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药发散风寒药优秀课件
暑湿袭表证、风袭表虚证。 6、发展趋势:一般可较快治愈;也可成为里证或半表半里证。
(二)里证
1、概念: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 髓等受病 所反映的证候。常见于外感病中、后 期或内伤病。
2、特点:病位深,病势重,病程长
3、病因病机:①表不解内传入里;②外邪直中; ③脏腑功能紊乱。
4、主证:不恶寒,苔不薄,脉不浮,以脏腑证
用。适用于麻疹初起,疹出不透兼有表证者。
•宣通鼻窍: 通过辛散之作用,解除鼻塞之症,称之
为宣通鼻窍。宣通鼻窍药适用于外感头痛。
• 发散风热:发散风热外邪之义。为辛凉解表 药的主要作用,性味辛凉为主,除辛散外邪 外,兼有一定的清热作用。适用于风热表证, 以及风热头痛、咽痛。亦称疏散风热。
解表药发散风寒药
教学要求
❖ 教学重点: 掌握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生姜、
薄荷、蝉蜕、菊花、柴胡、葛根的功效和应 用; ❖ 教学难点:
区别理解麻黄和桂枝,菊花和桑叶,柴 胡和葛根功效的异同
一、概念
❖ 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要功用 的药物,称为解表药。又称发表药。
解除 解 发散
疏散
表邪 表
表证
七、现代应用
❖ 感冒、流感、麻疹、腮腺炎、流脑等感 染性疾病的早期;
❖ 以及急性肾炎、急性风湿热、急性结膜 炎、急性充血性青光眼、产褥热等临床 各科的疾患。
常用名词术语
❖ 发汗解表: 通过发汗,使表邪从外而出,以解 除表证的药物作用,谓之发汗解表,亦称发表。 适用于外感初起,邪在表者。
❖ 发散风寒: 发散风寒外邪之义。为辛温解表药 的主要作用,性味辛温,能发散肌表风寒解除 表证。适用于风寒表证,及风寒头痛、肢体疼 痛。
5、证候类型:里寒证,里热证,里实证,里虚证。
(三)半表半里证
1、概念:指外感病邪由表入里的过程中,邪正分
争,少阳枢机不利,病位处于表里之间、进退 变化之中所表现的证候。 2、特点:病邪既不在表又不在里,而在半表半里 3、病因病机:邪气不盛,不能直入于里,正气不 足,不能拒邪于外 4、主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 不欲饮食,口苦咽干脉弦
2、体虚外感,需配扶正药 气虚——补气药 血虚——补血药 阴虚——养阴药 阳虚——补阳药
3、温病初起,邪在卫分:配清热解毒药
五、使用注意
1、取微汗为宜,忌大汗,以免耗气伤阴。 2、虚汗、疮疡日久、淋证、失血患者当慎
用。 3、注意因时、因地而权衡用量的轻重。 4 、 入 汤 剂 不 宜 久 煎 ( 煮 沸 10~15 分 钟 为
当发汗者 ❖ 消散疮疡——治疮疡初起有表证者 ❖ 宣通鼻窍——治鼻渊头痛者 ❖ 利咽喉——治风热上壅的咽喉肿痛 ❖ 明目——治肝经风热、目赤肿痛
四、 配伍原则
春季——多风热,发散风热药 +清热药
1、根据四时 感邪的不 同,进行 选药配伍
夏季——多夹暑湿+祛暑药、化湿药 秋季——兼燥邪+润燥药 冬季——多风寒,发散风寒药+温里药
❖ 1.多辛、质轻。 2.主入肺、膀胱经。
肺合皮毛,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
三.功用与分类 发散风寒药—治风寒表证
发散表邪 发散风热药—治风热表证
治疗表证
(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无汗或汗出不畅、脉浮)
兼宣肺平喘、透疹、祛风止痛、利水消肿等。
兼有的功用:
❖ 宣肺平喘——治外感咳喘 ❖ 透疹——治麻疹不透 ❖ 祛风止痛——治头风头痛、风湿痹痛 ❖ 利水消肿——治水肿初起有表证者或腰以上肿
一、表里辨证
概念:表里——辨别病变部位、病情轻重、病势趋向 的纲领。
表里的一般划分: 皮毛、肌腠、经络——表,轻浅 脏腑、骨髓——里,深重
病势判断: 由表入里——势进 由里出表——势退
一、表里
(一)表证
1、概念 :六淫、疫气、虫害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 气(卫气)抗邪所表现轻浅证候的概括。多见于外感病初期
• 宣肺: 宣通肺气之义。外邪袭肺或痰浊阻肺,致肺
气闭郁,出现咳嗽气喘。宣肺药具辛之性,以宣通肺气, 而平定喘咳,药如麻黄、桔梗。
• 调和营卫: 解除风邪并调整营卫失和的治法。风邪
自表而人,可导致营卫失调,表现为发热头痛、汗出恶 风、鼻鸣干呕、脉浮弱等症。常用桂枝解肌发汗而通卫, 白芍敛阴而和营,两药合用解肌发汗、调和营卫;营卫 得和,则诸症自解。
2、特点:起病急,病情轻,病程短,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 新起恶寒,发热并见,内部脏腑症状不明显。
3、病机 :外邪客于皮毛肌腠,阻遏卫气的宣发。 4、主证:恶寒(恶风)发热,舌苔薄,脉浮 ❖ 兼证:鼻塞、头痛、咳嗽、身疼项强、咽痛 ❖ 辨证要点:恶寒发热、苔薄、脉浮 5、临床常见的证型:风寒束表证、风湿遏表证、燥邪犯表证、
随着对表证认识的深化和解表治法的发展,有的 表证并非汗解所宜;解表药物逐渐增多,其中 有的并无明显发汗作用却为表证所常用,解表 药便超越发汗的原始含义。可见,解表药源于 发汗药,包括了发汗药,而又不仅限于发汗药。
二、药性特点 辛能发散,疏表透邪; 轻扬升浮,偏行肌表,开腠去实。 故解表药善于外达肌肤,以祛散以风为主 的六淫表邪,解除表证。
表
证
类型
表证
里证
与 里 证 的
寒热
发热恶寒并见
内脏及其它 症状
头身疼,鼻塞, 喷嚏等,内脏症
状不明显
发热不恶寒 或但寒不热
内脏证候如 咳喘心悸, 腹痛,呕泻
等
鉴 舌苔变化
不明显
多有变化
别 脉
多浮脉
多沉脉等
半表半里 寒热往来 胸胁苦满
不明显 多弦脉
○解表药又曾称为发汗药,解表法亦相应称为汗 法。从发展沿革来看,由于对风寒表证及发散 风寒药认识较早,风寒之邪宜于从汗而解,这 些最初使用的解表药一般具有明显的辛温发汗 作用,基于这种临床用药实践,《素问•阴阳 应象大论》总结了“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 著名治疗原则。
宜)。
六、 现代药理研究
1、发汗:促进汗腺分泌和血管舒张反应, 具有不同程度的发汗作用;如麻黄、生 姜、桂枝、葛根等。
2、解热:大多数有不同程度的解热作用, 如柴胡、桂枝、荆芥、防风、葛根等。
3、镇痛:柴胡、藁本、防风、白芷、细辛、 羌活、桂枝等具有一定镇痛作用;
4、抑菌、抗病毒:麻黄、柴胡、紫苏、生 姜、薄荷等对多种呼吸道细菌及病毒有 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