就能得到一粒食物。起初,小鼠在笼子里还是上蹦下 蹿,但每次按过杠杆后就能有吃的,小鼠就学会了饿了要去压杠杆。反之,B箱中的小鼠 每按一次就会被电击一次,长此以往,B箱中的小鼠就不会去按压杠杆了。如果某人做不 到某件事情,我们就使用语言或者惩罚刺激他,让他记得这样做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的损失, 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方法在我们社会中被广泛应用并且收效颇丰。 长期以来,我们强调人性本恶以及通过教育来控制天性。这导致了我们对自己的感受和需 要常常心存疑虑,以致不愿去体会自己的内心世界。本书认为,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 助。是异化的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非暴力沟通想要解决的就是这样的问 题。
各位同事晚上好,很高兴今天能够站在这里为大家分享我最近阅读的一本书《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是由著 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编著,他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卡尔·罗杰斯,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 临床心理学博士。《非暴力沟通中》的非暴力一词来源于由圣雄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是印度人 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一场影响深远的运动。其特点就是非暴力和不合作。非暴力一词在本书中指暴力消退 后,自然流露的爱。所以本书又叫做《爱的语言》。 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我们能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 带来的不同感受,我们就能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随意打断、拒不 回应、随口而出的评价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 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我今天介绍的非暴力沟通就是为了改善这样的现状。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主要有四个,治疗内心的伤痛;突破 容易造成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途径化解冲突,最终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接下来我将从是什么蒙蔽了爱,如何做到非暴力沟通与非暴力沟通如何运用这三个方面来介绍这本书。 第一个,是什么蒙蔽了爱。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 至于互相伤害呢?又有什么让有的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我们一 直在使用并且从未感觉到不妥,他们虽然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略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至于彼此 的疏远和伤害。这种语言,本文称之为异化的沟通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