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的基本理念董文标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大计,而且对企业管理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应成为企业管理的基本理念。
孔子曾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法治与德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
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保障。
只讲法律不讲道德,法律就不能使民众心悦诚服,就会导致粗放简单的管理;只讲道德不讲法律,道德就没有约束力,就会变成苍白无力的说教。
治理国家如此,管理企业亦然。
贯彻法治理念———规规矩矩办企业市场经济秩序离不开法律的规范。
贯彻法治理念,要求我们依法治企,坚决做到规规矩矩办企业,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和现代企业行为意识,进一步加强经营管理和业务流程各个层面的规章制度建设,健全内控机制,强化、细化和硬化制度约束。
1996年1月12日,中国民生银行作为我国金融改革的试验田,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深化、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大潮中应运而生,目前已发展成为充满活力的中型银行、规范化上市的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
回顾7年的艰苦创业历程,我们对依法治企有两点深切的体会:第一,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生存的前提。
在现代企业中,既要保证出资人到位,又要保持企业的独立性;既要保证全体股东的利益,又要防止股东越位干预;既要保证企业经营效率,又要制约企业管理者滥用权力。
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在公司治理的轨道上良性运行。
从实践看,比较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为民生银行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实现超常规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生银行诞生伊始,就十分注意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严格执行《公司法》、《商业银行法》,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行长班子运行规范;《公司章程》、《股东大会议事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等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决策权、经营权、监督权实现有效制衡和良性互动。
同时,按照国际惯例实行一级法人管理体制,设立决策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为社会、为股东、为员工创造最大化价值为目标,不断完善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不断提高透明度。
第二,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和监督体系是企业发展的保障。
按照依法合规这一经营发展理念,严格执行国家法律、金融法规,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民生银行探索建立了一整套有效运作的约束机制和监督体系。
一方面,建立了严格的业务管理规程;另一方面,不断强化内部的监督约束机制。
坚持内部审计、纪检监察制度,强化内部监督。
同时,委托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独立审计,自觉接受境内外投资者、中介机构、媒体的外部监督。
这种监督机制,对企业信息公开、财务透明、管理水平提高大有裨益。
贯彻德治理念———扎扎实实办企业市场经济秩序离不开道德的规范。
贯彻德治理念,要求我们以德治企,坚决做到扎扎实实办企业。
通过法治、德治交相为用,为企业始终运行在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上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了以德治企,民生银行启动了以提高职业道德为核心,以党员争优创先、诚信教育、企业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德治工程。
对总行、分行党委成员,强调要做到“四要”、过好“五关”。
做到“四要”,即一要勤奋学习,作行家里手;二要恪尽职守,干出成效;三要清正廉洁,作风过硬;四要团结协作,顾全大局。
过好“五关”,即过好政治关、权力关、金钱关、享乐关、亲朋关。
对党员干部,开展争优创先活动,使他们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对广大员工群众,开展严格、规范、谨慎、诚信、创新的“十字行风”教育以及诚信教育和警示教育活动。
同时,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和整合民生银行在业务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有特色的观念、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总结和提炼员工的价值准则、经营哲学、精神道德、行为规范、共同信念。
通过规范办行、扎实办行、诚信办行、道德办行,中国民生银行走上了一条快增长、高效益、低风险的健康发展轨道。
截至2002年底,民生银行资产规模已达2462.8亿元。
7年来,累计实现净利润25.9亿元,累计向国家上缴税收19.3亿元,连年保持股东年回报率在两位数以上。
什么是管理理念“理念”,顾名思义,即理性的概念。
“管理理念”即管理在理性方面的概念。
“管理理念”的提升就是对管理的进一步认识,简而言之,就是对管理的重新定义。
[1][编辑]公司管理理念的要素[2]企业的理念中有五大内容是不可或缺的:1.高水平的道德标准在处理内、外部关系过程中始终保持高水平的道德标准,这是实现最大成功的关键;道德标准高尚的企业与水平较低的竞争者相比主要有三大优势:•道德标准高的企业更能激发员工的干劲•道德标准高的企业更容易吸引到高水平的人才,从而拥有了基本的竞争优势和获利保障•道德标准高的企业可以与客户、竞争对手和公众建立起更好的关系,从而更有利于企业追求利润2.在事实基础上决策决策要以事实为依据,客观思考---即以事实为根基的全面决策;以事实为根基的工作方法一旦得以充分发展并贯穿组织的上上下下,就会成为强有力的管理武器。
其意义将体现在以下方面:•决策质量更高。
•灵活性更高。
•士气更高。
3.环境作用力业务经营应不断按照企业所处环境的各种作用因素进行调整;4.按业绩评判个人评判员工应以业绩出发,而不应以性格特征、教育程度、个人特点和技能高下考核员工;成功的企业在评判一个人时看他的行为和成就,而不看他们的个人素质与技能。
业绩评估是公司理念中影响巨大的要素,它有据可依,也没有素质与技能评估那么主观,因此,它与以事实为根基的工作方式密不可分。
5.对竞争的紧迫感经营中应保持竞争的紧迫感。
1)有竞争紧迫感的企业领导人会抓住机会,利用机会,会更愿意建立优势而不会在不足的地方投入、支撑。
2)有竞争紧迫感的企业领导人会寻找问题、直面问题。
3)有竞争紧迫感的企业领导人不会在困难的人员安排问题上退却。
4)有竞争紧迫感的企业领导人会致力于在保持赢利的前提下扩大市场份额,他所采取的所有行动都是从长远着眼,为的是建立更为强大的竞争地位,但他们的行动却是从现在开始的。
[编辑]影响企业发展的核心理念[3]影响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包括:一、“识时务者乃俊杰”中国人做事情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讲的就是要把行动的目的和环境协调起来。
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可以包括政治和经济制度、市场(产品、劳动和资本)以及人的观念等等。
企业和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互动发展的关系。
每个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所处的环境来决定各自的发展目标。
我国企业所面对的一个事实是,中国经济无论是在经济制度、市场还是人的观念上都是不完善的。
我国刚刚加入了世贸组织,这虽然标志着中国经济开始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但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毕竟还存在着相当的隔阂。
这就是中国企业生存环境的基本特点。
这种环境对具体的中国企业而言是利弊并存的。
一方面,这些环境限制着中国企业的发展,例如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社会保障体系和金融信用体系的不完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不合理的行业进入限制以及与世界市场的隔阂等。
另一方面,这些不完善的环境又为企业的生存提供了一种特殊条件,甚至可以使得一些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快速成长。
例如,一些企业可以利用政府的特别支持,利用区域性市场的分割或极为低廉的劳动力,甚至利用消费者心理的不成熟(例如通过高额广告投入来创造销售奇迹)等条件迅速壮大。
从总体上讲,市场不完善所导致的弊端要远远大于它为个别企业带来的利益。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生存环境也在发生迅速的变化。
中国企业必然是在适应和挑战这种变化中成长。
首先,中国企业在其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一个相对不完善的环境,学会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其次,中国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现在赖以生存的条件中哪些是落后的,是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的,必须认识到任何力图维系这些条件的寻租行为在长期都无法拯救企业,企业应该积极地适应市场变化的挑战。
二、构建均衡利益格局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需要处理复杂的利益关系。
例如,企业与国家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企业与其他合作者之间、劳资之间、股东与经理人之间,控股者与普通股民之间等等。
企业能否生存发展将取决于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维系和建立的利益关系或格局是什么?这种利益格局是否对于各种利益相关者具有经济价值。
因此,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维系和构建有价值的利益关系是企业发展目标的核心内容。
不能否认的是,在这种利益关系中,企业的核心利益是资本的利益,这是商品经济制度的本性所决定的。
但是,任何企业都不可能仅仅为资本谋取利益,资本的利益是生存在其他人的利益之中的,企业的发展意味着为越来越多的人谋取越来越多的利益。
企业能否在经营中维持一个良好的利益关系,其关键取决于企业核心成员(他们有能力安排和调整利益矛盾)处理利益矛盾时的基本态度。
他们对待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的态度是什么?这种态度决定了企业基本的道德观。
一个没有核心利益的企业是没有发展动力的,而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也不可能有持续的发展。
总之,企业的核心利益是否能够稳定持续的存在和增长,这将取决于企业核心成员安排的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格局是什么,而这进一步取决于企业核心成员基本的道德观是什么。
三、稳健控制和承担风险企业的核心利益是资本的利益。
资本可以在社会中获得平均水平的收益,例如利息。
而企业带给资本的回报则应该高于这个水平,否则企业就会亏损。
那么,企业为资本获取高于社会平均收益的原因是什么?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企业的利润是对冒险的回报。
在现实的分配关系中,企业利润一个直观的解释是最后的剩余的收人要求权,这也是其他确定性的收益支付后所剩下的最不确定的收益。
因此,从这个角度讲,企业的回报是在利益关系中承担风险的回报。
企业在经营中总是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
控制和降低风险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内容之一。
也就是说,面对充满风险的世界,控制和降低风险恰恰就是企业的专业能力之一,因此,对于非专业的企业而言是高风险的经营活动对于专业企业而言却是低风险的。
进一步言之,为了寻求新的商机,企业需要进行一些自身也并非完全有把握的冒险,但是,企业可以冒险的程度应该与其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关系。
企业的天职是控制风险和承担风险,在这方面的能力决定着企业所能获取的利润。
企业因其“艺高”所以才“胆大”,进而“利高”。
我们的一些企业家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了解利润和风险的这种内在联系,只看到了别人“胆大”和“利高”之间的关系,即只看到了别人的“高风险和高收益”,而没有看到别人“艺高”和“利高”之间的关系,因此误认为只要敢于冒险就可以获取高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