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地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提纲

工程地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提纲

《工程地质》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Engineering Geology
课程编号:03110110
课程类别:专业课,选修
总学时数:32
学分:2
开课单位:建筑工程学院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由于任何建筑工程都离不开地质环境,故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都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工程地质知识,而《工程地质》正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因此本课程对于土木工程专业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工程建设中经常遇到的工程地质现象和问题,以及这些现象和问题对工程建筑设计、施工和营用过程中的影响,并能正确处理和合理利用自然地质条件,了解各种工程地质勘察的要求和方法,能够正确布置勘察任务、合理利用勘察成果解决设计和施工问题。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导言
1.教学内容
工程地质的概念、研究工程地质的目的和任务、工程地质学的内容及发展以及本课程的主要任务。

2.重点、难点
工程地质与土木工程工程的关系。

3.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工程地质学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和任务;
(2) 理解工程地质和土木工程工程的关系;
(3) 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二章矿物与岩石
1.教学内容
(1) 主要造岩矿物及其性质;
(2) 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主要介绍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主要工程地质特征及其鉴别方法;
(3) 特殊类土的成因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2、重点、难点
(1)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
(2) 常见岩石的类型及工程性质。

(3) 矿物识别的方法及常见主要造岩矿物的特征。

3.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矿物的概念及其主要形态特征和物理性质指标;
(2) 掌握主要造岩矿物及其鉴定特征;
(3) 掌握岩石的基本概念及其成因、分类;
(4) 掌握岩浆及岩浆岩的基本概念、岩浆岩的产状、结构、构造及其主要矿物成分和分类原则;
(5) 掌握沉积物和沉积岩的基本概念,掌握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掌握沉积岩的结构、构造及其分类原则;
(6) 掌握变质作用和变质岩的概念,了解影响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掌握变质岩的主要结构、构造特征及主要特征矿物和分类原则;
第三章地质构造
1.教学内容
(1) 地质年代及其划分方法;
(2) 岩层的产状要素及其测定方法;
(3) 褶皱构造(含水平、单斜构造)及其与工程的关系;
(4) 断裂构造(节理、断层)及其与工程的关系;
(5) 地层的接触关系;
(6) 岩石与岩体的基本概念及其质量评价。

2.重点、难点
重点:地层间的接触关系,褶皱与断层类型及识别标志。

难点:地层产状与测量方法,地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关系。

3.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知识及其表现形式和构造运动的方向分类,掌握地质作用的概念;
(2) 掌握岩层的基本概念,岩层产状与产状要素的测量方法,地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组合关系;掌握地质构造对岩石(层)工程性质的影响的分析方法;
(3) 掌握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的关系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4) 掌握褶皱构造的类型与识别方法;节理的类型、调查与统计方法断层类型及识别标志及分类原则;
(5) 了解地史的基本知识和确定地质年代的基本方法,熟悉并掌握地质年代的基本内容;
(6) 了解地质图的基本类型、掌握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等要素在地质图上的表示方法和编制、阅读地质图的步骤和方法,掌握根据地质图以及地质剖面图及综合地层柱状图的编制方法。

第四章水的地质作用
1.教学内容
(1) 地表流水的地质作用以及对土木工程建设的影响;
(2) 地下水的基本概念和地下水的类型;
(3) 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及其处理措施;
(4) 路基翻浆的原因和对土木工程建设的影响以及采取的对应的措施。

2.重点、难点
重点:地表水、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及其对土木工程工程的影响。

难点:路基翻浆的原因及相应的工程措施。

3.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河流的地质作用
(2) 掌握地下水运动规律及其工程应用
(3) 掌握路基翻浆产生的原因及条件,防止路基翻浆的工程措施。

第五章地貌及第四纪松散堆积物
1.教学内容
(1) 地貌的形成和发展;
(2) 垭口和山坡等对土木工程工程的影响;
(3) 第四纪松散堆积物的成因类型对土木工程建设的影响。

2、重点、难点
重点:垭口和山坡对道路布线的关系;
难点:第四纪堆积物的类型以及对道土木工程梁建设的影响。

3、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垭口和山坡等对土木工程工程的关系;
(2) 了解第四纪松散堆积物的成因类型对土木工程建设的影响。

第六章岩质边坡稳定分析
1.教学内容
(1) 岩体结构的结构面、结构类型以及特征;
(2) 岩体结构的质量评定;
(3) 岩体稳定性分析方法以及破坏所具备的边界条件;
(4) 岩质边坡破坏类型及防治措施。

2.重点、难点
岩体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自然历史分析法及工程地质比拟法;力学原理计算法;赤平投影在边坡稳定分析中的应用。

3.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边坡岩体的变形与破坏类型。

(2) 理解影响边坡稳定的地质因素分析;滑坡体的识别。

(3) 掌握岩体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4) 掌握不稳定边坡的防治措施。

第七章常见不良地质现象
1.教学内容
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等常见病害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2.重点、难点
常见不良地质的发生条件,防治措施。

(1) 掌握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及其危害性;
(2) 掌握滑坡的概念及其研究的工程地质意义;掌握滑坡的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结构;了解滑坡与其他主要的山坡变形的区别;掌握滑坡的形成条件,影响因素及滑坡的分类;掌握各类滑坡的特征和滑坡稳定性评价的基本方法;掌握滑坡治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工程措施;
(3) 掌握崩塌和岩堆的基本概念和崩塌的形成条件及防治原则及工程措施;
(4) 掌握泥石流的概念及其危害性;掌握泥石流的分类原则及其规模划分;掌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流域特征;掌握泥石流的工程地质研究方法及其防治原则和主要工程措施;
(5) 了解岩溶的概念及其研究的工程地质意义;了解岩溶的发育条件与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岩溶的工程地质研究方法及其防治原则和主要工程措施;
(6) 了解潜蚀和流砂的概念及其研究的工程地质意义;理解潜蚀和流砂的形成条件及其工程地质研究方法和防治措施;
(7) 掌握地震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地震震级及与地震烈度之间的关系;掌握地震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与危害性;掌握震动液化原理及其判别;掌握地震区的工程地质研究方法与评价及预防措施。

第八章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
1.教学内容
(1) 围岩压力及其类型;
(2) 洞室围岩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3) 保障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处理措施;
(4) 地质作用对隧道施工的影响。

2.重点、难点
地下洞室围岩的应力和承载力的分析计算,洞室位置的选择。

3.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地下洞室围岩应力分布与变形破坏情况,顶板与侧壁坍塌、围岩膨胀、岩爆现象。

(2) 了解影响围岩稳定的地质因素分析及洞室(线)位置的选择
(3) 了解山岩压力与围岩的承载力,山岩压力与坚固系数的确定;围岩承载能力与弹性抗力的确定;围岩中的外水压力。

(4) 了解提高围岩稳定性的措施简介。

第九章土木工程工程地质勘测
1.教学内容
(1) 土木工程工程地质勘察的内容;
(2) 路基工程地质勘察;
(3) 桥梁工程地质勘察;
(4) 隧道工程地质勘察;
(5) 不良地质现象的勘察。

2.重点、难点
路基工程地质勘察,桥梁工程地质勘察,隧道工程地质勘察
3.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收集和研究路线通过地区既有的有关资料的方法。

(2) 掌握工程地质调查、工程地质测绘方法及内容。

(3) 掌握路基,桥梁,隧道等各类工程及不良地质的勘察。

(4) 了解室内及野外工程地质试验及长期观测方法。

三、建议学时分配表
四、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2.成绩评定:
总评成绩构成:平时考核(30)%;期末考核(70)%
平时成绩构成:考勤考纪(50)%;作业(报告)(50)%
实习成绩单记
五、建议教材及参考资料
建议教材:
刘忠玉主编,《工程地质学》,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年版
参考资料:
1.洪毓康主编,《土质学与土力学》第二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年版
2.《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3. 许兆义主编,《工程地质基础》,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年版
4.李隽蓬主编,《土木工程地质》,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版
六、大纲说明
本门课程在完成课堂教学,为巩固教学成果和使学生更进一步的理解工程地质的理论,还必须进行为期一周的野外地质勘察应用技能训练,即野外地质认识性实习。

执笔人:胡云世
审阅人:
审定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