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报告
由于本校的实际条件,初中承担生物教学的为我一人,故而我利用教研会和校外教研的机会,听了初中各个学科的课二十多节,课下又利用课余时间听了一部分网络生物教学课,对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发生的变化感受颇深。
新课程改革以来,大家的确在努力改变着自己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改善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有效性有了明显提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有效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
比如在“认识生物”一节课中,教师提问“你能说出教室内的事物哪些是生物吗?”进而学生再依据自己的判断讨论生物的特征。
通过这个情景的设置,使学生有意识的从生活中的感性认识判断进一步思考、梳理,为区别和描绘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奠定了很好的平台。
二、重视有效操作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实践操作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想象、模拟、设计、思考等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来理解新知,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内容。
比如在引导学生认识“眼的结构及视觉的形成时”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眼的结构模型,让学生自己分解拆卸,仔细观察结合结构图去认识,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学生很轻松的认识了图中的结构,并提出了“白眼球和黑眼球指的是那个结构?”“瞳孔是黑眼仁吗?”“晶状体是怎样使物像在视网膜上的?”教师适时又演示了凸透镜成像的原理,让每个学生经历过程和体验成功,不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注重有效学习方式体验成功快乐
让学生用探索的学习方式去探究新知,在新的课程标准中,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的能力,采取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如在“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一节时,教师组织学生探究光对鼠妇的影响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捉鼠妇,小组长将组员进行分工,有记录、有观察、有计时等,
实验结束,小组讨论自己的实验结果,并积极交流,最后在汇报自己的实验结论后,提出自己的疑问,改变以往学生单一,被动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交流讨论来解决问题,在交流、合作、思考中,体验快乐,获得知识。
学生能力得到发展,个性得到真正的张扬。
四、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都能努力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学习方式。
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把课堂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整合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多媒体的声、像画面,为学生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情境。
用情境的外在形式,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活动。
如在“动物社会行为”一节教学中,教师在网上搜集猴子和白蚁群体生活视频,通过多媒体的声、像画面,为学生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帮助学生去认识社会行为的特征。
但是,在一些课堂中,本人认为课改新理念把握不到位,注重形式,忽视本质。
出现了不少制约课堂实效性和影响教学质量的新问题、新困惑。
我认为存在问题也不少:
1、有些课堂教学机械被动,牵强附会地联系生活实际,其结果是既浪费了宝贵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2、教师钻研教材不够,想法太随意,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合理地处理文本资源。
3,学生分组学习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交流,缺乏平等的沟通,没有深层的交流和碰撞;甚至有的教师在学生的分组讨论中只充当观察者的角色。
没有进行及时的指导。
4、在部分教师课堂上过于追求手段现代化,有的教师不惜花费很多时间精心制作课件,可结果并不有效,甚至有的课件感觉上只是幻灯片的演绎在牵引学生从一个知识点进入另一个知识点进行感性的认识,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发现的空间。
5、课堂练习设计缺乏层次性和趣味性。
形式单一。
知识的提升拓展不到位。
很多习题感觉上很随意,没能依据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去设置,缺乏检测的有
效性。
6、注重教师的预设与轻视学生的生成,导致课堂上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表面看教学有条理,实质上这是传统以师为中心,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合作探究。
7、部分教师面对学生大胆质疑缺乏应变能力,教学语言不够准确,缺乏幽默诙谐,规范、精练的语言。
通过听课学习和思考,我对于自己执教的生物学科有了更深人感悟:
生物教学绝不是主要靠死记硬背,应更多的注重对学生的观察、发现、理解与分析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决不能再停留在简单的问答式这种低层次上,教师必须具备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合作讨论,鼓励学生乐于思考、敢于发言、积极参与,创造出和谐、活跃、热烈、愉快、轻松的课堂教学气氛的能力。
三维目标的落实关键在于是否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是否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能力,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否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培养了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能力及联想思维的能力。
是否不局限于教材文本,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获取知识和运用新知识,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现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识,是否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人与科学、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