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的金字塔》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埃及的金字塔》执教时间:2010年4月28日执教班级:执教老师: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顾文本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埃及的金字塔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金字塔。
让我们先来读读这些词语。
(大屏幕出示:巍然屹立、傲对碧空、举世闻名、宏伟、精巧、勤劳、聪明、智慧、结晶)师:谁先来读一读?(一生读)师: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感觉到这些词语是有温度的,请坐。
师:谁再来读一读?(一生读)师:读得很到位,老师感受到了金字塔的宏伟气势了。
师:谁能联系课文内容,用上这里的一两个词说一句话?生: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巍然屹立、傲对碧空。
师:你一下子用上了三个词语,厉害!师:谁再来说一说。
生: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古埃及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师:你更厉害,居然用上了四个词语。
有没有谁想挑战一下的?生: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勤劳而又聪明的古埃及人民建造的,它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师:说得真好,请坐。
【在复习巩固生字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字词进行简单地描述文本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再次进入文本,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整体把握。
】师:是啊!宏伟而又精巧的埃及金字塔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书:宏伟精巧)二、精读文本,感受特征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在描写埃及金字塔“宏伟”的语句下面划横线,在描写埃及金字塔“精巧”的语句在下面划上浪线。
生默读课文,师巡视。
【自主合作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鼓励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师:同学们,读好了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谁先来?生: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
塔身由231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
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以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
这段话是描写金字塔宏伟的。
师:你们同意吗?生:同意。
师:下面让我们来好好感悟感悟这段话。
(出示:这座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师:读着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生1:从这段话中我感受到金字塔非常高。
生2:金字塔很宏伟。
师:这句话里有个词语“摩天大厦”,摩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大屏幕出示)摩:1.摩擦;2.接近;3.研究、切磋师:你认为在这里应该选第几种解释?生:第二种师:那你能不能说说摩天大厦这个词的意思呀?生:快要接近天的大楼师:能不能表达地再准确些?生:形容大楼非常高。
师:谁来读一读,让大家感受到金字塔真的很高很高啊!(一生读)师:读得真好!让我们一起来读出金字塔的“高”。
(生齐读)师:这句话的后半部分可以去掉吗?(出示:①这座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②这座塔高146米多。
)(生自由读这两句话)生:不能,如果去掉,我们就不会想像出金字塔究竟有多高。
生:不能,如果去掉,这句话就不太形象了。
师:是啊。
同学们,这里作者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让我们形象真切地感受到了大楼的高度。
今后,我们在写作文时也可以运用。
【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方式可以将读者所陌生的或抽象的事物写得形象可感的特色,这一点也是学生习作训练中可资借鉴的比较有效的写作方法。
】(出示: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
塔身由231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
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以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
)(生自由读一读这段话。
)师:这段话中作者一连列举了四个数字,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生1:我觉得作者可能是想通过这些数字的介绍来告诉我们金字塔到底有多宏伟。
生2:读着这些数字,我的心一下在被震撼了,我仿佛看到了高耸入云的金字塔。
师:是啊,同学们,这句话中作者运用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把金字塔的“宏伟”写得更加具体生动。
让我们再来看看这句话,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呢?(出示: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生1:金字塔太神奇了,几千年过去了,居然刀片都插不进去。
生2:金字塔不愧是世界上的七大奇迹之首。
生3:我是从这个句子里读出的:"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严密。
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特别是其中的几千年,说明时间过去已经很久了,一般的建筑物可能都倒了,有的也肯定已经破损了。
但书上说"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说明金字塔的结构很精巧,居然经历了几千年的风吹雨打都能巍然屹立,真的是不可思议。
师:你真善于读书,从一个词就读出了这么多东西。
此时此刻,你会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此时的感受?生1:不可思议。
生2:赞叹不已。
生3:惊讶无比。
师:你准备怎样读出这种情感呢?生1:我觉得在朗读时要抓住“很平整”“很紧密”。
生2:还有“连…都…”也要注意。
师:谁来读一读?(两名学生朗读)师:同学们,四五千年前的古埃及,生产力是相当低下的,人们用的都是相当原始的青铜器或石器等工具,要打磨平一块石头已是非常困难的,现在他们要把350万块石头都打磨得平整,要花费多少时间,付出多少心血啊。
所以,修建金字塔是一件异常艰苦,异常浩繁的工程,它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出示: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
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
)师: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生1:我觉得修建金字塔的人很多,经常有10万人在干活,它的工程量太大了。
生2:我想这样修建一座金字塔居然要用整整三十年的时间,现在埃及有七十多座金字塔,那前前后后要花多少年啊!生3:我知道那时是奴隶制的社会,古埃及人民受尽了法老的压迫,整天在烈日曝晒下干活,不知死了多少人,才修成了这一座座宏伟精巧的金字塔。
生4:我从中读出了古埃及人民的勤劳,是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将将一块块巨石打磨,筑就了这宏伟的金字塔。
师:是啊,这些金字塔历经几千年的洗礼,依旧巍然矗立如昨,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读出它的宏伟,读出它的精巧。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三、品析词句,激发情感师:数千年前的人们没有火车、没有起重机、没有吊车,没有我们现在的各种先进设备,那么他们是如何建造起金字塔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四五自然段。
生默读课文,师巡视、相机指导。
师:大家读好了吗?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他们把石头放在木橇上,用人或牲畜来拉。
载着很重石块木橇在不平整的路上拉不动,于是他们又专门修了一条石路。
师:木橇是什么样子呢?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生:大概和雪橇差不多吧。
师:老师也是这样想的,那么修路又有什么作用呢?生:这样可以减少木橇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
师:看来,古埃及人几千年以前就知道造“高速公路”了!师:还有补充吗?生:据说是先砌好地面的一层,然后堆起一个和这一层同样高的土坡,人们就顺着倾斜的土坡把石块拉上第二层。
这样一层层的砌上去,金字塔有多高,土坡就有都高。
塔建成后,土坡变成一座很大的山。
然后人们又把这座土山移走,让金字塔显露出来。
师:请大家对照课文中的介绍,同桌之间议一议、摆一摆、画一画,感受埃及人民建造金字塔的方法。
(生自由读,在本子上画图。
师巡视、相机指导。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画画或体态语言将文章语言还原为生动可感的形象,这种方式使学生比较好地领会了语言文字以及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从而更多地获得自我感悟。
】师:(简笔画演示)谁来想办法把石块运到第二层?生:(板演)就是通过这个斜坡,古埃及人把大石块运上去的。
师:看来古老的埃及人民不仅勤劳,而且充满智慧。
在第五自然段中有这样一个词——“据说”,我们能不能把它去掉?(生读文、思考)生1:我觉得不可以去掉。
因为古埃及人民修建金字塔的这些方法只是作者想象出来的,他根本就没有亲眼看到过。
生2: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如果把“据说”去掉就变成的确是这样的了。
师: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
“据说”一词看似平常,却能看出作者用词的严密。
因为这种“砌塔”的方法,只是后人根据当时可能拥有的工具推测、想象出来的,所以课文里用上“据说”。
师:通过四五自然段的学习,你最想对古埃及的人民说些什么?生1:古埃及人民真是聪明,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竟然能想出这么简便又实用的方法。
生2:他们不仅聪明,而且非常勤劳。
师:勤劳而又聪明的古埃及人创造了人类的奇迹,我们带着对古埃及人民的赞叹和敬佩之情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齐读第六自然段)【学生在充分感受金字塔科学建造后,引导学生畅谈自身的感受,或者说是想对埃及人民说什么,并自然地过渡到尾段落的学习,这样学生感受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便很水到渠成了。
】四、总结延伸,拓展思维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当你真的来到金字塔前,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的话要说,把你想说的写下来吧。
(生思考、写话)师:谁来读一读自己的感受?生1:当我来到金字塔前,望着那一百多米高的塔峰,敬仰之情从心底油然而生,古埃及创造了这不朽的奇迹,他们是我们人类的骄傲。
生2:当我来到金字塔前,我眼前会浮现出十万人一起劳作的画面,波澜壮阔!我能听到他们劳动时喊号子声,惊天动地!我能闻到他们的汗水味,浓浓地咸!师:金字塔不仅是埃及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傲。
它就像我们中国的万里长城、秦兵马俑(大屏幕出插放长城、兵马俑图片)我们应该懂得尊重它们,保护它们。
师:关于金字塔,其实还有很多谜没有解开,同学们有兴趣的,课后去查一查有关方面的资料。
说不定我们有些同学将来能解开其中的谜呢!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生:老师再见!【“带着小问号走进课堂,带着大问号走出课堂”,自由交流自己的“大问号”;让同学们课后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一步探究,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