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原微生物感染课件

病原微生物感染课件


(马蹄蟹)—节肢门、肢口纲、剑尾目、鲎科、无脊椎
原理
LAL中的B因子 内毒素、Ca2+
(鲎变形细胞溶解物)
活化的B因子
凝固酶
凝固酶原
凝固原(可凝性蛋白)
凝固蛋白(凝固素) 凝胶
方法:试管法、微量载片法、产色底物法
优点:快速、简便(家兔病原试微生验物感2染~3天 1hr即可)
12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比较:
激活血纤维蛋白溶酶原——血纤维蛋白溶酶
血浆纤维蛋白
水解、利于扩散
e、卵磷脂酶(毒素)
水解各种组织细胞,尤红细胞(产气荚膜梭菌、蛇毒液)
病原微生物感染
8
2、毒素 (toxin) 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不同:
1)外毒素(exotoxin):
外毒素 内毒素
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在生长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胞外的毒,如
(正常:对机体有利;异常:损害机体)
三、环境因素
病原微生物感染
14
四、传染后的表症 病原体
不同的个体 相同个体的不同生理状态
不同的结果
病原体侵入其宿主后,二者之间力量对比决定着传染的结局
隐性传染 带菌状态
“伤寒玛丽”(Mary Mallon):
一个健康带菌者,被证实在美国 有7个地区多达1500个伤寒患者都 是她传染的。
第十章 传染与免疫
病原微生物感染
机体对抗
(免疫学)
免疫(immunity):
生物体能够辩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 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功能。
传统的免疫概念:
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即抗传染免疫。
病原微生物感染
1
在实验室
病原微生物感染
2
免疫功能的分类:
类别 免疫防御 免疫稳定
免疫监视
功能正常
功能异常
破伤风痉挛毒素、白喉毒素等;也有存于胞内当细菌溶解后 才释放的如痢疾志贺菌的肠毒素。
特点:
通常为蛋白质,抗原性强,可选择作用于各自特定的组织
器官,不同病原菌产生的外毒素不同,所引起的症状也不同。
其毒性作用强,但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
病原微生物感染
9
类毒素(toxoid)和抗毒素(antitoxin):
显性传染
病原微生物感染
15
第二节 宿主的非特异免疫
一、生理屏障
1、皮肤与粘膜:2.生理上的屏障结构
二、细胞因素
1、吞噬细胞(phagocytes) :2、自然杀伤细胞
三、体液因素
1、补体系统;2、干扰素;3、溶菌酶
四、炎症
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及各部分的基本功能
病原微生物感染
16
第二节 非特异性免疫
项目 产生菌
化学成分 释放时间 致病特异性 毒性 抗原性
制成类毒素 热稳定性
外毒素
革兰氏阳性菌为主 蛋白质 一般随时分泌 不同外毒素各不相同 强* 完全抗原,抗原性强 能 差
内毒素
革兰氏阴性菌 脂多糖(LPS) 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 不同病原菌的内毒素作用基本相同 弱 不完全抗原,抗原性弱 不能 耐热性强
细菌通过具有粘附能力的结构如革兰氏阴性菌的菌毛粘附于宿主的呼吸道、 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相应受体,局部繁殖,积聚毒力或继 续侵入机体内部。
淋病奈瑟氏球菌:菌毛可使其吸附于尿道粘膜上皮的表面而不被尿液冲走
变异链球菌、乳杆菌:牙齿表面粘连成菌斑,造成龋齿。
在原处生长繁殖并引起疾病:霍乱弧菌(Vibrio)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物质,主要成分是脂多糖(LPS),于 菌体裂解时释放。
作用于白细胞、血小板、补体系统、凝血系统等多种细胞和 体液系统,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血压下降及微循环障 碍,有多方面复杂作用,但相对毒性较弱。
各种革兰氏阴性菌的内毒素作用相似,且没有器官特异性。
病原微生物感染
11
测定方法——鲎试剂法
侵入细胞内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细胞死亡,造成溃疡 痢疾志贺氏菌(Shigella ddysenteriae)
通过粘膜上皮细胞或细胞间质侵入表层下部组织或血液中
进一步扩散:溶血链球菌(Streptococcus haemolyticus)病原微生物ຫໍສະໝຸດ 染62)抗吞噬作用
肺炎链球菌:荚膜,避免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 A族链球菌表面M蛋白:抗吞噬、抵御抗体等作用
*1mg肉毒毒素纯品可杀死2亿(2000万)只小鼠或一百万只豚鼠,
中毒的死亡率几近100%,但及时注射抗毒素及对症治疗可使之降
低。1mg破伤风毒素可杀死100万只小鼠,1mg白喉毒素可杀死1000
只豚鼠。
病原微生物感染
13
二、宿主的免疫力
经典:机体免除传染性疾病的能力。 目前:机体识别具抗原性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功能
(E.coli K抗原等)
3)繁殖与扩散能力
a、透明质酸酶(旧称扩散因子)
水解结缔组织中透明质酸,透性增加,利于病原体迅速扩散 (链球、葡球等)
病原微生物感染
7
b、胶原酶
水解胶原蛋白,利于扩散(产气荚膜梭菌)
c、血浆凝固酶
凝固成纤维蛋白屏障,保护其免受宿主吞噬(金葡菌)
d、链激酶(血纤维蛋白溶酶)
病原微生物对机体的感染及其致病能力
病原微生物感染
4
一、细菌的致病性 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
毒力
1、侵袭力(invasiveness):
侵袭力 毒素
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称侵袭力
吸附和侵入能力;
繁殖与扩散能力;
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
病原微生物感染
5
1)吸附和侵入能力:
利用外毒素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的特点,用0.3-0.4%甲 醛处理,使其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持抗原性,这种经处理
的外毒素为类毒素,常用来预防注射。
用类毒素注射动物(如马),以制备外毒素的抗体,称为
抗毒素,作治疗用。
外毒素
0.3~0.4%甲醛 脱毒
类毒素
病原微生物感染
免疫动物 抗毒素
10
2)内毒素(endotoxin)
机体对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特异性免疫
重点:病原体的感染及机体的抗传染免疫作用
病原微生物感染
3
第一节 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性
1、感染的途径;2、感染的部位及方式
1、细菌的致病性: 1)侵袭力;2)毒素(toxin)
2、病毒的致病性;3.真菌的致病性:
三、传染的类型
1、隐性传染;2、带菌状态;3、显性传染
抵御病原体的侵害和中和其毒素(抗 变态反应、反复感染或免疫缺陷综合
传染免疫)

清除体内自然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 识别紊乱,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行免疫调节,以维护机体内环境的相
对稳定性
某些免疫细胞发现并清除突变的自身 功能失调时,导致癌变或持续感染的
细胞(癌细胞)
发生
本章主要内容:
病原体对机体的感染
非特异性免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