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亚史刚复习资料

中亚史刚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萨法尔:波斯萨法尔王朝创建者。

原为铜匠,曾参加由亡命者组成的军事组织,兼事抢劫,聚集一支武装力量。

后被锡吉斯坦总督利用镇压该地区的派暴动,后被任为驻军司令,据有锡吉斯坦全境。

867年,自称埃米尔,创建萨法尔王朝。

他派使臣到巴格达,向阿拔斯王朝哈里称臣纳贡。

阿拔斯王朝哈里发为阻止萨法尔西进,将巴尔赫、吐火罗斯坦、信德诸省作为采邑封给他。

他曾派部将攻占喀布尔,将伊斯兰教传到阿富汗。

876年萨法尔向巴格达进军,被阿拔斯王朝击败,退至巴比伦尼亚边界。

王朝继承人沦为萨曼王朝的附庸。

2、加齐:在中亚农业地区,为防卫游牧民族的侵扰,曾建立起一支志愿武装,称为“加齐”,意为捍卫信仰的宗教战士。

3、桃花石汗(二汗):喀喇汗王朝分裂后的西支汗易卜拉欣曾使用桃花石汗,即中国的汗和“东方和中国之王”的称号。

4、伊克塔制度:中亚地区萨曼王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制度,即把土地分给汗室成员和官吏,以土地上的赋税充作俸禄,但以后这种份地逐渐演变为世袭领地。

5、卡特万草原会战(二战):1141年,塞尔柱克王朝军队与西辽军队在撒马尔罕以北的卡特万草原激战,结果桑贾尔惨败,妻子亦被俘。

从此,塞尔柱克王朝的势力被逐出河中,西辽占领河中,西部喀喇汗朝亦成为西辽的附庸。

6、菊尔汗(二汗):西辽最高统治者的突厥语称号,西辽建立者耶律大石曾被称为菊尔汗,意为众汗之汗或普天下的、英雄的、光荣的汗。

7、怛逻斯战役(二战):751年因高仙芝征讨石国而触发了唐与阿拉伯军的怛逻斯大战,唐军大败。

自此,唐失去威慑中亚的军事力量,在河中地区的影响进一步削弱。

8、月即别人(一人):14世纪初,金帐汗国分为西部的蓝帐和东部的白帐。

1380年,脱脱迷失攻占金帐汗国都城萨莱,自称为金帐汗;昔班后裔则乘机占有白帐汗国之地。

此时,白帐汗国境内的居民主要由突厥、蒙古等所属的不同部族组成,突厥语已成为白帐汗国居民的通用语言,他们被称为“月即别”人。

9、异密:又称艾米尔,是中亚地区掌管政治权力或军事权力的部落首领。

蒙古及元代中亚头衔之一。

本意为“侍卫”、“随从”等。

异密,又译“艾米尔”。

其词来源于阿拉伯语,原意为“受命的人”、“掌权者”,伊斯兰教国家对上层统治者、王公、军事长官的称号。

原为阿拉伯统帅的称谓,现为某些君主世袭制国家元首的称谓。

其意义比较笼统和广泛:从其军事统帅意译为总督;亦从其功能意译为国王、酋长、头人、头目、首领、长官等;亦见有人以其作为贵族最高爵位之功能意译为亲王、大公等等。

与苏丹职称相似。

10玉兹(三玉兹):突厥语,意为“部分”或“方面”。

是哈萨克汗国分裂后的三部的名字。

是哈萨克汗国时期部落联盟制度与地区行政管辖相结合的一种统治方式玉兹,哈萨克语地区之意,16世纪初哈萨克汗国分大、中、小三个玉兹,大玉兹称右部,中玉兹称左部,小玉兹称西部。

每个“玉兹”又包括若干部落,三个玉兹有三个小可汗,上面有大可汗。

这三个部落基本在历史上是独立发展的,根据中亚史纲研究,中小玉兹联系比较紧密,历史上关系较好,大玉兹则比较独立。

1723年,大玉兹和中玉兹向准噶尔汗国投降,小玉兹汗(贾尼别克汗后裔)西逃,向沙俄递交国书,请求并入俄国,获得批准。

1757年,在清朝攻灭准噶尔汗国,大、中、小玉兹归附清朝。

大玉兹部落定居爱唐苏河附近,中玉兹人后来迁居伊犁和塔尔巴哈台。

①古代部落联盟形成与当时的行政管理地区相结合的一种管理制度②哈萨克汗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政治解体过程③哈萨克汗国分裂的结果④建立在草原分散游牧经济基础上的部落联盟或集团,利用其首领威勇形成11、高加美拉战役(二战)P9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进攻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高加美拉与波斯军决战,尽管波斯军装备精良,人数众多,依然被彻底击溃。

大流士三世逃亡东方,马其顿军长驱直入波斯本土、12、昭武九姓P21昭武九姓,亦称九姓胡,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对西域锡尔河以南至阿姆河流域的粟特民族和国家及其来华后裔之统称。

即中亚操东伊朗语的粟特胡人所建的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花剌子模)和戊地九姓(出自《新唐书》,又有包括穆、东安、毕、沛捍、那色波、乌那曷、穆、漕等姓的说法),唐代又称九姓胡。

《隋书》记载,九姓的祖先是月氏人,原居祁连山昭武城(今甘肃张掖市临泽县)(“张掖”即“昭武”转音),为匈奴所破,迁居葱岭,分为多个小国,其王均以昭武为姓。

昭武九国在南北朝时隶属恹哒,隋朝时隶属西突厥。

唐朝平西突厥后,划入康居都督府,归安西都护管辖。

康国为康居都督府、史为怯沙州、安为安息州、石为大宛都督府、米为安息州、何为南谧州。

昭武九姓人善商贾,和中国通商很早,唐代在中国的外商,以昭武九姓人最多,其中又以康国人、石国人为主。

九姓由于世代经商,成为古代西亚文明、南亚文明与东亚文明的重要媒介。

石国、康国的胡腾舞、胡旋舞和柘枝舞曾传入长安,为唐人所喜爱。

而狮子、哈巴狗、汗血马等物种传入东土,也与九姓有关。

13、十姓部落P21西突厥部落本身由两厢部落组成,楚河以东称左厢,以西称右厢,两厢各辖五姓,每姓各授令箭,故也称为“十姓”。

14、画革旁行P12(安息王朝使用的文字)二、简答题1、月支为匈奴所灭,遂迁于大夏,分其国为哪几部翕侯?(五部翕侯)(贵霜王朝五翕侯)答:休密、双靡、都密、贵霜、肸顿。

中亚属西突厥的三地区:吐火罗(巴克特里亚)、粟特(索格底亚那)、花喇子模2、列举中亚13世纪由突厥语族建立的王朝的名称,建立者,年代及首都。

答:(1)伽色尼王朝,萨布克特勤,977年(977—1186),伽色尼;(2)喀喇汗王朝,庞特勤,840年(999—1212),喀喇斡耳朵(虎思斡耳朵);(3)塞尔柱克王朝,图格里尔,1040年(1040—1157),巴格达;(4)花剌子模王朝,讷失特勤,1077年(1077—1231),玉龙杰赤。

3、中亚早期国家:巴克特里亚、花剌子模、索格底亚那、马尔基亚那4、中亚地区统属于西突厥的三个地区:吐火罗(原巴克特里亚)、花剌子模、粟特(原索格底亚那)5、怯伯统治时期的措施:(1)与元恢复和平友好关系;(2)察合台汗国势力进入吐鲁番地区,巩固了在这里的统治;(3)汗国中心由阿力麻里西移至那里沙不;(4)改善与伊尔汗国的关系;(5)将领地划分为一些行政单位,加以管理;(6)第一个铸造钱币的蒙古汗;(7)尊重伊斯兰教;(8)迎立也先不花。

6、帖木儿帝国的领土扩张:(1)多次进攻察合台汗国;虽胜但未能占其地(2)在西方,于1388年灭花剌子模;(3)北方,与(战)术赤后王、白帐汗国的脱脱迷失征战近20年,于1395年在伏尔加河下游将其击败;(4)南方,先后攻占赫拉特、呼罗珊、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及伊朗西部,随后攻占巴格达,进掠印度;(5)1400年,击败埃及马陌路克朝苏丹,1403年俘虏奥斯曼帝国苏丹拜牙即,占小亚细亚。

7、《西西伯利亚吉尔吉斯人条例》P72【俄国对中亚的管理】8、土库曼人迁徙的原因?P1259、外里海州的建立?P13210、简述扎吉德运动?P14911、波斯大流士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P7三、论述题1、试论述塔吉克民族的形成。

答:(1)塔吉克民族形成于萨曼王朝时期。

塔吉克人是中亚最古老的土著居民,它最大限度地保存了东伊朗的民族成分和伊朗语。

因此塔吉克人是东伊朗人,但它是独立发展的,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关于塔吉克一词的含义,有众多的推测。

按照塔吉克人自己的说法,是居住在中亚、帕米尔、阿富汗的操伊朗语、定居、信仰伊斯兰教的居民。

其分为平原塔吉克人和高山塔吉克人,前者从事农业,后者从事畜牧业。

(2)随着阿拉伯哈里发国家统治的衰弱和本地民族主要是塔吉克族王朝的建立,在文化上也出现了一股民族复兴的浪潮。

在萨曼王朝时,达里语逐渐成为国语,同宗教无关的官方文件主要使用达里语。

(3)7世纪时,结合成塔吉克民族的诸部族,在地域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共同性大为增强,具备了形成统一民族的一切条件。

阿拉伯人的入侵曾经阻挠但未能终止这一过程。

萨曼王朝时期,塔吉克民族形成的过程得以完成。

阿拔斯王朝时中亚地区建立的波斯—伊斯兰教封建王朝(874~999),10世纪为中亚乃至世界强国之一,其领土以乌兹别克斯坦为核心,囊括哈萨克斯坦南部,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以及伊朗大部分,与西部的布韦希王朝遥相呼应。

波斯文化在此期间复兴,为突厥—波斯—伊斯兰混合文明的形成奠定基础。

2、试论述哈萨克民族的形成。

答:(1)哈萨克民族是在中亚古代民族不断迁徙和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近代民族。

虽然哈萨克民族的形成与确立是在16世纪,但这个民族来源却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年代。

(2)魏晋南北朝时期,地居中亚的乌孙诸部族均已衰落,鲜卑等先后进入西域及中亚,不同部族、民族之间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语言与风俗习惯以及人种血统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趋于同化,由此导致了西域及中亚地区的又一次民族融合高潮。

(3)13世纪蒙古人征服中亚及南俄草原后建立了钦察汗国,蒙古人与突厥人为同一语系,两者有诸多共性,相互融合的进程很快,并在较晚一些时候形成了一个新的融合种族—“南西伯利亚蒙古人种类型”,哈萨克民族正是在这次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

(4)15世纪中期克烈汗与贾尼别克汗的西迁,可以看成是哈萨克民族形成的开始。

而1480年哈萨克汗国建立所形成的统一政体,“促使了哈萨克民族形成过程的完成”。

16世纪初,月即别昔班尼汗大举南下,完全占领了中亚河中地区。

由于经济生活的一致及政治的统一,锡尔河以北及钦察草原地带的哈萨克各部落很快与未随昔班尼汗南下的月即别人相互融合为一个统一的联合体。

这时,哈萨克民族才最终形成。

3、试论述乌兹别克民族的形成。

答:(1)14世纪,在钦察草原的月即别人与后来在河中地区形成的乌兹别克民族尽管俄语对音相同,但也有区别。

在学术用语上,月即别人指14-16世纪术赤兀鲁思东北部的游牧民,而乌兹别克人则指今乌兹别克斯坦的乌兹别克民族。

(2)16世纪初,乌兹别克人(及南下的月即别人)驱逐了中亚的帖木儿后王,成为中亚的统治者,游牧的乌兹别克人开始大量迁入中亚绿洲。

(3)进入中亚的乌兹别克人保存着氏族部落的制度,以部落联盟为单位分布,每个氏族在转向定居时还保持着统一的整体。

(4)乌兹别克民族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民族最终形成的时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16世纪中叶乌兹别克人还未定居;16世纪末,乌兹别克游牧民向定居生活过度的进程加快起来;17世纪文献中就只提到“乌兹别克人和塔吉克人”;17世纪末18世纪时,出现了大量以乌兹别克氏族、部落组织命名的村落。

乌兹别克人并非河中地区土著居民,当乌兹别克人以征服者、统治者的身份把自己部落的名称转给乌兹别克民族的时候,乌兹别克民族最终形成。

伊斯兰教在中亚的发展:公元8世纪之前,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的河中地区受中国和波斯文化的影响,居民多信奉佛教和世代相传的祆教、摩尼教、萨满教、景教及其他崇拜精灵的原始宗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