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案,人类,的,人类的形成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等相关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人类起源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通过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相关重点问题的阐释和分析,使学生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阅读1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读了《赫胥黎在演讲》,你是否愿意加入到“庄严的科学讨论中”?承上启下,教师讲授:牛津大主教认为人是上帝造出来的,他完全依据神话传说,含有许多夸张、虚构的成分;赫胥黎认为人和猿有同一祖先,人是由类似猴子那样的动物进化而来的,他所依据的是科学分析。

现在就让我们一块了解这个科学分析的进程。

安排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

讲授新课:一、人类的出现教师:人类起源的发展过程主要有哪几个阶段?学生: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教师强调:“猿类”指生活在千百万年前的古代猿类,它们是人类的远祖。

“正在形成中的人”指从猿到人的过渡形态,他们已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但还没有进行真正的劳动。

“完全形成的人”指已能制造工具,真正进行劳动的人,他们已经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

南方古猿生活想像图南方古猿化石教师根据第3页“动脑筋”向学生提问:直立行走是不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应该是的。

因为:①直立行走使双手解放出来,用于制造工具、进行劳动等,使得人类与动物有了根本的区别。

②直立行走开阔了眼界,促进了脑的发育,最终使得人类完全从动物中脱离出来。

教师展示图表(完全形成的人)、图片。

完全形成的人进化阶段主要代表猿人早期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晚期印尼爪哇人、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智人早期德国尼安德特人、中国丁村人晚期法国克罗马农人、中国山顶洞人北京人复原图山顶洞人复原图教师:中国人类学家把“完全形成的人”分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四个进化阶段。

晚期智人出现的同时,现代人种的差异也就显现出来了。

根据现代人的体貌特征,世界上的人类分为哪些主要人种?学生:黄种、白种和黑种。

教师:他们之间的差异是怎样形成的?学生:自然地理环境不同等多种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第6页自由阅读卡·《美洲的早期人类》,首先指出其中的“蒙古利亚种”即黄种。

然后说明:印第安人的体貌含有黄种特征,就是历史上亚洲人种的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他们的体貌又含有黑种特征,则是因为地理环境与非洲相似所起的作用。

教师:怎样批驳种族优劣论?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各人种之间,在自然体质特征上虽有一定区别,但无明显界限,而且具有逐渐过渡的现象。

这充分说明全世界各人种在生物学上同属一个物种,并具有共同的祖先。

人种属于自然范畴,绝无优劣之分,种族主义者的种族优越论是站不住脚的。

教师介绍第4页插图《早期人类的生产活动》,指出:在这种条件下,人们必须结成群体才能生存。

后来,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进步,这种群体从“居无定所”发展到比较固定的血缘集团——“氏族”,人类历史就此进入氏族社会。

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二、氏族社会教师:人类社会的历史开始后,最初经历的是什么社会?学生:原始社会。

教师:原始社会初期,人们为什么必须结成小集体过群居生活?学生:生产力低下,物质匮乏。

教师讲解氏族社会产生的原因:A.生产力发展:会制造工具,能人工取火等。

(以山顶洞人为例,说明人脑对于自然的认识产生了飞跃)B.婚姻关系变化:群婚→血族群婚。

以古代希腊崇拜大地女神该亚的传说为例,说明当时人类社会的婚姻关系是不论行辈的,尚处于群婚阶段。

后来随着人们认识到近亲繁衍的害处,对于婚姻关系的限制也越来越严格,逐步从群婚发展到血族群婚[在同一族群内,辈分不同,限制通婚;同辈之间通婚则不受限制。

这种婚姻制度使得比较固定的血缘集团形成,氏族产生。

教师:氏族社会的产生有什么作用?学生分析讨论,教师总结:它是原始人类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使得人类具备了远比动物高级的理智性和社会性,既避免了近亲通婚对人类素质的危害作用,也增进了人们之间的凝聚力,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教师让学生比较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何不同点并且填表。

历史阶段生产力水平提高男女地位变化母系氏族采集、渔猎为主,农、牧、手工业大分工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父系氏族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生产出现男子开始支配社会教师介绍厄瑞斯忒的传说,反映当时男女社会地位的变化,强调指出:上表说明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社会就会根据人们在生产、生活上的不同贡献,自发调节人们的社会地位。

所以,生产力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教师: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学生:A..时间:父系氏族晚期B.过程: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出现剩余产品和家庭私有财产→奴隶和统治阶级产生→国家机构形成教师提问:比较国家与氏族的组成,你觉得它们之间最明显的不同是什么?学生:氏族是按血缘关系顺其自然组成的,国家是按地域关系通过政府、军队、监狱等机构来组成的。

教师:军队、监狱等机构的设置,证明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是十分残暴的。

为什么还说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原始社会时,虽然在血缘集团内部财产共有、集体生活、平等相处,但是那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们生活也极端艰苦;而且在不同的血缘集团之间,互相杀戮非常残酷和野蛮。

奴隶社会的阶级分化则是生产力提高的结果。

从整体上看,人们生活的物质来源大大地丰富了,精神上也逐步摆脱了蒙昧野蛮状态,跨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比原始社会进步得多。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包括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金字塔的建筑历史,认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等相关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奴隶制度的实质,提高学生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金字塔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是古代埃及劳动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劳动的不朽纪念碑;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汉谟拉比法典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的重要资料。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

教学难点: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同学们请看屏幕上的图片,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他们是古代埃及早期文明的标志之一,是人类早期文明的杰出成就,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他们分别是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中国。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些诞生于亚非大河流域的人类早期文明。

讲授新课:[板书]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7页到第8页有关埃及的内容,了解埃及文明的特点。

[学生看书]……[教师引导]从课本中能获得哪些有效信息?[学生回答]埃及文明的出现与尼罗河有关,尼罗河蜿蜒北流,每年定期泛滥。

水退后留下了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业种植。

约公元前3500年开始,河流两岸陆续出现了几十个奴隶制小国。

约公元前3000年,初步统一的埃及国家建立起来。

埃及是金字塔的国度,埃及国王自称是神的化身,他们的陵墓金字塔是权力的象征。

[教师组织](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有关尼罗河风光、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的资料片,让学生尽可能多角度地获取课本外的知识信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尼罗河胡夫金字塔[教师引导]在看完有关尼罗河风光等内容后,我们来看一组投影。

[投影显示]问题一:为什么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问题二:金字塔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筑的?[学生讨论]……(讨论时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挥,最后选派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作最后总结)[教师讲述]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这是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话。

这句话一语道出了尼罗河与埃及文明两者的关系。

在东非广阔的土地上,尼罗河由南向北倾泻而下,注入地中海。

古埃及人的活动范围,南起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尼罗河三角洲。

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不仅使河流沿岸的土地得到灌溉,而且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作物生长,这就给古埃及人的生存、繁衍提供了条件。

尼罗河不仅养育了埃及人民,而且也孕育了埃及文化,马克思说:“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

”古埃及的科学文化知识正是在利用和改造尼罗河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

因此,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尼罗河河水犹如母亲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埃及儿女。

金字塔建筑群,散布在尼罗河下游两岸的基萨和萨卡拉一带,位于开罗以南十多千米,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80座。

其中以第四王朝第二代国王(法老)胡夫的金字塔规模最大。

金字塔约用巨石230万块砌成,平均每块重约2.5吨。

塔底占地约 52900平方米。

绕大金字塔一周,约有一千米。

胡夫的儿子哈佛拉的金字塔,比胡夫的大金字塔低 8米。

建筑金字塔,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据说建筑胡夫的金字塔,就有10万人头顶烈日在监工的皮鞭之下劳动,整个工程历时30年。

本课引言篇中选用的插图《狮身人面像》是埃及的著名建筑。

狮身人面像希腊人称它为“斯芬克斯”,它是古代埃及国王威严的象征。

其目的也在于使人们相信,国王凌驾一切的权威是永世不可动摇的,妄图以此震慑人民的心灵,维护奴隶主专政。

在埃及吉萨附近哈佛拉金字塔旁的一座狮身人面像是最著名的。

石像的面部是按哈佛拉的相貌塑造的,它面向东方,高达 20米,长 73米,加上被埋没的前爪,全长70多米,一只耳朵就有 2米长,下额的胡须长达 6米,除狮爪是用石块砌成之外,整个狮身人面像是用建筑金字塔时留下的一块天然巨石雕成的。

1798年,拿破仑率军远征埃及时,曾用大炮轰击狮身人面像,希望打开通往内部的入口,破坏了雕像的面部,鼻子崩落,眉目模糊,形成一种奇特的“笑容”。

每当风沙弥漫、日影昏暗的时候,出现一种朦胧的神秘感。

它至今已有4500多年历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