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三个关键理论问题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主要论述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理论问题。
其中的美学论述虽然不多,却集中表现着马克思早期的美学思想,而且对于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所以一直成为美学研究和探讨的热点。
不过,《手稿》中涉及美学的论述,并不是对美学问题的专门论述,而是作为经济学、哲学和共产主义理论问题的引申和补充而提到的,因而也不可能充分展开。
而许多研究者往往从自己所持的哲学和美学观点去进行解读,从而产生了许多歧义。
因此,我们要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在《手稿》中表达的美学思想,就必须回到文本本身,把有关美学论述放在它们所出现的理论语境中,紧密联系相关的理论命题,进行仔细研读和深入分析。
一、人的本质和劳动实践在《手稿》中,马克思分析了私有财产下的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导致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
在论述人的类本质的异化时,《手稿》集中论述了人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类”、“类生活”、“类本质”等费尔巴哈哲学中表述人和整个人类的术语,说明他仍然受到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
但是,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和费尔巴哈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费尔巴哈在批判唯心主义和宗教的斗争中,建立了“人本学”的唯物主义。
他“将人以及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作哲学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把神学转变为人本学,将神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这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但是,他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却是不正确的。
费尔巴哈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界,所以人的本质就是人自身赖于生存所需要的那些东西。
他说:“我所吃所喝的东西是我的‘第二个自我’,是我的另一半,我的本质,而反过来说,我也是它的本质。
因此,可喝的水,即能够成为血的组成部分的水是带有人的性质的水,是人的本质。
”[1]他又认为两性关系和人的情欲也是人的本质,因为情欲才是人的感性存在的标记。
在有的地方,费尔巴哈还提出,人的理性、意志、情感就是人的本质。
如《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说:“人自己意识到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理性、意志、心。
”“理性、爱、意志力,这就是完善性,这就是最高的力,这就是作为人的人底绝对本质。
”[2]30-31以上各种对于人的本质的看法归结到一点,就是单纯从人是自然界的产物的观点来考察人,把人仅仅当作生物学、生理学上的自然人,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的抽象的自然属性。
马克思在撰写《手稿》之前,就批判了费尔巴哈“过多地强调自然而过少地强调政治”的倾向。
在《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个体是社会存在物”[3]188,从哲学上论证了人的本质不能脱离人的社会性,否定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抽象的自然属性的观点。
他说:“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
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
”[3]160这说明,不能把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割裂开来,脱离了人的社会属性把人的自然属性抽象出来,就抹煞了人和动物的区别,也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人的本质。
那么,究竟应当如何才能真正把握人的本质呢?马克思在《手稿》中明确指出:要从人的劳动实践来认识人的本质。
他说:“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
”[3]162这里所说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或“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人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从生产劳动来说明人的本质,就是从人的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说明人的本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重要表现。
有人认为,《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看法是不一致的。
这恰恰是忽视了两种不同表述的内在的联系。
马克思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3]196人是由劳动创造的,人类社会也是由于人的劳动才形成的。
恩格斯说:“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在我们看来又是什么呢?是劳动。
”[4]555劳动使人从动物中最终分离出来,使人类社会同猿群区别开来,使人成为“一切动物中最爱群居的动物”[4]553。
马克思指出,“集体(即社会)只是劳动的集体”,就是说,人在劳动中才形成社会。
实践一开始就是社会的实践,具有社会性。
人的社会性,人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根源于人的劳动实践。
人在物质生产和劳动实践中必然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结成一定的政治的、思想的关系。
正是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现实性上决定着人的本质。
所以,从劳动实践来规定人的本质和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来规定人的本质,两者是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的,不应将其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
马克思将劳动实践作为人和动物相区别的特性,作为人的本质,这就确立了人的物质生产和劳动实践在人类社会中的基础的地位。
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501就是说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的活动,物质生产和劳动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社会生活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既区别于黑格尔将实践等同于“抽象的精神的劳动”[3]205,也区别于费尔巴哈对于实践“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3]499,既超越了黑格尔,也超越了费尔巴哈,从而具有了崭新的革命意义,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对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解出发,详细分析了人的劳动实践和动物的生产活动的区别,揭示出人的劳动实践的特质,并从中引出美的规律。
所以,深入解读马克思关于人的劳动实践特质的论述,对于准确理解美的规律非常重要。
那么,马克思是如何揭示劳动实践的特质呢?第一,人的劳动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
马克思说:“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
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
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意识的对象。
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3]162就是说,动物的生命活动是本能的、无意识的活动,不能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相区别。
人则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实践的对象和认识的对象。
人的劳动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生命活动,人在生产劳动中知道自己在生产什么以及为什么生产,知道生产要实现的目的。
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进一步的说明。
他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5]208这说明人的劳动和动物活动的区别就在于人的劳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通过劳动实践要“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5]208。
第二,人的劳动实践是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的目的服务的自由的活动。
马克思用“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来规定人的类特性,同时也就是对于人的劳动实践的特性的界定。
为什么说人的劳动是自由的活动呢?马克思从以下两个方面作了说明:其一,人的劳动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将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意志的和意识的对象,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
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
”[3]62其二,人能再生产整个自然界,从而“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
马克思说:“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
”[3]162-163这里从四个方面说明动物的生产和人的劳动生产的区别,指出人的劳动生产具有全面、不受直接肉体需要影响、再生产整个自然界、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的特点。
也就是说,人的劳动不是像动物那样受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片面地利用自然界的某些部分,仅仅生产直接属于他的肉体的产品,而是超越直接的肉体需要,把整个自然界“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利用自然界的一切规律,再生产整个自然界,从而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
恩格斯说:“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6]517又说:“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6]455-456这些论述可以进一步说明劳动实践的自由的特性。
第三,人的劳动实践是改造自然界、创造对象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马克思说:“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自然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3]162又说:“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
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
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
”[3]163这就明确指出了劳动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作为主体的人对于作为客体的对象世界的改造,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能动性和客观实在性。
通过劳动实践,改造自然界,创造对象世界,自然界表现为人的现实,劳动对象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因此,劳动实践实现了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自由与必然的统一。
上述论述表明,马克思的实践观是以物质生产和劳动实践作为人的全部社会实践的基础的,是把实践看作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活动的。
这是马克思的实践观和以往各种实践概念的根本区别。
人的实践当然不限于物资生产实践,还包括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等。
但是,一切实践都是客观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都是建立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之上的。
如果否定了实践的客观的物质活动的性质,否定了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无限扩充实践的范围,把纯粹的观念和精神活动也作为实践,并将其与生产实践活动混为一谈,那就会抹杀马克思的实践观的本质特点,由此也难于对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作出科学的解释。
二、两个尺度与美的规律马克思在《手稿》中,结合对于人的劳动实践的特点的理论阐述,在对人的劳动实践和动物的生产活动作了一系列的对比之后,接着便提出了人的生产的两个“尺度”和“美的规律”的命题。
这个对于美学研究特别重要的理论命题,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是:人的劳动实践—劳动实践的两个尺度—美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