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

第三节产业内贸易一、早期对产业内贸易的解释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或称同产业贸易定义为在同一时期内既进口又出口属于同一产业的产品。

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开始注意同产业贸易现象,但最初的研究大多属于经验分析。

1960年,维多恩(P. J. Verdoorn)在一篇论文中分析了“比荷卢同盟”形成对三个国家的影响,发现三个国家专业化分工发生在同一产业的不同分支之间。

1966年,巴拉萨(B. Balassa)对欧共体形成后各成员国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欧共体各国的贸易增长大部分是发生在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的商品组内,而不是在商品组之间。

格鲁贝尔和劳埃德(H. G. Grubel and P. J. Lloyd)是最早系统地从理论上研究同产业贸易现象的经济学家。

1975年,格鲁贝尔和劳埃德出版《同产业贸易》一书,对同产业贸易理论作了较系统的说明,他们把产业内贸易分为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两大类。

所谓同质产品(homogeneous products)是指可以完全相互替代的产品,或相同产品生产区位不同或制造时间不同。

格鲁贝尔和劳埃德认为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是由于运输、储存、销售和包装等成本引起的。

主要有以下一些类型:(1)大宗原材料的国际贸易。

例如水泥、黄沙和砖瓦等等,这些产品的运输成本占整个产品成本的比重非常大,从而使这些产品的贸易半径比较小,这种产品的消费者会从最近的原料生产点来获得这些产品,而自然资源的可得性决定了这些产品生产的区位。

因此会出现一个国家同时进口和出口这些产品的情况,便出现了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2)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活动。

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的商品其基本形式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通过提供仓储、运输等服务来实现商品的增值,成为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的一种形式。

(3)产量的季节性差别导致的国际贸易。

一国供给和需求的不一致及其自然灾害可能会引起一个国家进口一些其他时候出口的产品,同样出现了产业内同质产品的贸易。

(4)由于合作生产和特殊的技术条件,引起了一些完全同质的服务进行了国际贸易,如金融服务贸易中常常同时存在“进口”与“出口”。

此外,还可能会由于政府干预造成了国内价格扭曲,而作为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便从事同时进口和出口的活动。

差异产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s)又叫异质产品,是产品具有差别性特征。

产品差别可具体表现在同类产品的质量性能差别、规格型号差别、使用材料的差别、色彩及商标牌号的差别、包装装潢的差别、广告、售前、售后服务的差别、企业形象与企业信誉的差别等等方面。

差异产品又分为垂直差异产品和水平差异产品。

垂直差异产品是指仅仅在质量上存在差异的产品。

水平差异产品是指有着同样质量,但其特色或特质不同的产品。

比如,不同质量的同一品牌的电视机即为垂直差异产品,同样质量的电视机在款式和外观色彩上的不同即为水平差异产品。

实际上,差异产品往往既表现出垂直差异的特点,又表现出水平差异的性质。

这种差异产品的区分对运用模型进行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分析非常重要。

格鲁贝尔和劳埃德认为差别产品的同产业贸易可以根据产品的相互替代性的和生产投入相似性来分别进行统计:(1)能完全替代但生产投入很不同的产品,如木制和钢制家具,可用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优势来解释,因为投入的不同从生产上来看必须视作不同的商品,产业内贸易只是一种现象;(2)投入相似但不大能替代的产品,甚至当中有一些属于“相关产品”,这也可用资源优势来解释,因为其效用的不可替代性从需求角度看就是不同的商品;(3)投入相同的完全能替代的产品,传统贸易理论就无法解释。

只能取消不变成本的假定,用规模经济效益这一因素来解释,即以一种差别产品的同一品种持续生产的时间长度(length of run)来解释。

这就意味着需要一些和传统贸易理论不同的新理论来对同产业贸易现象进行分析。

格鲁贝尔和劳埃德还在其论著中提出了产业内贸易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同类产品是按联合国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三位数来划分,即在SITC 中按三位数的划分为同一“组”的产品就是同类产品。

格鲁贝尔和劳埃德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公式为:%100)(||)(⨯+--+=i i i i i i i M X M X M X IIT (7-4) 或者表示为 ii i i i M X M X IIT +--=||1 (7-5) 当该产业出口量恰好等于其进口量时,ii i i M X M X +-|| =0,即1=i IIT ,达最大值,即全部贸易都是同产业贸易;反过来,当i i i i M X M X +-||=1,则0=i IIT ,达最小值,完全没有同产业贸易。

通常的情况是,10<<IIT 。

一国所有行业的同产业贸易指数为:%100)(||)(111⨯+--+=∑∑∑===i i n i i i ni i i n i i M XM X M X IIT (7-6) 产业内贸易指数主要是从一个产业部门的角度来研究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所以,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大小受到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一是与某种产业部门的产品特性有关,因为有些产业部门的产品生产和消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难以发生大规模的产业内贸易;二是与该产业部门的成熟程度有关,高度发达成熟的产业部门容易发生产业内贸易,幼稚工业部门就难以发生产业内贸易;三是与产业部门的划分有关,如果产业部门的划分细致,产业内贸易的指数就比较小,如果产业部门的划分很粗略,产业内贸易指数就比较大。

总体上看,早期对于产业内贸易做出理论解释比较简单。

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对于同质产品和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理论研究都有了很大发展,并且是结合不完全竞争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进行深入的探讨,构成了新贸易理论的重要内容。

二、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相互倾销模型格鲁贝尔和劳埃德所述的相同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在布兰德和克鲁格曼(J. Brander and P. Krugman, 1983)看来是不同国家的寡头厂商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互倾销模型(reciprocal dumping model )假设了一个只有两个国家的世界;每个国家都有一个有少数企业组成的产业,企业之间按照古诺的双头垄断模式进行竞争,这样在均衡状态下价格会高于边际成本;并且假设这种产品在两个国家自给自足的条件下国内的均衡价格相同。

现在来考察最简单的双头垄断的情形:两国两厂商生产同质产品;产量是决策变量,那么每个厂商都要决定他的产品在国内外各出售多少(假定全部在国内生产)。

用X ij 表示生产者i 为市场j 生产的产量,国内市场的总供给等于X 11+X 21,国外市场的数量为X 12+X 22。

产品销往国外还要有运输成本,在寡占模型中通常是假定有一定比例的出口产品由于运输费用而被吸收,这被称为“冰山模型”(iceberg model),也就是说,当国内企业出口X 12数量的产品时,其中一部分在到达国外市场之前就消失掉了,最终只有gX 12的产品(0≤g ≤1)到达目的地。

假定需求函数是线性的,且在两国都一样,可表示为:)(21111X X b a P +-= (7-7) )(22122X X b a P +-= (7-8)考虑运输成本后,两个企业的利润函数表示为:F X g X c X X X b a X X X b a -+-+-++-=]1[)]([)]([12111222121121111π (7-9) F X gX c X X X b a X X X b a -+-+-++-=]1[)]([)]([21112222122121111π (7-10) 在确定它们的最优产出时,两个企业被假定按古诺模型行事,即每一个生产者都认为它的行动不会引起其竞争对手改变其生产过程。

换言之,两个生产者对自己国内市场的反应函数没有改变,但对出口市场的反应函数必然受到影响。

也即在决定X 11和X 12时,国内企业把X 21和X 22作为参数来考虑。

外国企业也是这样做。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0]2[2111111=-+--=∂∂c a bX bX X π (7-11) 0/]2[2212121=-+--=∂∂g c a bX bX X π (7-12) 0/]2[1121212=-+--=∂∂g c a bX bX X π (7-13) 0]2[1222222=-+--=∂∂c a bX bX X π (7-14) 上述第7-11和第7-13式可从第7-12与第7-14式中分离出来,单独解出X 11和X 21,得到国内企业和外国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出售的均衡数量。

公式7-11构成国内企业的古诺反应,该反应表现为图7-9中的R 1R 1线,公式7-13是外国企业的反应函数,表现为图7-9中的R 2R 2。

交点E 为国内市场均衡状态。

图7-9中表示的均衡状态是稳定的,任何偏离都会引起系统向E 复归。

例如,假定外国企业原生产X 1供出口,国内企业认定对手的产量就应选择生产X 2的产量,但是,外国企业对国内产量X 2的反应是产量X 3,相应于X 3,国内企业的产量选择是X 4。

古诺游戏将继续下去,直到整个体系在E 点达到均衡。

图7-9 古诺反应函数布兰德和克鲁格曼指出,寡头垄断厂商为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将增加的产品产量以低于本国市场价格的价格销往国外市场。

尽管从表面上看,在国外市场上产品的销售价格降低了,但是从销售全部产品所获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如果这种销售不影响在本国销售的其它产品的价格,那么厂商所获得的总利润水平提高了。

同样道理,其他国家的厂商也会采取同样的战略将增加的产品销售量销往对方国家市场,这种相互倾销行为所形成的贸易不是由于两家分属不同国家的厂商生产了差异产品,而是因为各自对自己最大限度利润的追求。

方程组的古诺均衡解可以求出。

从方程1,可得到X 11: ba c X X 2212111-+-= (7-15) 上述4个方程式可分的,方程1、3支包括两个未知变量X 11和X 21,方程2、4仅包含另两个未知变量X 22和X 12。

同时,两个子系统完全对称。

因此,第一个子系统的解也就是第二个子系统的解,即X 11=X 22和X 12=X 21。

以第一个子系统为例解出均衡产量:bc g c a X E 3211-+= (7-16) b g c c a X E 3221-+= (7-17)国际贸易的发生必然要求E X 21>0,即g>2c/(a+c)。

这表明,运输成本必须低于某一临界值,才有可能产生贸易。

当运输成本趋近于零时(g 1),故诺均衡解为:bc a X X E E 32111-== (7-18) 由此可见,根据相互倾销贸易理论,各国开展对外贸易的原因只在于垄断或寡头垄断企业的市场销售战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