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个文官的死》教案3篇《一个文官的死》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家作品,把握小说情节,理解小说主题,品味幽默讽刺的艺术风格。
2. 通过分析典型人物的个性化对话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归纳概括人物的鲜明个性,理解小说的主题。
3. 掌握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
二、教学重点难点:1. 对话、心理描写。
2. 小说的典型细节。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引入:介绍作者引入课文。
提问:•什么是“小人物”?描写这类人物的小说有什么特点?有哪些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契诃夫的小说有什么特色?1. 关于作者:(幻灯片2)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契诃夫的小说短小精悍,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寓意深刻。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状况。
2. 创作背景:(幻灯片3)19世纪后期,俄国沙皇专制制度盛行,是俄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政府暴戾无道,扼杀自由;百姓饱受压制,怨声载道;整个社会被恐怖笼罩,人心惶惶。
上尊下卑的封建烙印死死地将人束缚住,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官场中强者倨傲专横,弱者唯唯诺诺。
各种各样的恐惧感、焦虑感压抑着人们,重逾千斤。
在这种情况下,《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套中人》等小说便应运而生。
本文写于1883年。
(二)破题:一看题目,就使读者产生一系列的疑问,扣人心弦,既是全文内容的概括,也给人一种沉重感。
(三)整体感知:1. 阅读课文,找出切尔维亚科夫的六次道歉。
请两位同学把切尔维亚科夫和将军的对话读出来。
要求读出人物各自的语气语调、个性特点。
2. 提问:切尔维亚科夫每次道歉是出于什么原因?•第一次:出于礼貌。
•第二次:因为胆怯,怕对方过后暗算自己。
•第三次:满足自尊愿望。
•第四次、五次:达到诚恳的目的和心理安慰。
•第六次:濒临着心理绝望与精神崩溃。
3. 小组讨论:为什么切尔维亚科夫要道歉那么多次?讨论后归纳:在切尔维亚科夫眼里,上层的达官贵人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代表着一种意志、命令和心理威胁,对他产生一种现实的压抑感。
作为社会底层的小公务员,他有着很强的“自卑情节”,不敢得罪上层阶级,畏惧他们的报复。
所以战战兢兢,小心翼翼想挽救。
投影显示:(幻灯片6)人物切尔维亚科夫将军表现:六次道歉(个性化的语言)“没关系,没关系……”“您好好坐着,劳驾!让我听戏!”“够了……我已经忘了,您却说个没完!”“简直是胡闹……”“您简直是在开玩笑,先生!”“滚出去!!”性格:将军高高在上傲慢暴躁小庶务官卑微、胆怯、可怜、可鄙4. 小说心理描写细腻传神,找出有关的词语加以品味。
投影显示:(幻灯片7)切尔维亚科夫心理变化:一点也不慌心慌了惶惶不安怀疑脸色发白肚子里似乎有个什么东西掉下去了(得罪上司的罪恶感、恐官心理、奴性心理)5. 主人公遇到的本来是一件极小的事情,但他却为这件小事担忧致死。
他为什么不安?他实际上恐惧的是什么?小说的背景写于19世纪80年代。
当时沙皇政府为了镇压民粹派而实行高压政策,警察和官僚飞扬跋扈,社会非常黑暗。
切尔维亚科夫的不安源于他得罪了大官,害怕被报复。
从中可见当时社会黑暗与专制导致人民的恐惧和心理扭曲与压抑。
归纳主题:(幻灯片8)卑微、胆怯、可怜、可鄙的性格罪恶感、恐官心理、奴性心理扭曲的性格与压抑的心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专制主题:通过描写一位小文官因喷嚏溅到将军身上而产生恐惧、焦虑以致郁闷心惊而死的可笑故事,揭示了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奴性心理以及对造成这种心理的沙皇专制制度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和深刻的鞭挞。
(四)思考探究:(幻灯片9-11)1. 作者在小说中怎样表达他的态度?提示:契诃夫从不在作品中直接抒发自己的主观态度,而是客观冷静地写人叙事,在平淡中见幽默,在幽默中见深沉。
2. 任何一部好的作品,都会有一些特征性的描写,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动作、一个场景、一个人物、一种人物关系等。
比如《一个文官的死》中切尔维亚科夫的那个喷嚏,就使主人公具有了典型性,成为那些具有奴性的小人物的代表。
想一想,你还知道中外作品中有哪些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和典型性的人物形象?提示:《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对套子的讽刺性的描写,使套中人别里科夫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的代名词;《项链》中的项链,使路瓦栽夫人成为爱慕虚荣、追求奢华的庸俗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药》中的人血馒头,寥寥几笔使华老栓成为落后、愚昧、迷信的小市民的典型代表;《孔乙己》中的长衫,让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典型形象跃然纸上。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第二题。
2. 课后阅读契诃夫的《套中人》等其它作品。
2019-2020年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个文官的死》教案3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2、了解作者作品的主要特点;3、学习通过小说的三要素分析小说;4、体悟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和感情变化;5、认识反复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学习使用这一写作手法;6、探索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
二、重点难点:1、学习通过小说的三要素分析小说;2、认识反复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学习使用这一写作手法;3、探索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师生共同总结。
四、课时安排:1个课时(45分钟)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法国作家莫泊桑说:“生活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以把你断送,也可以把你拯救出来!”本文讲述了“一个喷嚏导致一个人死亡的故事”。
(要强调“担心致死”这一强烈的反差,以此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控制在2分钟以内)[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5分钟)学生间交流阅读体会。
(2分钟)[三]指导阅读:[1]阅读要求:细读;[2]阅读目标:筛选文中用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词句;(提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等)[3]阅读方法:在读书过程中圈、点、画。
(5分钟)[四]学生展示筛选结果,共同总结人物形象。
(5分钟)[五]速读课文,[1]总结故事情节(提示:小说的故事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2]学生展示: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文官看戏一个喷嚏反复道歉文官之死文官之死无(5分钟)[六]“反复道歉”是小说的主体,分析“反复”在文中的作用。
[1]强调,突出文官的心理,塑造人物形象;[2]反复中有变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3]支撑文章的结构,成为文章的主体。
(5分钟)[七]分角色朗读,体悟在“反复道歉”过程中人物感情的变化。
[1]筛选出对话的内容;[2]分角色朗读;(可分组对比)[3]体会人物的感情变化。
将军客气无奈气愤暴怒文官隐隐不安心慌意乱惶惶不可终日精神崩溃(7分钟)[八]分析典型人物(切尔维亚科夫)的典型性格(忧惧)形成的原因。
(由果索因)死亡←忧惧←人生经历←生活环境(社会环境)←沙皇统治(5分钟)[九]总结:[1]本篇小说的特点;[2]契诃夫小说的普遍特点,简单介绍作者的情况;[3] 契诃夫的代表作,推荐与本文风格相似的作品给学生扩展阅读。
(3分钟)教材简析:《一个文官的死》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创作的一篇具有很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短篇小说。
小说的主要情节:小文官切尔维亚科夫在剧院看戏时突然间打了个喷嚏,喷嚏溅到一位将军的秃头上,他为此三番四次的道歉、赔罪。
将军对文官的多次道歉、赔罪先是表现出冷漠而又不关心,后来是不耐烦,生气,最后大发雷霆,活活把文官吓死了。
情节简单,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主要通过人物间个性化、动作性的对话展开的,学生易于概括。
小说综合运用了人物刻画的方法,刻画人物的语言精练,看似平凡,却笔笔传神,丰富的心理描写尤为突出,既有直接的叙述,又有外在的语言、神态、动作的表现,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切尔维亚科夫患得患失、庸俗市侩、奴性心理的可笑可悲的形象,写出了小人物的软弱和不幸,展示了沙皇俄国的官场现实:强者倨傲专横,弱者唯唯诺诺。
小说的结局是十分发人深思的,作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处理,是理解鉴赏的难点。
故事起因于生活中的偶然小事:看戏途中突然间打了个“无论何人、无论何地都不受禁止”的喷嚏,然后为此道歉,然后因为得不到原谅,最后被吓死了,确实出乎意料。
解决这个难点,可以先从人物的死因探讨入手:从内因到外因,层层挖掘;在探究中,既要落实对人物的鉴赏、情节的分析,又要结合小说创作的背景,一举三得。
所以把鉴赏小说的结局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鉴赏小说的结局(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深入理解、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思想目标:思考小说中“小人物”的悲剧命运教学过程:一、引入(一)学生举出印象深刻的小说,简要说明理由(二)巩固小说鉴赏要点二、作家简介三、阅读文本(删去结局部分)(一)积累词语(二)画出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的典型句子(二)了解、概括小说的情节(三)小组活动:设想小说的结局。
四、鉴赏小说的结局——切尔维亚科夫死了(一)展示原文结局切尔维亚科夫肚子里似乎有个什么东西掉下去了。
他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退到门口,走出去,到了街上,慢腾腾地走着。
……他信步走到家里,没脱掉制服,往长沙发上一躺,就此……死了。
(二)探究死因(要求:摆明观点,结合具体情节分析)1.巨大的心理压力(体味人物语言、神态、行动、心理描写,感受心理压力外在以及内在的表现,注意变化)小结:他不知道高官是否消气了?是否在想如何惩罚自己?在诸如此类的猜忌中,他惶惶过日,终于凄凉的死在得罪上司的罪恶感里和对自己命运的忧虑中。
2.将军的态度(冷漠而又不关心——不耐烦——生气——大发雷霆)小结:对于将军来说,小文官的道歉轻如鸿毛;但小职员要得到将军的原谅却是重如泰山。
将军的每一次漠视,都会引起小文官的猜疑,增加心理压力,加速了小文官的死亡。
3.将军的权势:(联系《变色龙》、《胖子和瘦子》、《在钉子上》感受权势的威力)小结:权势可以使人见风使舵;权势可以使友谊变质;权势可以使妻子变为淫妇、丈夫忍气吞声;权势可以使一个人惊慌不安,乃至于死亡。
权势啊,多么至高无上啊!但,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现实。
4.总结权势决定态度、权势促成压力。
(二)结局的审美价值(激疑:作家为什么安排这样的结局?)1.揭示了小人物的不幸,“哀其不幸,怒其不争”2.偶然中蕴涵必然,深刻揭示主题,增强小说的思想意义和感染力。
五、作业结合课文谈谈你对“如果黄金掉进了污泥,而变得肮脏的话,那我们也不能责怪黄金,我们应该改造污泥(契诃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