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艾青
创作背景
在北方的两个月里, 艾青先后创作了《风 陵渡》《补衣妇》《手推车》《骆驼》等一批 诗作,在表达自己爱国主义感情和对抗战必胜 的信念的同时;也反映了北方人民的痛苦和哀 怨,《北方》即是其中著名的诗篇。
朗读诗歌
※诗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诗前的小序是诗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实际上是指小说家端 木蕻良,他在和艾青一同去山西的路上, 根 椐自己对沦陷区的感受,对艾青说:“北方是 悲哀的”。这句话对全诗是至关重要的,因为 它是作者感情赖以抒发的基础,它给全诗定下 了基调――忧郁、悲哀、沉重。整篇诗作的主 要意象都是围绕此句而来,它是理解全诗的关 健所在。
艾青简介
艾青是中国新诗史上有独特风格 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往往能将个人的悲欢融 合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自己民族和人民的 苦难与命运,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从而 比较鲜明地传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 表现了诗人对光明的热烈追求和讴歌。艺 术上,艾青善于从绘画、雕塑、音乐等多种 艺术中汲取营养,对审美意象的自觉追求增 强了新诗的表现力,对中国新诗的发展起到 了重要作用。有《艾青全集》。
艾青简介
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 海澄,1910年3月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畈田蒋村, 出生后即被送到本村一位名叫大堰河的贫苦农 妇家抚养。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杭州国立西 湖艺术学院绘画系,次年,赴法勤工俭学, 1932年1月启程回国。回国后加入中国左翼美 术家联盟,后被国民党逮捕,狱中的生活使艾 青从绘画领域转向诗歌创作,写下了大量诗篇, 《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使艾青一举成名, 193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大堰河》。
什么是诗歌的意象?
意象是注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艾青在《诗论》中曾说,“意象是纯感官 的,意像是具体化了的感觉。”“意象是 诗人从感觉向他所采取的材料的拥抱,是 诗人使人唤醒感官向题材的迫近。”
在诗歌的前三节中,诗人创造了哪 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在表达 上有什么作用?
诗的前三节,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疾奔 而至的呼啸”、“孤单的行人”、“干枯的小 河”、“惶乱的雁群”、“黑色的翅膀”等一 组组意象。 这些意象给人的感觉是暗淡、荒凉、阴郁。 这些意象一方面使“北方的悲哀”得以形 象化和具体化,另一方面也使诗作的深层寓意 得以表现,读者可以根据这些意象去分析、想 象以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使诗的张力得以增强。
如果一个诗人还有着像平常人相同的感官的话,他生活在中 国,是应该知道中国正在进行着怎样伟大的事件的。如果他 有眼睛,他会看见发生在他的国家里的和平的刽子手的一切 暴行;他有耳朵,他会听见没有一刻不在震响的受难者的哀 号与反抗者的呼啸;他有鼻子,他会闻到牺牲者的尸体的腐 臭与浓重的硝烟气息…… 如果一个诗人还有着像平常人相同的心的话,如果他的血还 温热,他的呼吸
北 方
艾 青
[学习目标 :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 了解艾青的生平 , 感受他赤忱 . 了解艾青的生平, 的爱国热情。 的爱国热情。 2. 通过意象分析法 , 掌握本诗所 . 通过意象分析法, 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 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 3. 有表情地诵读这首诗。 有表情地诵读这首诗。
什么叫意象?
艺术特点分析 艾青说过,“诗人必须首先是美好的 散文家。”“朴素是对于词藻的奢侈的摈 弃,是脱去了华服的健康的袒露;是挣脱 了形式的束缚的无羁的步伐;是掷给空虚 的技巧的宽阔的笑。”散文化是艾青诗作 的特点,也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试对此作 简要分析。
艺术特点分析
这首诗作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也不重视 诗行的格式和韵脚的整齐划一,比一般的自由 诗更自由。 本诗中自然、徐缓的节奏,错落有致的诗 行以及作者对“北方的悲哀”、“悲哀的国土” 反复咏叹,给人一种自然天成、朴素清新的感 觉,构成了一种内在的旋律美。
简要分析。
艺术特点分析
“枯死的林木/与低矮的住房/稀疏地, 阴郁地/散布在灰暗的天幕下;/天上,/看 不见太阳,/只有那结成大队的雁群/惶乱的 雁群/击着黑色的翅膀/叫出它们的不安与悲 苦,/从这荒凉的地域逃亡/逃亡到/绿荫蔽 天的南方去了……”这组诗句将形象、光线、 色彩等诸多绘画艺术所重视的因素完美地展现 出来,构成了一组阴暗、荒凉、凋蔽而又颓败 的画面,情景交融,既使画面与诗的整体格调 完美地契合起来,也使读者对“悲哀的北国” 有了更加切身的感受。
艾青《我爱这土地》 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7
艺术特点分析
画面的美感也增强了本诗的艺术感染力。 艾青早年曾专门赴巴黎学习绘画,从事诗歌创 作以后,他将绘画艺术和诗歌创作结合起来, 形成了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作者说过, “一 首诗里面,没有新鲜,没有色调,没有光彩, 没有形象,---艺术的生命在哪里呢?”在 本诗中,作者通过一组组色彩斑斓而富有动感 的画面,将“悲哀的北国” 形象具体地展现在 读者眼前,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试对此作
创作背景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艾青亲眼目睹了中国人民爱国热情的高涨, 他自己也被这股民族救亡的洪流所激动,使他 有了“做一个中国人的强烈的欢喜和骄 傲。”“战争真的来了。这是说,原是在人民 的忍耐中的,原是在诗人的祈祷中的,打碎锁 链的日子真的来了。这时候,随着而起的是创 作上痛苦的沉思:如何才能把我们的呼声,成 为真的代表中国人民的呼声。”
创作背景
为了参加救亡运动,诗人从美丽的西子湖 畔辗转来到战时的首都武汉,但武汉的情景却 令诗人失望,前方的将士在为保家卫国浴血奋 战, 而后方的达官贵人却依然过着奢侈糜烂 的生活。一九三八年一月二十七日,艾青和端 木蕻良、萧军、萧红等艺术家应李公朴先生的 邀请一起离开武汉到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执教, 晋南失守后,艾青又到西安组织了一支抗日艺 术队,艺术队解散后又返回了武汉。
第一部分(1-3节)小结: 诗人在这一部分中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诗的第一部分,诗人给读者描绘出了 一幅幅凄凉、悲惨的画卷,展现了北方 人民在战争中蒙受的灾难和不幸。
诗人在第二部分(第4节)中所表达 的主题是什么? 在诗的第二部分作者转而描写这悲 哀国土的表象下所蕴含的无穷的伟力 。 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对抗战 必胜的坚定信念,这也正是作者写这首 诗的用意之所在。
【鉴赏】这是艾青在抗战初期所写的名篇之一,当时作者离开故乡 金华,到了武汉。 诗离不开比喻。诗人把自己比喻作鸟,这是自然而贴切的。鸟会 唱歌,诗人也会唱歌。而且,即使喉咙嘶哑了也要唱歌。“嘶哑” 一词,暗示诗人一直在满怀激情的唱歌。 诗也离不开形象。诗人用“被暴风雨所击打的土地”这样一行诗, 概括地写出了当时战争正在进行,国土正在遭受蹂躏。于是,河流 也满怀悲愤地汹涌澎湃着,风也被激怒了而无止息地吹刮着。如火 如潮的抗战热情被形象地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了。战争不仅有血与 火,也有爱,幸福的憧憬和对未来的希望,因而诗中出现“无比温 柔的黎明”形象。这就象是在严峻的画面上投入一道阳光,给人以 充满希望的感受。 诗人是鸟,鸟和人一样都是要死的。然而,即使死了,连羽毛也 愿化为祖国的泥土,滋润祖国的土地。这是何等深沉的爱。 然而诗人毕竟不是鸟,结尾两行,诗人自己发言了,满含着泪水 发言了于是这满含着爱的泪水,就重如金石。这两行诗,也就成为 被人久久传诵的警句。
意象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 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 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 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 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 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 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 有情,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