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文地理学课程论文

人文地理学课程论文

温州市城市化的发展探讨【摘要】温州作为瓯越文化的发源地,历史上商贸发展几经起落,城市化进程比较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又有了迅速的提高。

城市化是城市向乡村扩展,乡村向城市转变的一个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中,二元结构的调整也是相互磨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势必伴随着一些问题的出现。

本文主要探讨温州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旨在保持和促进温州城市化道路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温州;发展;问题;措施1引言城市化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中的一个大课题、新课题。

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加快中国现代化步伐的重要战略部署。

在城市化进程中,虽然有了理论和经验的积累,但是,从总体上讲,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还是在理论准备不足、经验不够、体制滞后的状况下推进的,一些更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尚未暴露出来。

温州是浙南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我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温州的城市化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近30年来城市化迅速崛起,发展速度很快。

2000 年11 月1 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温州市常住总人口755.76 万人,城镇人口389.14 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为51.49%[1],高于全国36.2%的城市化水平。

依据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温州已步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

因此,立足于温州实际,发现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探求城市化发展的新机制,对于温州城市化的全面、协调、快速、健康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2温州城市化的发展2.1城市化自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 A.Serda在其著作《城镇化基本理论》一书中首先使用“urbanization”以来,城市化一词已风靡世界[2]。

但是,关于城市化的概念,不同领域的人对其有不同的定义表述,至今没有统一。

其中,地理学家强调“城市化”是农村景观向城市景观的转化过程,即空间景观城市化。

中国出版的《现代地理学辞典》认为:“城市化又称城镇化,指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城镇数量增加及其规模扩大,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

也包括城镇用地的扩展,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的演变和传播。

”[3]而美国新版的《世界城市》一书将“城市化”定义为:“城市化是一个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变化。

其一是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运动,并在都市从事非农业工作;其二是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这包括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等方面。

第一方面强调人口密度和经济职能,第二方面强调社会、心理和行为因素。

实质上这两方面是互动的。

”2.2温州城市化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从实际出发、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城市化率大大地提高。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城市化发展进程,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分析这两个阶段的发展情况与特点,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与探索温州的城市化道路,更好地推进温州的城市化进程。

2.2.1第一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1),是以城镇急剧增长为特征的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市农村和集镇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的经济格局,经济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32150元增长到1983年的243432元,温州城市化得到了快速发展。

1984年,温州被列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

表1 温州市城市化进程第一阶段[4](1978-1991)年份总人口(万人)农业人口(万人)非农业人口(万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水平(%)1978 561.3 505.3 56.0 10.0 16.1 1984 620.5 551.0 69.5 11.2 24.4 1989 659.7 562.6 97.1 14.2 29.1 1991 672.6 572.9 99.7 14.8 29.5从表1可以看出,温州非农业人口增长显著。

从1978年的56万增长到1991年的99.7万,将近增长一倍;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有较大的提高,从1978年的10%上升到1991年的14.8%。

温州城市化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表中显示,温州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16.1%提高到1991年的29.5%。

非农业人口的增长及占总人口比重的提高一方面在于温州农业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结果,另一方面又会有力推动温州城市化进程。

2.2.2第二阶段第二阶段(1992-至今),是以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集聚、辐射能力为特点的稳定发展阶段。

[5]表2 温州城市化进程第二阶段[4](1992年-至今)年份总人口(万人)农业人口(万人)非农业人口(万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水平(%)1992 679.0 576.9 101.1 15.0 30.3 1994 692.4 584.0 107.5 15.5 31.6 1990 704.4 590.1 114.3 16.2 32.4 1999 721.6 594.4 127.2 17.6 34.6从表2中可以看出,这一阶段温州非农业人口的增长较缓慢,从1992年的101.1万增加到1999年的127.2万,8年的增长率才近25%;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提升幅度较小,8年间提升率才2.6个百分点。

这些使得温州城市化水平进展缓慢,从1992年到1999年仅提高4.3个百分点。

这些都说明以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为突破口的温州城市化道路日益丧失其活力与后劲。

2.3温州城市化的发展现状目前,温州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并向5000美元迈进,进入经济发展转型期、工业化中后期、结构调整关键期、国际化全面提升的新时期。

这一时期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标志性的临界点,以都市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可通过城乡之间功能上的衔接与融合,缓解中心城市的空间压力,带动周边地区的共同繁荣,以都市化提升城市化,使经济社会发展走向一体化并向更高水平迈进。

[6]2.4温州城市化的发展前景城镇发展的基本模式有两种:一是以优化城镇结构、提高城镇质量、完善城镇功能为主的内涵型发展,是数量上的城市化和质量上城镇现代化的有机结合,其实质是通过城镇系统的结构改进与质量提高来带动和促进区域城市化;二是以增加城镇数量、扩大城镇规模为主的外延型发展,主要通过城镇数量增加来推动区域城市化,提高城乡一体化的发达程度。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教授姚士谋认为,温州市域城市化模式应为内涵与外延相结合。

初期以外延发展为主,适当扩大温州的城市规模,同时考虑发展郊区、郊县的重点中心镇,提高城市化水平;后期以内涵发展为主,特别是提高城市化地区的环境质量,将那些比较分散的个体企业逐渐过渡为有适当规模的产业链,组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产业组合与调整要紧密结合城市发展(市区的功能区划分)的空间进行,有利于整体环境质量的提高。

[7]未来以城市化为主要推动力的发展将成为推动温州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动力。

3温州城市化的评价3.1温州城市化的发展特征温州城市化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8]:3.1.1民营经济和专业市场的兴起,是温州城市化的启动点和推动力温州城市化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其它发展中国家单纯地以“自上而下”的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而是以民营经济和专业市场的兴起作为城市化的有效启动点,使三农(农村、农民、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转化出来向城镇流动,通过第三产业(商业化)的发展实现工业化的资本积累和技术积累,进而推动城市化。

在农村工业化基础上推进城市化,或以市场为龙头,在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城市化,是温州城市化进程中的两大基本模式。

3.1.2小城镇数量多,发展快,是温州城市化的主要突破口温州小城镇发展迅猛,数量占全省建制镇总数的近1 / 6。

这些城镇的崛起,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发挥了支撑作用,在农村工业化中发挥了示范作用,在区域经济中发挥了辐射作用。

3.1.3民间资金成为温州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股份合作、个私企业和农民为城镇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劳动力和人才,并直接参与城镇的建设,特别是民间资金投人对温州城市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市场经济发展较早的温州地区,立足于温州民资殷实的市情,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利用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及基础产业,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3.1.4城镇分布东密西疏,空间布局反差较大温州城镇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和交通干线,初步形成了以温州市区为核心,向两翼(北翼以乐清市为中心,南翼以瑞安市为中心)拓展,大体沿104国道、四江(瓯江、飞云江、鳌江、楠溪江)轴向发展的城镇分布格局。

东部城镇密度偏高,尤其是104国道沿线,密集着约60个城镇,占温州建制镇的40% 以上。

3.2温州城市化的积极意义温州在城市化进程中经济也迅速地发展,同时带来了综合效应的显现。

城市化进程中基础设施投入增多,也加强了中心城市的建设,从而扩大了投资规模、提高了投资效益;城市化加快了工业园区建设,温州列入省考核工业园已有19个,同时城市化又促进了乡村工业集聚,从而推进了工业园区布局结构的优化;城市化的过程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且随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田中转出,农田的经营权也逐渐向种植大户集中,对资源的配置起到了优化作用。

城市化的推进,促进了农业生产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并且为农产品深加工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支撑,从而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同时,城市化加快了第三产业发展,且推进了区域协调和持续发展,并且促进了人才培养,改善了人口结构,推进了社会文明进步。

3.3温州城市化存在的问题3.3.1温州城市化总体上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发展[9]一是增长速度不相适应,1999-2003 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4%,而城市化水平年均仅递增1.5%。

二是土地政策与用地机制不能满足城市化用地要求。

三是工业布局不合理,产业层次低,传统产业技术更新缓慢,新型产业发展滞后。

四是“三产”发展缓慢,2003 年“三产”占全市GDP 比重仅为38.1%[1]。

温州“三产”水平的低下正是与较低的城市化水平相对应的。

当前温州工业化进展放缓、“三产”难以壮大与城市化滞后互为因果。

3.3.2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中心城市功能不完善,辐射作用不突出随着城乡建设的不断推进,当人们还在赞叹家庭工业和小城镇崛起之神奇魅力的时候,城乡建设深层次的矛盾却在日益凸现。

小城镇数量多但规模小,城镇建设遍地开花,自由竞争各显神通,重复建设日趋严重,村镇集聚程度不够,土地资源浪费,慢慢地就开始出现了“农村病”。

[10]其次,城镇体系平面化也影响中心城市功能发挥。

到2003 年末,中心城市聚集的城镇人口只占全市城镇人口的18.1%[1]。

城市人口在20-50 万的中等城市全市空缺。

县域中心城镇和其他小城镇都只具备镇级的人口规模。

这种城镇体系由于缺乏中间层次、支撑体系不足,导致中心城市功能弱化。

再者,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物流、资金流速度的加快,温州中心城市功能被周边城市尤其是上海等“长三角”区域城市分流,削弱了温州中心城市的集聚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