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文地理学论文

人文地理学论文

固始根亲文化分析及其影响固始县在河南之南,信阳之东。

北有淮河,南有大别山相环绕,人称人杰地灵之地,物华天宝之乡。

上古之时,传说其地未有人,满地水患,不知年月,其后有先民自西方来,尽疏通河水而地方安定,因其见水边有蓼花无数,又有治疗病症,去除邪恶的功效。

于是先民在此地建国安家,地方有名曰:蓼城。

东周战国之时,地方有孙叔敖为楚国宰相,死后封在寝丘,而地方又名也。

在后汉光武帝刘秀之时,才有沿用至今的固始之名。

县境地处豫省东南隅,幅员2946平方公里,南依大别山脉,北临淮河干流,北、东、南三面为安徽省辖域所环抱,西南地近湖北省,属华东与中原交融、鄂豫皖三省交界、中国南北地理区过渡地带。

固始县是距离豫省会最远的县级行政区,其到皖省会合肥市与到最近的豫省辖市信阳市距离接近,而至苏省会南京市和鄂省会武汉市均近于本省会郑州市。

2010年年底全县常住人口102.4万,户籍人口172.2万,为河南省第一户籍人口大县。

固始在历史上有几次移民的经历。

移民入闽:固始籍民定向南迁入闽,历史事件是其形成的原因。

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

”从此开始有了越国之称。

春秋之时,于越之后领有七闽之地,这反映了中原及北方氏族向闽越流向的支系和源头。

到了西汉时期,闽地土著居民开始强盛,不断围攻东瓯七闽之地,于是汉武帝于建元三年(—138年)、元鼎元年(—116)、元封元年(—110年)三次将闽粤汉民迁徙到“江淮之间”。

固始历史属地因有孙叔敖兴修的“百里不求天灌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当然成为北迁闽人的首选之地。

地处数千里之外的闽粤从此与固始联系到了一起,这就为以后的中原士民南迁特别是固始属地士民定向徙闽创造了先导条件。

西晋武帝之后,中原“五胡乱华”,晋怀帝永嘉年间尤甚,大量中原士民纷纷南迁,其中固始属地士民入闽者最为显著。

《三山志》载:“爰自永嘉之末,南渡者率入闽,陈、郑、林、黄、詹、丘、何、胡。

”《闽中记》载:“永嘉之乱,中原士族林、黄、陈、郑四姓先入闽,今闽人皆称固始人。

唐初,陈政兄弟相继率将校123员、府兵3600名及“58姓”军校、士兵、眷属等8000余人入闽,唐末王审知三兄弟又先后率近万义军及乡民入闽,两次移民约有两万多人。

经过数代繁衍,其后裔不断播迁到港、澳、台及海外,他们的族谱大多数都有记载,河南光州固始是其祖根。

在两宋之季,每逢中原动乱,固始士民都因循入闽;闽地动乱,南迁后裔又会回到祖居地。

由于南迁多为衣冠士族,与当地山民相比,都具有较高的生产技能和文化素质,加快了闽地的发展。

闽地发展为移民开发台湾作好了人口和文化等方面的准备,其功劳更为后人所重视,也是历史固始对闽台开发和台湾最终进入中华版图所做出的贡献。

闽裔渡台:南宋,泉州于澎湖列岛设戍,已有中原士民后裔进入该地区。

元代中央政权正式经营台湾,福建沿海漳、泉等州地居民开始规模入台,至明代已达数10万人。

郑成功收台与施琅复台,又有数万中原后裔进入台湾。

到清光绪十三年(1887)台湾建省,人口达到230万。

据有关材料,现在台湾的2300多万人口中,80%以上是明清时期福建及广东北部移民后裔,他们之中的大多数又是晋唐及宋代来自光州固始先民的后裔。

根亲文化的发展现如今固始县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历史原因,历史上曾作为中原地区向东南沿海数次大规模移民的肇始地和集散地,在中原移民史上具有重要的位置和深远的影响,上至秦汉下至明清的漫长岁月中,有四次较大规模的入闽移民,影响深远。

这些入闽先人的后裔逐渐播迁至粤、台、港、澳及海外各地,形成了“台湾访祖到福建,漳江思源溯固始”的根文化现象。

改革开放以后,固始大地兴起了闽台粤港澳同胞和华人华侨寻根热,所以固始根亲文化慢慢发展起来。

根亲文化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传承华夏历史文明的宝贵资源,是维系中华民族情感归依的精神纽带,具有极大的人文价值和特质优势。

近年来,特别是08年以来 固始根亲文化引得海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和大众传媒的热切目光赢得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 根亲文化工作应运而生,根亲文化建设务实前行。

自2008年以来 固始县连续成功举办了全国唯一以“唐人故里〃闽台祖地”为主题的四届“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讨会”和三届中原 固始根亲文化节。

三届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四届“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讨会”,规格之高、规模之大、组织之严、效果之好、反映之强、影响之深,赢得了各级、各界的关注、支持与肯定,取得了良好的文化、经济和社会效益。

1、弘扬了品牌,进一步形成了共识,印证了地位。

根亲文化节的连续成功举办,不仅在海内外打响了“唐人故里、闽台祖地”品牌,“根在中原〃根在固始”成为海内外众多人士的共同心声和高度共识,吸引了众多的闽台同胞、海外侨胞前来固始寻根联谊、投资合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根亲文化的广泛传播,拉紧了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与大陆、与固始的血脉亲情纽带,在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一个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创造了“一县办国事”的奇迹。

正如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在出席第二届根亲文化节时所说:“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同文同种,血缘相通,这是我们这个民族永远不会被任何力量所割裂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

在固始举办根亲文化节,就是让我们所有的中华儿女、龙的传人,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更要知道自己将要往哪里去,知道我们的现在,创造我们更加美好的未来。

”来自海内外,尤其是闽台港澳地区的政要、学者、宗亲代表、商界精英、文化名流等参加了节会,通过寻根谒祖、恳亲联谊、文化交流、闽台与固始渊源学术研讨、经贸洽谈等一系列活动,使得更多的闽台同胞、海外侨胞以及更多有识之士充分认识到根亲文化不仅是个人、宗亲的亲情纽带,也是国家、民族的情感桥梁;不仅是寻根溯源、血脉相继的文化现象,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造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力量,是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发展的重大战略;大力持续推进根亲文化建设是历史的契合、时代的召唤、发展的需要,是一台永不落幕的大戏。

2、搭建了平台,进一步提高了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力。

几年的成功实践,根亲文化节已逐步成为固始对外开放的平台、对外宣传的平台、对外恳亲联谊和招商引资的平台、推动固始整体工作全面提升的平台。

固始受到高层领导的高度关注,全国政协、国台办、中国侨联、全国台联、海协会等高层对固始根亲文化工作成效大为赞赏,支持力度越来越大。

陈云林、汪毅夫、林军、卢展工等领导同志对根亲文化倾情关注和深情期待。

根亲文化写进了中原经济区建设指导意见、省政协2012年工作报告、信阳市委2012年经济工作要求。

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凤凰卫视等国内外各大主流媒体热情追捧,中原(固始)根亲文化名播海内外,极大地提高了固始城市知名度和根亲祖地的影响力。

连续几届的“根亲文化节”充分表明:“文化节”是一种招商方式,是柔性招商平台。

据统计,三届“文化节”共签约项目77个,合同金额达62亿元;参加第一、二届文化节的王氏、陈氏、李氏、何氏、施氏等众多海内外宗亲也都提出了引资协议或投资意向。

黄如论捐资300万元建设固始根亲博物馆、出资2000多万元建造江夏黄氏大宗祠,世界何氏宗亲会投资 2.5亿元建设四星级国宾大酒店,香港方润华先生先后捐资80万元资助建设方集中学教学楼,福建河南商会会长、中岳秀峰集团公司董事长王铭义先生捐资3000万元建设王审知纪念馆;总投资12亿元的精纺棉纱、投资4亿元的河南捷盛达二期、投资1.2亿元的年屠宰加工100万头生猪等大部分项目已经建设运营;在第三届根亲文化节上,河南省侨联、福建省侨联和台湾中华侨联总会三家共同签订的《豫闽台侨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侨商合作联动机制。

3、探索了路子,进一步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通过办节办会及一系列联谊活动的成功开展,催生了一批根亲文化研究成果和文化节纪念书籍、宣传品、纪念品,提升了根亲文化的“看头、想头、听头、品头”;带动了全县文化基础设施的续建升级,促进了文化遗址、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保护、开发;丰富了群众性文化生活,一支本土文艺队伍正在迅速成长,群众的参与意识明显增强,城乡文艺活动日趋丰富多彩。

4、凝聚了力量,进一步增强了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在根亲文化节会筹办中,一大批干部得到了锻炼,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提升了素质,增长了才干,提高了组织大型活动的水平,固始干部群众强烈的大局观念、众志成城的团结协作精神和任劳任怨、忘我工作的敬业奉献品质得到充分展现。

借助文化节这一平台向海内外来宾展现了蓼乡人民的新风采,树立了固始干群的新形象。

5、推进了建设,进一步提升了中心城市的品位和个性。

以发展根亲文化为载体,续建提升了陈元光祖祠、安山奶奶庙、寻根楼等根亲文化资源点,新建了“文化三馆”、成功广场、根亲文化园等根亲场馆,国宾、元光、维多利亚等星级宾馆,西九华山、华阳湖等星级风景游览区,通过每年持续的道路工程、氛围营造、项目建设的实施,城市功能得到完善,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根亲文化名城的神韵逐步显现,省直管体制改革试点县成效凸显。

6、拓展了思路,进一步放大了根亲节会的内涵和成效。

通过连续几年的办节、办会,逐步探索出了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化转变的办节、办会的路子,即:“长短结合、大小结合、内外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多元化、大众化、常态化、市场化”的路子。

同时正在积极践行根亲文化建设、举办根亲文化节会与城市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包括新型业态培育)、重点项目建设、新农村试验区建设相结合的发展理念,大力传承和发挥根亲文化的引领作用,不断地挖掘根亲文化资源,做好根亲文化产业,不断提高全县人民“谋务实发展,树务实形象,建务实固始”,建设“三个前锋”的精气神和凝聚力,努力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作出贡献。

根亲文化节会举办及根亲文化建设发展之路渐行渐宽。

根亲文化推动了固始旅游经济的发展依托闽粤港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祖根地的优势,成功打造了“唐人故里闽台祖地----中原根亲文化”,增强了固始县的知名度,为固始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目前全县有台资企业14家,其中投资过亿元的有两家。

去年固始县借助寻根文化进行招商引资,融资额达7.91亿元,同比增长33%,促进了固始经济社会发展。

固始县不断加大对根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先后投资、引资3000多万元修缮寻根文化文物遗迹,改善道路交通状况,建设根亲文化文物旅游景点。

分期分批对古迹进行了修复和扩建。

修建了陈元光广场、王审知大道和成功大道,并投资兴建了省内唯一的以姓氏寻根为主题的固始寻根博物馆。

建设开发以“寻根博物馆”、“中华寻根楼”为主体的根亲纪念场所,为海内外宗亲寻根谒祖、联根联谊提供祭奠场所和交流平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