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说课稿
一、说教材。
《詹天佑》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二组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
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才能,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条: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詹天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创新精神,并使学生受到感染。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生收集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文中詹天佑的爱国精神贯穿全文,都是通过在修筑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表现出来的。
所以,我把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三、说教学设计。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新课学习,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水到渠成。
上课前,我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有关詹天佑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的资料。
上课伊始,首先出示詹天佑的头像,然后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资料。
接着,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中国,这个昔日的鼎盛大国已经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国人在洋人面前是连狗都不如的啊!詹天佑是怎样的为中国人争口气的呢?怎样维护祖国的尊严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詹天佑》这一课,我想大家学完本文,就一定会被詹天佑的爱国热情所感动。
(二)自主探究课文内容。
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感知,我给出几个探究点,让学生在读课文的基础上自主去探究。
1、自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句,标出关键词。
2、以此为线索,找出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具体体现在哪件事上。
想想这部分的前后各写了什么?
3、以此为据,练习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这样,学生就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为后面的教学做了辅垫。
(三)合作探究,突破重点。
1、结合训练点,讲读第二段。
首先,我要求学生细读第2、3自然段,然后围绕“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这个训练点引导学生深入阅读、领悟。
在理解以上词语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阻挠的?阻挠不行就要挟,怎样要挟的?目的是什么?嘲笑什么?
2、突破重难点,讲读第三段。
詹天佑在修筑铁路中遇到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困难的?这个问题我分成三层进行教学:
(1)读一读,学习“勘测路线”。
思考:詹天佑在勘测线路时,遇到什么困难?他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呢?划出有关的句子。
组织学生讨论:从詹天佑勘测线路的表现,说明了什么?表现了詹天佑的什么品质?你是抓住什么来体会詹天佑的这种品质的?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重点抓住詹天佑的言语、行动、想法来体会詹天佑严肃的工作态度,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和长中国人民志气的爱国之心。
(2)画一画,学习“开凿隧道”。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让学生画出两种开凿方法的草图,教师不需多讲,学生就自会明白了。
(3)演一演,学习“设计线路”。
首先,我让学生细读课文,思考:①设计“人”字形线路,解决了什么问题?②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中怎么上坡?接着,我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火车爬坡的过程。
然后,我让学生用笔当火车在文中插图上试开。
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詹天佑的聪明才智。
3、引导想像,学习第四段。
(1)讨论: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为什么说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2)反复地朗读这一段,指导学生读出自豪的语气。
(四)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1)对照版书梳理全文。
勘测线路,詹天佑做到了精益求精;开凿隧道,表现了他超人的智慧和才能;“人”字形线路的设计,又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
工作中他时刻不忘为国争光,为人民争气,真不愧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当游览中国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的铜像,看到京张铁路这一伟大工程,都会赞叹不已,他们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当你站在詹天佑的塑像前,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呢?
这个环节让学生情动而辞发,既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又进行了口语表达训练。
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课文的浓缩。
本课板书设计抓住了文章的中心,突出重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对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
《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的第六课,是季羡林所写,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 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1、会写个生字,学会“真挚、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怀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一、谈话激趣导入
教师板书:怀念母亲
师:“母亲”这是多么熟悉的字眼呀,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伟大诗人孟郊曾经写的一首经典佳作----《游子吟》。
师:《游子吟》这首诗,道出了?(一位平凡母亲对子女的爱,以及游子对母亲的一种感激与无限的思念之情。
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季羡林老先生去深深感悟,人世间最为感动人的情感吧!
(由学生熟悉的孟郊的《游子吟》,不但有效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同时,为学习课文铺设一定的情感指引,激发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一节中,侧重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
1、自学课文(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2、
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并且力求每位学生参与,注重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以及归纳总结等语文能力的培养。
三、研读重点段,感悟爱母之情
首先是对亲身母亲的怀念。
1、让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看看这一段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提问:现在你们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字?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可以是“悔”,可以是“痛”,课文中为一“恨”字,这是怎样的恨?悔恨,他恨什么?
请你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你看到了这个“恨”字?
重点理解: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等语句
3指导朗读,范读等。
接着转入对祖国母亲的思念,
1、这部分让学生抓住难理解的语句,
如,“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
“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2、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你有没有离开家离开母亲的时候,心里有什么感受?以此来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在作者记忆深处的母亲的身影,从而体会作者对祖国无比热爱和思念的情感。
学习写法,首尾呼应
学生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个母亲的身份不同,对母亲的怀念却是永远不变的,从而呼应文章开头,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真挚的情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做到在习作中会灵活运用,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学生谈想法;学生在歌唱中和交流中再次感受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引起心灵上的震撼,不断加深,不断升华,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五、说板书
亲生母亲——悔恨
怀念母亲
祖国母亲——热爱
板书是整节课的眼睛。
本节课我设计的板书做到了简洁明了,突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