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8.怀疑与学问 精品课件—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18.怀疑与学问 精品课件—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18.怀疑与学问 精品课件—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18.怀疑与学问 精品课件—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18.怀疑与学问 精品课件—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1. 过 去 , 通常 只 是 从 艺 术家 的 立 场 出 发, 将 创 作 看 作艺 术 家 审 美 经验 的 结 晶 过 程, 作 品 完 成 就意 味 着 创 作 完成 。 而从 接 受 美 学 的角 度 来 看 , 这一 完 成 并 不 说明 创 作 已 经 终结 ,
(2)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 “一切虚妄的学说”,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 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 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 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2. 课文第5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本段用了对比论证(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
三、铺石奠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 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心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 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 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奠下 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8.课文中第5段“怀疑、思索、辨别”三步的顺序能否 调换?为什么?
(2)背景链接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顾先 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建。据说他幼 年读书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顾先生读书总 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上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 本里。
2.生字难词 (1)字音
顾颉刚 ( jié ) 塾师 (shú )

7.汉字的起始 是 象形 的 , 书 法 家可 以 用 字 的 结构 来 表 达 物 象的 结 构 和 生 气勃 勃 的 动 作 ,使 写 的 字 成 为一 种 表 现 生 命 的艺 术 。 元 代 赵子 昂 写 “子 ” 字 时 ,先 习 画 鸟 飞 之形 , 从
中吸取对生命 形 象的 构 思 , 使“ 子 ” 字 有着 鸟 飞 形 象 的暗 示 , 成 为 一个 表 现 生 命 的单 位 。
第二部分 (第3—5段) 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 必须步骤。
第三部分(第6段) 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 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教师小结: 本文的结构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式结构
精读感知
1.课文第1、2段的破折号后注明了作者,这表明了什么? 是完整的引用格式,体现了作者治学严谨的风格。
18.怀疑与学问 精品课件—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18.怀疑与学问 精品课件—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2.拓展延伸 你一定有过不少怀疑的经历。请选择你印象最深刻的
一次,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字的记叙文。
18.怀疑与学问 精品课件—九年源自语文上册 部编版18.怀疑与学问 精品课件—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题。 (2)美国一家工厂的大型机器发生了故障,许多人都未能修好, 老板请来一位专家。专家仔细检查后用粉笔在机器的某个地 方画了一条横线,机器很快修好了,老板为此付给这位专家 一万美元。有人不服气,这位专家说:“画一条线,只值一 美元;知道在哪画,值九千九百九十九美元。” 问:从这则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 明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有价。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第一个“这样”指代“对于 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 第二个和第三个“这样”指代的 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 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 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 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18.怀疑与学问 精品课件—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5.本文中论据的种类有哪些? 本文中共用了两种类型的论据: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18.怀疑与学问 精品课件—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18.怀疑与学问 精品课件—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板书设计
中心论点:做学问“会疑”与“须疑”。(举例论证) 分论点
18.怀疑与学问 精品课件—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18.怀疑与学问 精品课件—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课后反思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们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认识 真可谓百花齐放:“人类有需要就有创造”“创造必须对生 活有足够的热情”“阅读积累是创造的前提”而且能引经据 典,有理有据,将文本的创造内涵作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诠释。
第18课 怀疑与学问
情景导入
一个人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 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 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 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 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 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 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十分重要的。
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引用论证(引用名言:孟子所 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3.课文第6段的第一句在结构和内容上起的作用是什么。
在结构上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内容上前半句归结 上一部分所论述的论点,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论点。
4.课文第6段中共有三个“这样”,把它们找出来,说 说它们分别指代的是什么。
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
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连。这段讲了做学问 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 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 这个问题。
二、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 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 内容深入了。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 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 们很有意义。
自我研学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我国当 代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 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任中山大 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主任,中央 研究院通信研究员和院士。
6. 课文第3段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 举例论证还是类比论证?
这句是类比论证,通过跟做学问有相同特点的事例来 进行类推,从而说明“事实和证据”的两种“来源”,不 是举例论证。如果是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 此句中“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7.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的传 说,“三皇”“五帝”的传说和“腐草为萤”的传说。第 一个事例论证的是传说不一定可靠,不能随便相信;第二 和第三个事例论证的是“对于传说要善于怀疑”的论点, 告诉人们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
5.对课文第3段中四句话之间的层次关系怎样理解?
因果关系:因为(1)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2) 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 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3)譬如国难 危急的时候……,所以(4)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 (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 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
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辨伪去妄】辨别虚伪的,清除去掉不合理的。
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 (第1、2段) 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 精神(或“学 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 论点。
是艺术创作的 主 体之 一 。

3.接受者作为 主 体 , 他 对文 本 的 接 受 不是 被 动 的 。 海德 格 尔 提 出“ 前 理 解 ”, 即 理 解 前 的心 理 文 化 结 构, 这 种 结 构 影响 着 理 解 。 理解 不 可 能 是 文本 意 义 的 重 现, 而 只 能 是 文本
它只说明创作 的 第一 阶 段 告 一 段落 , 接 下 来 是读 者 或 观 众 、听 众 的 再 创 作。

2.由于未被阅 读 的 作 品 的价 值 包 括 审 美价 值 仅 仅 是 一种 可 能 的 存 在, 只 有 通 过 阅读 , 它 才 转 化为 现 实 的 存 在, 因 此 对 作 品的 接 受 具 有 艺术 本 体 的 意 义, 也 就 是 说 ,接 受 者 也
道理论据体现在第1、2、5、6段中。事实论据体现在第4段 和第6段中。 6.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 宜。
18.怀疑与学问 精品课件—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18.怀疑与学问 精品课件—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总结课文
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 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 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 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 益的。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 品。”高尔基曾经说过:“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 泉。”对于过去的文化,毛泽东曾经说过:“要批判地 吸收。”邦达列夫(苏联)曾经说过:“那些大人物一生 都在怀疑,在探索。”正因为他们的怀疑,才有了后来 的学问。凡事多问些“为什么”吧!

6.任何理解都 只 能 是 个 体的 理 解 , 但 个体 毕 竟 是 与 群体 相 通 的 , 所以 个 体 的 理 解中 也 有 普 遍 性。 理 解 作 为 现实 的 行 为 具 有通 向 实 践 的 品格 , 艺 术 品 正是 通 过 理 解 走向 现 实 ,
并在生活中发 挥 作用 的 。 不 是 别的 , 正 是 理 解擦 亮 了 艺 术 品的 生 命 之 光 。

5.文本一经产 生 就 成 为 历史 , 它 所 表 达的 思 想 感 情 、所 反 映 的 生 活, 都 只 能 是 过去 的 , 而 理 解总 是 现 在 进 行时 。 当 我 们 接受 历 史 上 的 艺术 作 品 时 , 我们 当 然 可 以 设身 处 地 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