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家园如何促进幼儿德育的发展

浅析家园如何促进幼儿德育的发展

浅析家园如何促进幼儿德育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是启蒙教育,是年轻一代教育的最初阶段,也是人生道德观念、行为习惯的奠基时期。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思想品质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德育对人才的思想品质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一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是一项有连续性、一致性的系统工程,幼儿德育则是这个工程的起点,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响。

幼儿的思想品德素质,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性影响。

尤其是现代社会呈开放型、多元化走势,各类新闻、公众媒体、传播信息量大,范围广、内容多,幼儿在社会生活中无时无刻的接受来自各方面对他们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不良影响。

幼儿期是塑造一个人的个性的最初阶段,人的素质要从小开始。

但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普遍,自私、粗暴、无礼、任性等行为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家庭中这种现象表现得更为严重。

如在幼儿园中争抢玩具,在家中无理要求家长,这大部分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样样事情依着自己的孩子,犯错了也不去批评指正。

致使孩子没有合理的行为标准,没有正确的品德教育。

加之幼儿知识缺乏,又好模仿,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差。

他们的意识、情感和行为有极易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

所以,必须及早进行德育教育,加强对幼儿的正面教育,从小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

那么,作为启蒙教育的幼儿园和幼儿第一位教师的家长该怎样做呢?
一、注重幼儿情感教育。

情感是认知的动力,要使幼儿获得对人对事的正确认知和态度,必须唤起幼儿积极的情感经验,根据幼儿生活经验少,思维具体形象,情绪易受暗示,感情丰富易激动等特点,幼儿德育要特别注重从情感入手。

(一)利用故事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

故事是幼儿最喜闻乐见的,千万不要小看讲故事的作用,它是最能够也是最容易吸引、打动幼儿并能让幼儿受之影响的文学载体,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一些零碎的时间,给孩子们讲一个童话故事,而每
次讲完故事,都要和幼儿分享故事带给我们的感受。

如给幼儿讲《青蛙王子》的故事,引导幼儿明白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做人做事要诚实守信;讲《七色花》的故事,使幼儿了解自己有了快乐,有了好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你也会从中感到分享的快乐;讲《大姑与小姑》的故事,让幼儿明白,只有勤劳的人才能得到幸福;讲《公主与织布女》的故事让幼儿学习勤俭节约;在国庆节、清明节、还给幼儿讲些英雄的故事,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听故事时,幼儿是全神贯注的,他们深深地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此时也是最易于调动幼儿情感积极性的时候,他们时常会将自己引入童话故事的情节之中,将自己的情感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外显,从而通过故事引发了幼儿潜在的道德共鸣,使他们用心去体会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用心去感悟什么是正义与勇敢。

在每次讲完故事后,我都会请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讲一讲,说一说,通过故事情节对幼儿的德育熏陶,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实践行动,这样既帮助幼儿走出故事角色又非常巧妙的教给了他们日常生活中怎样接人待物、与人相处,也是对幼儿进行了道德启蒙教育。

(二)利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种教育契机,调动幼儿情绪情感。

记得一次,我在组织学生实习时看到幼儿做户外采集时,有一个孩子手突然被树枝划破,当时我和保育员都没带任何医疗救助物品,其他的孩子看到受伤小朋友痛苦的神情,看到老师焦急的神态,突然有一个孩子大声地说:“老师,我有手绢,用我的手绢给小朋友包伤口。

”好多小朋友争先恐后地拿出自己的小手绢,情景非常感人,后来那块为小朋友包伤口的手绢,被我们班誉为“最漂亮的手帕”!此外,日常生活的一些细小环节也可以利用起来,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从小事入手,培养幼儿道德情感。

如:激发幼儿给生病的孩子搬椅子,帮助年龄小的伙伴穿衣服,关心植物生长,帮助老师做值日,小朋友生日的时候自己做手工表示祝贺,给老师端水……这些看似琐碎的事,却点点滴滴浸入孩子幼小的心田,在使幼儿深受感染的同时,进行道德启蒙教育。

二、注重养成教育。

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教师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失时机地把品德教育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注重品德教育的随机性。

因为日常生活对幼儿品德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影响,并且为幼儿提供了行为
练习与实践的机会。

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吃饭、入厕、洗手、睡觉、整理日常用品等要占去一半时间,这是向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最佳良机。

并且养成教育身教重于言教,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

例如,当孩子为大家做了什么事情,我们由衷地说一声“谢谢”。

比如,小朋友帮老师摆椅子,我们要说一声“谢谢某某小朋友”小朋友为大家发勺子、发书,我们说一声“谢谢某某小朋友”,其他孩子也跟着很自然的说“谢谢”,渐渐的小朋友也会说“谢谢”了,给小朋友梳完头,她会说:“谢谢老师!”给孩子们讲完故事,他们会说:“谢谢老师!”幼儿期的孩子喜欢模仿别人,老师的言行很容易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点滴印迹,这些印迹日复一日的积累,就会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潜在的道德萌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家园合作,经验共享。

对于家长来说,他们毕竟不是专业的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有着一定的难度。

因此,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窗,组织相关的专题讲座,向家长宣传幼儿早期德育的重要性,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孩子经常提出无理要求怎么办?》、《面对任性的孩子》、《在家里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等等,通过这些讲座,使家长在理念上有新的认识和提高,从思想上重视幼儿德育,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德育方法,使幼儿的校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同步,为幼儿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听完讲座后,教师和家长可以进行经验交流,将自己在对幼儿进行德育时遇到的问题讲出来请求共同解决;将自己一些比较理想的德育方式和德育内容向大家推广参考;将一些错误的德育方式和内容进行讨论指正,从而使家园及时沟通,形成合力。

四、注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外因主要通过内因即幼儿的真实感知、领悟或信服才能起作用,忽视幼儿地位与作用不仅容易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而且会使德育处于一种被动、消极、片面状态,从而极大地降低道德教育的效果,对幼儿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幼儿发展需要,塑造和建构幼儿的道德主体。

幼儿道德学习是在成人的指导下的自主行为,离开了幼儿的自主性,任何道德教育活动都难以对幼儿产生有效的影响。

例如,为了引导幼儿认识国旗并培养幼儿对祖国和国旗
的热爱,我没有采取枯燥讲述的教育方式,因为那样一来幼儿无法真正理解,而且也不能调动幼儿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是采取了另一种方式,引导孩子亲手制作粘贴国旗,在剪剪贴贴中,孩子们始终处于积极兴奋、主动探索的状态,另外还带着孩子们学习升国旗、学习唱一些国旗的歌……既使孩子们乐在其中,又在玩中进行了爱国启蒙教育。

总之,无论作为家长还是教育者,我们都希望孩子们在品德上能健康发展,成为一位真正受人欢迎,被社会所接纳的人才。

对此,这就需要我们家园携手,站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重视幼儿的德育,从情感入手,以幼儿为中心,创设各种德育环境,通过一点一滴的身教言传,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萌芽,在此基础上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进行德育养成教育,最终使幼儿“文明乐群,健康成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