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诊断学_【PPT课件】
四、发热的病因
临床分类:
• 感染性一)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所致的急、慢性感染均可出现 发热。其原因系由于病原体的代谢产物或其毒素作用于白 细胞而产生致热原。 病毒 肺炎支原体 立克次体 细菌 螺旋体 原虫 寄生虫 真菌
四、发热的病因
(二)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
况、诊治经过、既往健康情况等
• 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感觉和不适。同病异
症,异病同症(疾病的症状很多,同一种疾病可以有 不同的症状,不同的疾病可以有相同或相似的症状), 但特点不同,掌握症状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综合分析 后诊断
(二)检体诊断
• 体征-是医师的感官或用工具体检时的异常发现 • 视、触、叩、听、嗅
复习思考题
• 简述诊断疾病的三大步骤 • 简述如何收集临床资料 • 简述临床思维方法
症状学
Symptomatology
发热
fever
发热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 控,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机体的产 热和散热过程动态平衡,体温保持在 相对恒定的范围内(36℃-37℃)。 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 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 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 后两种致热原都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中枢,而最
终的致热因素是白细胞致热原。当白细胞吞噬坏 死组织、或与外源性致热原、类固醇致热原、抗 原一抗体复合物等接触时则产生和释放致热原。 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发热。其它因素(如 物理、化学因素)可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 起发热。
外源性致热原
产生致热原细胞 内源性致热原
鱼鳞病、先天性汗腺缺陷、中暑
产热过多-甲亢
• 广义发热:体温超过正常水平
包括发热、过热、生理性体温升高
三、发病机制
(一)内源性致热原:又称白细胞致热原,是中性 粒细胞和大单核细胞释放的致热物质
(二)外源性致热源:从病原体提取的能致热物质 如内毒素、外毒素和结核菌素
(三)类固醇致热原:一般与原胆烷醇有关
绪论
研究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临床 思维的方法
• 症状 • 体征 • 实验室检查 • 器械检查
研究异常的发生发展规律 建立诊断的思维程序
诊断步骤
• 收集临床资料 • 综合分析,提出初步诊断 • 反复实践,验证诊断,修正诊断
一、内容
(一)症状
• 问诊-与患者及相关人员交谈,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情
单核细胞 中性粒细胞
组织巨噬细胞
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定点上移
交感神经
躯体运动神经
血管收缩
寒颤
散热
产热
体温升高
三、发病机制
非致热源引起的发热: ⑴体温调节中枢受损。颅脑外伤、脑出血、
炎症等。特点:高热、无汗,一般的退热 药物作用差,需用使用冰帽、冬眠降温。 ⑵产热过多。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癫痫持续 状态,特点:低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7.5℃, 控制原发病后,体温恢复正常。 ⑶散热减少。广泛的皮肤病,慢性心力衰竭, 一般为低热。
五、发热的临床表现
(三)热型及临床意义:
测量的体温值记录在体温单上连成曲线,曲 线的不同形态称为热型。
不同的病因所致的热型不同 ,根据典型的热 型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三)热型及临床意义
1.稽留热(continued fever),体温恒定维持在39 -40℃数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
6.皮肤散热减少广泛的皮肤病,慢性心力衰竭,鱼鳞 病
五、发热的临床表现
(一)发热的分度:
低热
37.5-38℃
中等度热 38.1-39℃
高热
39.1-41℃
超高热 41℃以上
(二)发热的过程:
⑴T上升期:畏寒、寒战,肌肉酸痛、乏力。
⑵高热期:皮肤发红灼热、呼吸深快、出汗。
⑶T下降期:出汗多、皮肤潮湿。
一、内容
(三)实验诊断
方法
标本
• 物理
• 血液
• 化学
• 体液
• 生物学
• 排泄液
• 分泌物
• 组织细胞
资料
• 病原体 • 组织细胞变
化
• 器官功能改
变
一、内容
(四)器械检查
• 心电图 • 肺功能 • 内镜 • X线 • 超声 • 特殊检查-CT、eCT、Pet-CT、MRI、放射性核素、
DSA
(三)热型及临床意义
三、学习方法
• 学会与患者沟通
倾听、沟通、细心、体贴
• 反复复习 • 反复临床实践
四、学习要求
• 掌握常见症状的病因和临床意义 • 掌握常见阳性体征的临床意义 • 能够规范化的体检 • 掌握心电图的操作及适应症 • 掌握影像诊断的适应症 • 能书写完整的病例 • 能运用所提供及收集的资料提出初步诊断
(1)各种肿瘤及血液病(如癌、类癌、淋巴 肉瘤、急性白血病、急性溶血等级)所引起的组 织坏死及细胞破坏;
(2)因血管栓寒或血栓形成引起的心、肺、 脾等内脏梗寒或肢体坏死;
(3)机械性、物理性或化学性的损害(如大 面积烧伤、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大血肿 等)。 2.变态反应 是抗原一抗体反应的结果,可见于 风湿热、血清病、结缔组织病等。
(二)非感染性发热
3.内分泌与代谢障碍性疾病 如甲状腺机能亢进及 大量脱水,前者引起产热过多,后者引起散热减少。
4.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 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 使其功能失常而引起发热。 物理性(如中暑) 化学性(如重度安眠药中毒) 机械性(如脑溢血、硬脑膜下出血、脑 震荡、颅骨骨折)
5.神经官能症 由于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而影响 正常体温调节,常表现为低热。诊断时应首先排除 各类疾病后才能确定。
一、体温调节
• 正常体温:36-37oC,24h波动<1o C • 生理变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应激
二、发热概念
• 定义: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
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体温上 升超过正常值的0.5oC
• 过热:调定点未移动,是被动性体温升高,是体
温调节障碍
散热障碍-下丘脑退行性病变侵犯了体温调节中枢
典型心电图
心电图由一系列不相同的“波组”构成。 一个典型的心电图包括下述各波及波段
诊断步骤
• 收集临床资料 • 综合分析,提出初步诊断 • 反复实践,验证诊断,修正诊断
二、学习本书的重要性
• 早期、正确诊断-早期、正确治疗-早期康复
否则-并发症、致残、致死
• 是临床课的入门课
诊断学-临床课程-临床实习-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