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颗粒自由沉淀

颗粒自由沉淀


+-=0
0)1(P s
dP u u P η颗粒自由沉淀实验
一、 实验目的
① 研究浓度较稀时的单颗粒的自由沉淀规律,加深对其沉淀特点、基本规
律的理解
② 掌握颗粒自由沉淀实验的方法,并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计算、和绘制颗粒自由沉淀曲线。

二、 实验原理
浓度较稀的、粒状颗粒的沉淀属于自由沉淀,其特点是静沉过程中颗粒互不干扰、等速下沉,其沉速在层流区符合斯驾克斯(Srokes )公式。

但是由于水中颗粒的复杂性,颗粒粒径、颗粒相对密度很难或无法准确地测定,因此沉淀效果、特性无法通过公式求得,而是通过静沉实验确定。

由于自由沉淀时颗粒是等速下沉,下沉速度与沉淀高度无关,因而自由沉淀可在一般沉淀柱内进行,但其直径应足够大,一般应使D ≥100mm ,以免颗粒沉淀受柱壁干扰。

具有大小不同颗粒的悬浮物静沉总去除率(η)与截留速度(u 0)、颗粒重量百分率的关系如下:
式中 η——沉淀效率;
u 0——理想沉淀池截留沉速;
P 0——所有沉速小于的颗粒质量占原水中全部颗粒质量的百分率; u 0——小于截留沉速的颗粒沉速。

此种计算方法也称为悬浮物去除率的累积曲线计算方法。

设在一水深为H 的沉淀柱内进行自由沉淀实验。

实验开始,沉淀时间为0,此时沉淀柱内悬浮物分布是均匀的,即每个断面上颗粒的数量与粒径的组成相同,悬浮物浓度为C (mg/L ),此时去除率η=0。

实验开始后,不同沉淀时间t i ,颗粒沉淀速度u i 相应为:
式中u i ——颗粒沉淀速度,mm/s ;
H ——取样口至水面高度,mm ; t i ——沉淀时间,min 。

此即为t i 时间内从水面下沉到池底的颗粒所具有的沉速。

此时取样点处水样悬浮物浓度为C i ,未被去除的颗粒所占的百分比为:
i
i t H u =
式中P i ——悬浮颗粒剩余率;
C 0——原水(0时刻)悬浮颗粒浓度,mg/L ;
C i ——t 时刻悬浮颗粒浓度,mg/L 。

此时被去除的颗粒所占的百分比为:
式中i η——悬浮颗粒去除率;
P i 、C 0、C i 上。

需要说明的是:实际沉淀时间t i 内,由水中沉至池底。

即颗粒沉速u ≥u i
的那一部分颗粒能全部沉至池底。

除此之外,,颗粒沉速u<u i 的那一部分颗粒也有一部分能沉至池底,这是因为,这部分颗粒虽然粒径很小,沉速u<u i ,但是这部分颗粒并都不在水面,而是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沉淀柱的高度内,因此,只有在水面下它们下沉至池底所用的时间能少于或等于具有沉速u i 的颗粒由水面降至池底所用的时间t i ,那么这部分颗粒也能从水中被除去;沉速u<u i 的那部分颗粒虽然有一部分能从水中去除,但其中也是粒径大的沉到池底的多,粒径小的沉到池底的少,各种粒径颗粒去除率并不相同。

因此公式未包含u<u i 的那部分颗粒被去除。

三、 实验仪器及用具
(1) 仪器
① 自由沉淀实验装置 ② 分析天平(1/10000 1台) ③ 恒温烘箱(1台) (2) 器具
① 量筒(100ml 7个) ② 三角瓶(200ml 7个) ③ 漏斗(10个) ④ 玻璃棒(7根) ⑤ 称量瓶(40mm ×70mm ) ⑥ 秒表(2块) ⑦ 干燥皿(1个) (3) 其他 定量滤纸
四、 实验步骤
① 定量滤纸编号后放入称量瓶中,编号、烘干(烘箱调节温度100~1050C ,
C C P i i =
11C C P i
i i -
=-=η
烘干2~3h)、称重,置于干燥皿中待用。

②准备实验用原水。

取河水或用细土和自来水配制水样,置于水箱中。

③开启循环管路阀门,启动水泵和搅拌装置。

④水箱内水质均匀后,开启放空阀,以便冲洗管路中的沉淀物。

稍后开启
沉淀柱进水阀,并同时关闭放空阀。

水位升至取样口与溢流口中间时,沉淀实验开始。

⑤当时间2min、5min、10min、15min、30min、40min时,用量筒在取样口
取水样100ml(取水样时,需先放掉一些水,以便冲洗取样口处的沉淀物),在每次取样前后读出水面高度H。

⑥用定量滤纸分别过滤7个水样。

待定量滤纸无明显水滴后将定量滤纸折
叠并放入称量瓶。

重新选择一个取样口高度,重复上述实验。

⑦将称量瓶放在恒温箱中,调节温度至100~1050C,烘干2~3h。

⑧取出定量滤纸,放在干燥皿中冷却至室温称重。

相关数据记录在下表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记录表
五、成果整理
①计算悬浮物去除率η、悬浮物剩余率p、沉淀速度u,将结果填入下表中
②根据下表中的数据,绘制t-η曲线,u-η曲线,u-p曲线。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成果表
思考题
1绘制自由沉淀静沉曲线的意义?
2比较取样口高度分别为(第一组高度)m 、(第二组高度)m的两组数据,并分析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