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诗歌鉴赏之语言特色教案

2013诗歌鉴赏之语言特色教案

诗歌鉴赏之语言特色教案高三语文组 2013.3.29语言特色一、【解题指导】这类试题题目一般设置为“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答题步骤是:(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答题示例】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三、【风格解析】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

诗歌的语言风格主要有:(1)含蓄含蓄凝练指意在言外,常常不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

往往在于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情感,而是将情感融于所描绘的形象之中。

含蓄的手法,可以使诗歌所表现的情更深、意更重、味更浓。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孟浩然乘舟远去,而送行的作者却久久不肯回转,伫立目送,直到船帆在遥远的天际消逝无踪。

这里借形象的图景表达诗人与孟浩然的感情之深。

再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眼泪痕干。

这首诗采用“移情”手法,通过“遥怜”“未解”“湿”“干”等词,含蓄地表达了望月思亲的苦思之情。

(2)平淡平淡即质朴。

其语言力求朴素,不加修饰,不追求词藻的华丽,在平淡平实之中蕴含着深意。

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如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写出门在外的人思念家中人。

白居易《卖炭翁》中的“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终,卖炭得钱何所营”,关汉卿《四块玉·别情》中的“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都接近口语,通俗易懂。

又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3)绚丽语言追求华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工整的对仗。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新奇而真切,使得整个形象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

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语言有鲜明的色彩感,而且设色对比强烈,写出了春日江南的明艳如画,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之情。

(4)明快语言直接、明朗、爽快、干净利落。

李白的名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给人以置身于舟中,飞梭于水上之感。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中的“即”、“穿”、“便”、“向”,表现了快捷的速度和跳跃的节奏,诗人喜不自胜的心情跃然纸上。

再如白居易的《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这首七绝犹如一幅线条明快简洁的淡墨山水图。

诗人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

(5)奔放直率而有气势。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豪迈气魄。

(6)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给读者以清风扑面之感。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四景,有动有静,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7)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

如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把酒问月》)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古朗月行》)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8)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如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附】回答语言风格的词: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简练生动婉约缠绵、委婉含蓄雄浑豪放、慷慨悲凉诗歌语言的个人风格陶渊明--朴素自然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李白--豪迈飘逸王昌龄--雄健高昂杜牧--清健俊爽李商隐--朦胧隐晦王维—清新自然温庭筠--绮丽香艳高适--悲壮苍凉李清照--缠绵悱恻陆游--慷慨悲凉辛弃疾—豪放悲慨杜牧—俊爽明快苏轼——豪迈旷达四、【课堂演练】1、谈谈下面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春怨唐·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叙),“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析)。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评)。

2、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

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

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答: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

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

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炼字一、【解题指导】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谴词时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主要表现为:1、炼动词,动词在诗歌里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神奇作用。

在勾勒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而诗歌语言的"凝练"特点在动词的应用上,也表现的最为突出。

2、炼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

大部分是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3、炼数量词。

数量词大约和讲究概念与逻辑的数学、物理有某种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

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这类题的提问方式是:“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具体答题步骤是:(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答题示例】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三、【分类指导】1.品味词语(1)精炼传神的词抓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练、传神。

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地方。

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和副词。

①传神显旨的词。

用凝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

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句中的“尽”是“都”的意思,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如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的游人,陶醉于香风而逍遥自得。

实际上这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他们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

这一字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

要特别注意五言诗的第三字和七言诗的第五字。

并根据诗意体会诗人的“炼字”艺术。

②以动衬静的词。

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句中的“喧”和“动”二字,以动景衬静景,使境界更为幽深,以便更好地表现诗人恬静的内心世界。

③化静为动的词。

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曲中,“聚”“怒”二词化静为动。

山本来是静止的,着一“聚”字,很好地表现了峰峦众多,聚集到一起的动态。

“怒”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写出了波涛汹涌澎湃的气势。

④以动写静的词。

如张先《天仙子》: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

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

“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

“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

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

“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⑤以实显虚的词。

如宋祁《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