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在长三角地区的辐射能力

上海在长三角地区的辐射能力

表1长三角城市群主要经济指标(2002年)
城市
面积
(平方公里)
人口(百万)
GDP(亿美元)
增长率(%)
人均GDP(美元)
工业产值(亿美元)
零售额(亿美元)
出口(亿美元)
实际外资(亿美元)
长三角
100201
75.6
2310
12.6

13.3
653
10.9
4911

南京
6588
5.6
一、上海在长江三角洲所处的地位
上海在长三角地区具有中心地位。长三角与上海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长三角的经济发展顺利,上海的经济就得到支持。上海城市发展融入并促进长三角的经济一体化,长三角各地就能实现共赢。反之,整个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就受到制约。
上海的经济辐射作用
上海对长三角的辐射作用表现在上海向周边地区释放大量物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离上海最近的昆山通过接手许多上海的三线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上海着重发展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高新科技产业。这位周边城市带来了很多商机,带动了周边城市工业化程度的发展。在上海的经济辐射作用下,江浙两地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不断加大,产业升级更是不断加快。同时,长江三角洲部分城市作为临海城市,拥有一个良好的区位条件,促进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在进出口商品提供了便捷,加大了国际之间交流,变相提高了长三角科技的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了。中国是个劳动密集型的国家,遵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量的出口贸易,形成贸易顺差,而如今中国成为世界上出口最多的国家,这与长三角的快速发展脱离不了关系。
浙江
181.93
112.36
5.36
3.23
123.19
全国
155.40
83.44
2.15
1.16
102.65
资料来源:《2006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上海拥有近60所高等院校,专业技术人员66.91万人,占到长三角16城市总数的1/5以上。表2中上海各项自主创新能力数据都高于江浙和全国水平。在知识高度发展的今天,上海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依靠科教兴市战略,建立了广阔的人才市场,形成了人才集聚和人才流动的体制,是长三角人才发展的基础。
157
12.8
2762
238
63
60
15
苏州
8488
5.8
251
14.5
4317
419
55
185
48
无锡
4788
4.4
191
12.8
4368
295
54
51
17
常州
4375
3.4
92
12.4
2684
141
30
27
6
扬州
6634
4.5
68
11.1
1494
81
22

3
镇江
3847
2.7
68
12.3
2539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上海,经济发展
引言: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江苏南部沿江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泰州,以及浙江东北地带的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舟山、台州,总共16个城市,面积约为1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约1%,占全国总人口不到6%。区域内工业基础较好,人力资源丰富,技术开发能力较强,民营经济十分活跃。2006年长三角的生产总值已达到39525.72亿元人民币,占到全国18.9%,长三角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域,被共认为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1]。长江三角洲是江、浙、沪两省一市行政区域内整体的进行区域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平衡产业结构,促进了区域经济整体的发展。随着整体的经济发展,长三角区域优势逐渐明显突出,形成特有的区域特点。而长三角以上海市作为整体发展的中心,各个城市区域互相合作与竞争并存,各城市寻求自身的优点协调发展。上海的主导作用辐射于整个长三角,为长三角区域带来了更多的商机。
88
18
10

南通
8001
7.8
107
11.1
2
泰州
5791
5.0
61
11.6
1211
70
19


杭州
16596
6.4
215
13.2
3401
290
63
85
5
宁波
9365
5.5
181
13.2
3327
242
56
82
12
湖州
5817
2.6
51
8.5
1988
55
21

4
嘉兴
3915
3.3
85
13.8
2570
上海在长三角地区的辐射能力
———————————————————————————————— 作者:
———————————————————————————————— 日期:

摘要: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与长江三角洲有着紧密的联系。上海要融入长江三角洲,也为服务于三角洲,辐射于三角洲,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与上海发展之间的关系,和上海自身的优势,在长三角的发展中的促进作用,有效地吸引了国际外资的引入,把握了国际市场。
95
30
25

绍兴
8256
4.3
112
8.
9
4
舟山
1440
1.0
18
12.3
1801
15
9
4
0
资料来源:2003年上海、江苏、浙江统计年鉴
二、长江三角洲发展进程中上海的作用
(一)独有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城际交通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面临大海,直接接触世界经济。作为国际航运中心上海能积极地走出去,把自身设立成重要国际节点,构建国际网络,在全球范围获取信息和资源。过去十多年中,长三角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巨大。尤其是公路交通,全区高速公路网将近4000公里,预计到2020年左右将提高到1.18万公里,连接中小城市以及机场与港口[3]。围绕上海的主干公路铺开后,以上海为中心到区域内各城市能缩短到3小时,可见交通便捷程度。这使上海与长三角其他城市间交易成本大幅降低,各城市的市场更容易连成一片,大大加强要素流动。建成的杭州湾大桥,避免上海到浙江方向要绕一个“之”字形的远路。另外加上沪崇苏越江大通道的开工,在将来能贯通上海、崇明和南通地区。真正加强了上海向长江三角洲全区域的扇形辐射力度。
一方面上海城市发展也离不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依赖整个长三角广阔的市场、协调的产业、有序的制度。纵观长三角地区的消费市场来看,2003年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万亿元,占全国16.2%[2]。长三角市场能够普遍联合,对上海来说获得了一个邻近的、广阔的市场。利用良好的区位条件,吸引了大量的人才的涌入,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以及大量的外商投资引入,提高了经济效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丰富的技术和活跃的人才资源
表二2004年长三角自主创新能力比较
地区
每百万人拥有大学生数(人)
每万人国企科技人员(人)
每万人专利申请受理量(件)
每万人专利申请授权量(件)
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额(元)
上海
363.39
819.63
11.75
6.1
985.63
江苏
202.59
102.94
3.17
1.52
120.7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