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事要有点波澜 ppt
❖
7、设置张弛法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叙述故事情节,如果有 张有弛,就不致显得急促或平淡无奇。
如孙犁的《荷花淀》,前面部分写水乡,风景异常 恬静美好,给人一种和平的感觉,这是弛。接着作者 转过笔锋,描写水上一场激烈的游击战,使浓烈的战 争气氛弥漫其间,这是张。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开头写春节过后北京 王府井大街的特种药品商店的热闹景象,这是弛;接 着写突然传来平陆县委的求援电话,这是张;再接下 去补叙事情的发生,这又是弛。一张一弛,文章就有 波澜了。
四号从突然破碎的梦中惊醒,艰难地支起身,很难 为情地低下头玩起自己的胖指头来。
车行至某县城,那位五号姑娘也开始打盹, 不由自主,她的秀发委屈地贴在四号的“盐碱 地”上。渐渐,五号的头滑到了四号的胳膊弯 里了。可胖女人并不去回敬那姑娘一个闪身, 反倒尽量保持平稳,让姑娘舒服地依着她。四 号的右臂一定是很累了,她用左手去托扶着右 臂。不知怎么,我的心里泛起一股说不清的滋 味,不禁对四号低声说:“大嫂,弄醒她吧。”
设置悬念的方法有以下三种:①倒叙法。即利用突出 事件结果的手段设置悬念,使读者知道导致这种结果的 事件的起因及发展过程。②反常法。利用人的反常言行 设悬念,使读者产生急于了解导致这种反常言行的原因 的期待心理。③切隔法。把不同线索的事件交织起来。 从某一具体事来说,就是中途中断叙述,转叙他事,以 引起读者的期待心理。这是我国古代章回小说普遍使用 的一种技法。
❖
6、设计巧合法
巴尔扎克认为:“偶然性是世界上最伟大的 小说家,若想文思不竭,只要研究偶然性就行。” 对生活最精彩的艺术表现,就在于对个别特殊现 象即带偶然性现象的把握和描述,通过偶然,揭 示必然,通过个别现象,揭示事物普遍性的规律 和实质。巧合,既能更集中、强烈、深刻地反映 社会生活本质,又能以其戏剧性,增加文章的可 读性和审美魅力。
汽车在公路上飞驰,闷热的空气与发动机的“哼 哼”声胜过催眠曲,车上的乘客有半数在打盹。四号 的眼皮也在合拢,小山似的身躯慢慢向五号位倾斜, 我幸灾乐祸起来;胖女人灰衣服上那汗渍斑斑的“盐 碱地”,可以从俏姑娘那里揩到一点香水味了。
五号由表情讨厌,到怒气升腾,由“厌而远之”到 奋起反击:她架起胳膊肘顶四号的胖脸。胖女人一定 是在梦中喝醉了酒,任你五号怎样明顶暗碰,也撞不 开她的梦门。最后五号愤中生智,猛然一闪身,把四 号闪倒在座位上。车内一阵窃笑。
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 九天仙女下凡尘(喝彩) 儿孙个个都是贼(惊怒) 偷得寿桃献至亲(拍手叫好)
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 这就叫做──事件的波澜。
高一作文写作指导
1、什么是写出事件的波澜?
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
2、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
⑴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起伏变化的,只有写出了事 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客观性)
(误会)
③ 铺陈误会法: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
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 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扣。
❖ “误会”源于人与人之间的错误理解。这种 错误理解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行动、感情等等 都朝着意外的方向发展,从而掀起事件的波澜。 误会的产生大多是出于偶然,但如果能用偶然的 误会来表现某些必然的事物,往往会有非常好的 效果。
老师不疾不徐地回答:
“不及格的人数和全班的人数一样多。”
① 情节突转法:
❖ 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 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 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 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 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
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小说 开端部分就写菲利普一家急切地盼着于勒叔叔 回来。“对于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 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 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然而当发现于勒叔叔 竟变成了穷水手时,菲利普便一反常态,神色 狼狈,克拉丽斯也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 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重新回来 拖累我们的。”
⑵ “文若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 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阅读心理)
3、怎么样才能写出事物的波澜?
⑴ 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 (前提)
⑵ 运用使叙事曲折的技巧:
期中考之后,数学老师要公布成绩。他说: “九十分以上和八十分以上的人数一样多:八 十分以上和七十分以上的人数也一样多”话一 说完,全班一阵欢呼,一位同学追问道:“那 么,不及格的人数呢?”
应注意避免的问题:
1、将事件描写得繁复曲折,但与突出中 心的关系不大,使文字显得冗长拖沓。
2、情节的构思老套,一眼就能看出事 件的走向,达不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3、为了叙事曲折而穿凿附会,破绽百出。
布置作业
要求: (1)设置巧妙的情节,叙事要有急转和剧变, 能见出波澜; (2)富有积极性和可信度; (3)内容曲折起伏,扣人心弦,表达一个较深 的主题; (4)800字以上的记叙文 。
三四五
国人乘车“只争朝夕”。我几乎被挤扁,终于钻进 了车门。
我的座位是临窗的三号。还没坐稳,刚才踩我脚的那 个小山似的女人,一屁股将四号座位压得“咯吱”呻吟, 一下子,我的地盘被她侵占去三分之一。盛夏乘车摊上 这样的芳邻,真是不幸。
我的这排座位是三、四、五号。五号座位上是位不满 二十岁的姑娘,一副近视眼镜架在高挺的鼻梁上。我瞥 她一眼,见她表情丰富的脸上清晰地写着对四号邻居的 厌恶。原来,五号的“疆土”也遭到胖女人的“扩张”。 只见五号几乎愤然地急挥纸扇,把胖女人呛人的汗酸味 扇到我这边来。我心中非常恼火,但又不便说她。
❖ 况且借款利息很便宜,一年只要支付6美分 ……”
❖ 行长恍然大悟:有头脑又有金钱的人是 幸运的,他们能用头脑支配金钱;而只有金 钱没有头脑的人则是不幸的,因为他们的头 脑被金钱所支配。
❖ 经商斗智,善谋者胜。
② 设置悬念法:
设置一个个悬而未决的矛盾,使情节回 旋推进,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 明又一村”的感觉。
一直在一旁观望的银行行长怎么也不明白, 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 一美元呢?于是,他追了上去,大惑不解地问这 位富豪:“对不起,先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 这实在弄不懂,您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 么还要借一美元呢?”
“好吧,我可以把实情告诉你,我到这里来 办事,需要一段时间,随身携带这些有价票据很 不安全。我曾到过几家金库,想租他们的保险箱, 但租金都很昂贵。我知道贵行的保安很好, 所以就将这些票据以担保的形式寄存在贵行。
“当然,只要有担保,借多少都是可以的。” 经理彬彬有礼地说。
“好吧。”那人从皮包里取出一沓股票、债券 放在桌上:“这些票据做担保可以吗?”
经理清点之后说:“先生,总共50万美元, 做担保足够了。不过……先生,您真的只借一美 元吗?”
“是的。”富豪不动声色地回答。 经理干脆地说:“好吧,请办理手续。年息 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我们便把 这50万美元的股票、债券都还给您。” “谢谢!”富豪办完手续后,从容离去。
9、伏笔 法
❖ 指作者对文章中将要出现的具有关键意义 的人或事作的提示或暗示。与这种提示或暗示 呼应的就是照应。有伏笔就有照应。伏笔的巧 妙使用,使波澜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被一根 时断时续、明断暗续的主线贯穿始终,结构更 加严谨。
课堂小结
“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 水。”中国园林的妙处全在”曲径通幽”,让你不 时感到一阵意外的别有洞天的欢欣。中国的文学也 素来讲究曲折。《今古奇观》《聊斋志异》以及古 代大量章回小说中的故事,哪个不是逶迤跌宕、扣 人心弦的?大家要把自已的作文写得波澜起伏,曲 折有致,不可不重视上面所述的兴波之法,也不可 不汲取优秀文学作品的成功经验和营养。当然,我 们对于文章的曲折生动性的追求,也要以如何有助 于达到作品内容的准确性和深刻性为依据,切不可 单纯为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故作惊人之笔。
8、虚实相生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正面直接写叫实写,侧面间接写叫虚写,虚写为 实写服务。文章要以实带虚,虚中见实,相辅相成, 形成一个又一个波澜。
如林嗣环的《口技》一文,作者一方面着力描绘 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也就是“实”); 另一方面又着力于听众神态、动作、心理的描绘,这 是侧面烘托(也就是“虚”)。文章中既有正面描写, 又有侧面烘托,相互辉映,虚实相生。在描写表演的 每一个过程中,都是先写表演,后写反应,从而使表 演和效果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以烘托表演者技艺的高 妙。这样,整篇文章因“实”有“虚”,“虚”为 “实”生,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5、安排意外法
让事情的发展和结局超出读者按一般经验或 推理所可以做出的估计和料想。读者由前面的情 节看到的故事只应向某一方向发展或了结,但到 时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折或变化,竟然向读者 未曾想到或估计到的另一方向发展,出现的是出 人意料的另一个结局。
如吴敬梓的《范进中举》。 范进向丈人借钱 去参加乡试,不仅被拒绝,还遭到奚落。如果范 进因此不去乡试了呢,也就没有了后来的矛盾冲 突,而范进偏偏要去,他觉得不去试一试对不起 老师的教诲;范进去乡试如果不中也就罢了,他 偏偏中了;中了之后如果从此一帆风顺也就万事 大吉,而他偏偏又狂喜得发疯了;他如果从此疯 癫一生,也就没有续写的必要了,而胡屠户一巴 掌下去,他又清醒过来了。是不是一波未平,一 波又起,处处出人意料,让人非一口气读完不可 呢? 还如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
她答非所问:“俺家大妞也这般大,年轻人 爱困。”
车在颠簸,我的思绪也在跳动。
思绪跳动
说不清 的滋味
④ 抑扬交错法:
❖ “抑”,就是抑制,对人、事、物进行贬抑; 扬,就是扬起,对人、事、物进行褒扬。
抑扬法有两种:一是欲扬先抑。如《林黛玉 进贾府》。写贾宝玉,先由王夫人介绍,称他是 个“孽根祸胎”、“混世魔王”;次写黛玉母亲 曾说过他“顽劣异常,极恶读书”;再写林黛玉 猜想他是位“惫懒人物,懵懂顽童”;最后引出 两首《西江月》词正话反说,赞颂了他的叛逆精 神。前三次写是抑,最后一次是扬,以贬抑来突 出褒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