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思想和孟子思想之异同

孔子思想和孟子思想之异同

孔子思想和孟子思想之异同
来自《中国图书商报》
孟子的儒家
首先,三纲五常中的三纲,也就是规定君臣、父子、夫妻主
次关系的三纲在孔子思想里是找不到的。

因为孔子思想符合人性
的绝对光速宇宙观。

在这样的宇宙观中,空间是完全相对的,没
有哪一个空间比另一个更特殊,也没有哪一个空间可以主宰其他
空间。

于是,没有哪一个人比另一个更特殊,也没有哪一个人可
以主宰其他人。

而儒家的三纲却在君臣、父子、夫妻关系中规定
了一方主宰另一方的关系。

从表面上看,这君为臣纲似乎来源于
孔子思想中的“忠”,但是通过对《论语》里“忠”的分析,可
以看出《论语》里的“忠”并不是忠君这样狭隘。

《论语》中有
一段话可能与儒家的三纲有些瓜葛,那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但有意思的是,这段话不是描写君臣、父子关系的。


段话出自于《论语》第十二章: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齐景公向孔子询问如何从政。

孔子说:“要做到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

”齐景公说:“对啊!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
父,子不子,虽然有足够的粮食,我又能给谁吃呢?”
可见上面这段对话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
很显然属于“礼”的相对性,它在强调每个人尽管社会角色不同,但都有约束自己的准则。

孔子在这里没有涉及到君臣、父子的关系。

但是100年后的孟子和荀子将这个“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演化成了君臣、父子。

如《孟子·滕文公上》中的“父子
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孟子·尽心上》中的“仁之于
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
于天道也,命也”。

于是孔子思想在孟子手里转了个弯,从孔子
重点强调“君、臣、父、子”各有自身的界限到孟子重点研究君
与臣、父与子的关系,历史的发展似乎注定要发生这样的偏离。

尽管孟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
君臣也”对父子、君臣的关系描述得不清不楚,但是,这种对父
子、君臣、夫妻之间关系的关注最终导致了儒家“三纲”的诞生。

儒家的“五常”来源于孟子的脉络则更为清晰。

《孟子·尽
心上》中的一段话就可以看到孟子对“仁、义、礼、智”排比。

有意思的是五常之中唯一具备基本道德特点的“信”并不在孟子所列的基本道德之列,孟子仅举“仁义礼智”四德,而“信”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