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变换理论与句式变换分析第四讲变换理论与句式变换分析一、结构层次分析的局限和句式变换分析法的产生上一讲讨论的“层次分析”是分析与研究结构时候所不可缺少的。
层次分析理论也有局限,即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
例如:反对的是他。
无法通过层次分析的切分或定性来分化。
层次分析的这种局限促使变换分析的运用。
下面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下面的句子中两个例子格式相同,此类序列也都相同(其中“名词L”代表处所的名词性成分,“名词语”代表名词性词语)。
比较:a 戏台上摆着鲜花。
(名词L+动词+着+名词语)b 戏台上演着京戏。
(名词L+动词+着+名词语)如果对这两个句子进行层次分析,“切分”和“定性”都相同,第一层主谓关系,第二层动宾关系。
但是明显能感到a与b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是不同的。
a句表示“存在,静态”,“动词+着”在意思上大致相当于“有”。
b句表示“活动,动态”,“动词+着”在意思上表示行为动作正在进行。
如果把a句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假定为A义,为“A式”;b为B义,为“B式”。
现代汉语句子里有既符合A义又符合B义的歧义句。
例如:山上架着炮。
下面就用变换分析来分化上述同形的“名词L+动词+着+名词语”的句式。
调查、分析发现,“A式”可以跟“名词语+动词+在+名词L”句式(称为“C式”)相联系,即“A式”可以变为“C式”。
“A式”→“C式”:名词L+动词+着+名词语→名词语+动词+在+名词La1 台上坐着主席团→ a2 主席团坐在台上b1 门口站着人→ b2 人站在门口c1 前三排坐着来宾→ c2 来宾坐在前三排d1 床上躺着病人→ d2 病人躺在床上e1 门上贴着对联→ e2 对联贴在门上f1 黑板上写着字→ f2 字写在黑板上g1 墙上挂着画→ g2 画挂在墙上h1 树上钉着广告牌→ h2 广告牌钉在树上………………再看“B式”。
发现,“B式”可以跟“名词L+正在+动词+名词语”(假设为“D式”)发生联系,而且共现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保持不变,即“B式”可以变换为“D式”。
例如:“B式”→“D式”名词L+动词+着+名词语→名词L+正在+动词+名词语a1 台上演着京戏→ a2 台上正在演京戏b1 门外敲着锣鼓→ b2 门外正在敲锣鼓c1 外面下着大雨→ c2 外面正在下大雨d1 大厅里跳着舞→ d2 大厅里正在跳舞e1 教室里上着课→ e2 教室里正在上课……………值得注意的是,“A式”只能变换成“C式”,却不能变换成“D式”。
即:“A式”→“C式”“A式”≯“D式”“A式”:台上坐着主席团→“C式”:主席团坐在台上———————≯“D式”:﹡主席团正在坐台上反之,“B式”只能变换为“D式”,不能变换为“C式”。
即:“B式”→“D式”“B式”≯“C式”例如:台上演着京戏“B式”:戏台上演着京戏→“D式”:戏台上正在演京戏———————≯“D式”:﹡京戏演在戏台上前面说到,“山上架着炮”这一句式有歧义,这也可以通过变换来加以验证,因为,它可有上述两种变换式:“A式”:山上架着炮→“C式”:炮架在山上“B式”:山上架着炮→“D式”:山上正在架炮二、句式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和需要遵循的原则(一)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层次分析的客观依据是句法结构的层次性。
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是“句法结构的相关性”。
造成这种相关性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语言表达要求细致而又经济的原则致使语言中同一个意义可以用不同的句法格式来表达,从而造成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同义格式。
例如,基本意思是“我昨天由于不小心丢了两把办公室的钥匙”,在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可以用不同的说法来表示。
例如:a 我昨天不小心丢了两把办公室的钥匙。
b 我昨天不小心把两把办公室的钥匙丢了。
c 昨天不小心,两把办公室的钥匙我给丢了。
d 昨天不小心,我把办公室的两把钥匙丢了。
e 我不小心在昨天把办公室的两把钥匙给丢了。
f 是我昨天不小心把办公室的两把钥匙给丢了。
e 我昨天不小心,办公室的钥匙给我丢了两把。
而且在对话中,本着说话经济的原则,其中有些成分,如“我”、“昨天”等还可以常常可以省略。
例如:——你昨天玩儿得怎么样?——倒霉透了,把办公室的两把钥匙给丢了。
第二,语言中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而表达意义的句法格式是有限的。
要用有限的格式来表达无穷的意义,就致使同一种句法格式可以表示多种意义,从而使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歧义句法格式。
例如,“老虎不吃鸡了”和“鸡不吃白菜了”是意思不同的两句话,但在各自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为了说话要经济,这两个意思就有可能会用相同的句子来表示,从而造成歧义句子。
请看下面两组例子:a [“鸡”是吃的受事]a1 老虎不吃鸡了(回答“老虎还吃鸡吗?”)a2 老虎不吃了(回答“老虎还吃鸡吗?”)a3 鸡老虎不吃了(回答“鸡老虎还吃吗?”)a4 鸡不吃了(回答“鸡老虎还吃吗?”)b [“鸡”是吃的施事]b1 鸡不吃白菜了(回答“鸡还吃白菜吗?”)b2 鸡不吃了(回答“鸡还吃白菜吗?”)b3 白菜鸡不吃了(回答“鸡还吃白菜吗?”)b4 白菜不吃了(回答“白菜鸡还吃吗?”)第三,包含系统语义结构关系的不同句法结构之间总是存在着某些内在的结构联系。
变换分析正是利用这种内在的结构联系来揭示歧义格式各自所联系的同一格式的目的。
以上三点,也说明了使用变换分析的必要性和可靠性。
(二)变换分析需要遵循的一些原则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变换”是指句式之间的变换,而不是某个句子之间的变换。
按照这一观点,作为一个合格的变换一定要得遵守一些基本原则。
第一,作为一个合格的变换,一定得形成一个变换矩阵。
矩阵的左边为原句式及其一个个实例,矩阵的右边为变换式及其一个个实例。
箭头表示二者之间的变换关系。
看我们前边举过的例子。
“A式”→“C式”名词L+动词+着+名词语→名词语+动词+在+名词La1 台上坐着主席团→ a2 主席团坐在台上b1 门口站着人→ b2 人站在门口c1 前三排坐着来宾→ c2 来宾坐在前三排d1 床上躺着病人→ d2 病人躺在床上e1 门上贴着对联→ e2 对联贴在门上f1 黑板上写着字→ f2 字写在黑板上g1 墙上挂着画→ g2 画挂在墙上h1 树上钉着广告牌→ h2 广告牌钉在树上………………第二,矩阵中变换之前的竖行的句子,即矩阵左边作为句式的一个个实例,形式(即词类序列)必须相同;语法意义(也称为“高层语义关系”)也必须一致。
第三,矩阵中变换之后竖行的句子,即矩阵右边作为变换式的一个个实例,形式(即词类序列)必须相同;语法意义(也称为“高层语义关系”)也必须一致。
第四,矩阵中每一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即每一横行作为原句式的实例和作为变换式的实例,其共现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也称为“低层语义关系”)也必须一致。
第五,矩阵中每一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即每一横行作为原句式的实例和作为变换式的实例,二者在语法意义(即“高层语义关系”)上的差别一致。
以上所说的原则,朱德熙称之为“变换分析的平行性原则”(朱德熙1986)。
这些原则,确保了变换的合格性,同时可防止在变换矩阵中出现鱼目混珠的情况:“A式”:名词语+在+名词L+动词+着→“B式”:名词语+动词+在+名词La1 病人在床上躺着→ a2 病人躺在床上 b1 孩子们在门口坐着→ b2 孩子们坐在门口 c1 他在马背上跳着→ c2 他跳在马背上 d1 张三在门外站着→ d2 张三站在门外 e1 灯笼在大门上挂着→ e2 灯笼挂在大门上 f 1 对联在门上贴着→ f2 对联贴在门上 g1 胸针在胸前别着→ g2 胸针别在胸前 h1 书在地上堆着→ h2 书堆在地上 i 1 水在河里流着→ i2 水流在河里“A式”:有+名词+动词→“B式”:有+动词+的+名词a1 有能力完成→ a2 有完成的能力b1 有办法解决→ b2 有解决的办法c1 有条件上大学→ c2 有上大学的条件 d1 有人骂过他→ d2 有骂过他的人e1 有护士陪他→ e2 有陪他的护士f1 有钱买新房子→ f2 有买新房子的钱 g1 有时间研究→ g2 有研究的时间h1 有时候玩儿→ h2 有玩儿的时候三、句式变换分析的作用和局限(一)变换分析在分化歧义结构中的作用“变换分析”最直接的作用是可以更有效分化歧义句式。
在分化歧义句式上,“层次分析法”强于“句子成分分析法”,而“变换分析法”分化歧义句式的能力更强。
也就是说,层次分析能分化的歧义句式,变换分析能分化;层次分析不能分化的歧义句式,变换分析也能分化。
现代汉语中经常举“咬死了猎人的狗”的例子来说明由于结构层次的不同所造成的歧义格式。
这个歧义格式可以用层次分析法来加以分化。
例如:a 咬死了猎人的狗(动宾结构)b 咬死了猎人的狗(定中结构)也可以用变换分析来分化。
假设按a格式的理解为“A式”,b 格式的理解为“B式”。
A式可以转换为C式,B式可以转化为D式。
例如:A式:动词+补语(了)+名词1+的+名词2→C式:把+名词1+的+名词2+动词+补语(了)a1 咬死了猎人的狗→ a2 把猎人的狗咬死了b1 打碎了张三的玻璃杯→ b2 把张三的玻璃杯打碎了 c1 砸坏了张家的门→ c2 把张家的门砸坏了d1 弄丢了研究室的钥匙→ d2 把研究室的钥匙弄丢了e1 吓坏了小张的妈妈→ e2 把小张的妈妈吓坏了f1 踢断了王二小的胳膊→ f2 把王二小的胳膊踢断了 g1 撕坏了哥哥的衣服→ g2 把哥哥的衣服撕坏了…………B式:动词+补语(了)+名词1+的+名词2→D式:是+指量名2+动词+补语(了)+名词1 a1 咬死了猎人的狗→ a2 是那只狗咬死了猎人b1 踩坏了庄稼的牛→ b2 是那头牛踩坏了庄稼c1 打伤了孩子的人→ c2 是那个人打伤了孩子d1 刁走了鸡的狐狸→ d2 是那只狐狸刁走了鸡e1 打破了玻璃的孩子→ e2 是那个孩子打破了玻璃f1 拆掉了房子的人家→ f 2 是那户人家拆掉了房子g1 输光了钱的赌徒→ g2 是那个赌徒输光了钱…………“反对的是他”的词类序列是:动词[及物]+的+名词语假如按第一种意思理解为“A式”,第二种意思的理解是“B式”。
“A 式”可以有(一)的变换形式;而“B式”可以有(二)的变换形式:(一)“A式”:动词[及物]+的+名词语→“C式”:动词[及物]+名词语a1 反对的是他→ a2 反对他b1 吃的是馒头→ b2 吃馒头c1 看的是电影→ c2 看电影d1 学的是英语→ d2 学英语e1 惩罚的是他→ e2 惩罚他(二)“B式”:动词[及物]+的+名词语→“D式”:动词[及物]+实词语+的+是+名词语a1 反对的是他→ a2 反对搬迁方案的是他b1 苦练的是他→ b2 苦练基本功的是他c1 违反的是他→ c2 违反纪律的是他d1 吃过的是小王→ d2 吃过燕窝的是小王e1 出席的是老马→ e2 出席开幕式的是老马(三)变换分析的一些局限前边我们说“变换分析”扩大了语法研究的视野,有利于揭示更多的语法规律,也把语法研究引向了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