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语文月考卷第一部分阅读(7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瓷的中国心瓷还有什么秘密吗?对哪怕只是浅浅地面对过它的人们来说,也是应该有一些的。
譬如瓷的形制,看得出人们对于自然的依恋。
譬如柳叶瓶,就像柳叶给人的感觉,这线条清新中总有些凄婉。
这柳叶就不仅有对自然界的柳叶的临摹,还有柳叶在中国人心里的晓风残月杨柳岸的凄婉回味。
再如海棠碗,曾见过唐越窑的一个海棠碗,那种雍容和大度,怎么看也感觉它只能出生在盛唐了。
大抵有花瓣口的碗,往往唐代是四瓣,五代是五瓣,宋代是六瓣。
有时细细想来,这四、五、六的区分,还是有心迹可寻的,那就是人心在渐渐变得细致了。
再譬如斗笠碗。
斗笠是古人和自然交往中最贴己的产物。
古人对斗笠的依恋,其实就是对自然的依恋。
斗笠作为碗的形制,吃饭喝茶都不必扬起脖子就可以把碗中的饭和茶吃喝干净。
不扬起脖子就可以保持正襟危坐的端庄,这是古人把斗笠作为碗的形制的又一种依恋的原因。
还有如橄榄瓶、蒜头瓶、凤尾尊、鱼篓尊、马蹄杯、菊瓣盘、梨壶、秋叶洗,真是举不胜举,中国瓷在和自然的因缘上,实在是密不可分。
还譬如瓷的釉色。
青花是对青色和花容的认同。
青花之前,是先有单色釉。
单色釉的单纯和清澈的美,是中国文化纯美境界的一种表达,或许也可以说,单色釉甚至比青花更接近瓷的本意。
单色釉有燕支红、豇豆红。
燕支也就是胭脂,从草中提炼出来,是古代女子用来抹口红的。
豇豆红红中带紫,这种美色在自然界也就是豇豆才有,而这么美的颜色,瓷上还真有了。
单色釉中黄釉为贵,黄是帝王的颜色。
藤黄是色彩中的名贵。
而瓷让许多的黄都上了釉面。
有意思的是鳝背黄,活脱是鳝背的黄色,只是这黄现今的鳝背上很难见到了。
只有在野生的黄鳝背上才能见到了。
瓷上的鳝背黄,黄釉中依稀可见墨纹和散点,而且这黄厚道沉稳。
物是人非,黄鳝背上的这点美意,如今也没了。
还有青色。
青色可以说是瓷的本色。
宋影青,釉上的划花,或是草或是鱼,都像真的活在水天之间。
越窑是青瓷的重镇。
晋时清峻,唐代肥润,之后真可以说是宋元青未了。
梅子青,粉青,都是刻骨铭心的气色。
蚕豆青,从蚕豆的出落到最后的干枯,所有经历过的青色,在瓷上都留下了痕迹。
最让人心动的大概是雨过天晴的那一种青色,那时最名贵的宋代汝窑的釉色,也是所谓秘色瓷的釉色。
人居住在天空之下,头上的天空永远让人敬畏,也永远让人向往。
而瓷正是以敬畏和向往之心,临摹着自然的色彩。
瓷对自然的依恋,还在于它关系着天意人心。
哪怕一个瓷杯,也要经历七十二道工序。
然而这样的流水作业,还是少不了天意的参与。
譬如釉色在烧制过程中的所谓窑变,这种釉色只能归之于天生地养。
这样的釉色不能复制,是永远的唯一。
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就是在烧制过程中,出现了冰裂的纹路,之后也就有了哥窑的冰裂面貌。
瓷在英语里就是中国的意思。
全世界后来早早晚晚都有瓷的制作。
然而瓷毕竟在中国生成了它最美的形象。
瓷对自然的依恋,除了上述的天意,还有就是人心。
中国人对釉色和形制的感觉,无一不在中国人审美的范畴里。
譬如釉色,无一不在中国人的生活和风景里可以找到;譬如形制,大大咧咧或者精致入微,和中国人端庄谦和的模样完全一致。
观看瓷器,如果感觉釉色不舒服,到不了心里去,很大可能是外销瓷。
如果是形制看上去不舒服,哪怕是一处线条有些别扭,就可能是东洋瓷。
中国瓷旷世无双,因为它凝聚的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1、不属于“中国瓷在和自然的因缘上实在是密不可分”的表现的一项是( 3分)A.中国瓷的形制可以看出人们对自然的依恋,如柳叶瓶,海棠碗,斗笠碗等瓷器多以自然景物作为形制。
B.中国瓷的釉色体现出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之心,临摹着自然的色彩,如秘色瓷的釉色临摹雨过天晴的青色。
C.单色釉具有单纯和清澈之美,和青花相比,单色釉更接近瓷的本意,更能表体现出瓷对自然的依恋。
D.瓷关系着天意人心,哪怕一个瓷杯的制作工序也少不了天意的参与,再如“窑变”产生的釉色也是自然天成的杰作。
2、对“中国瓷凝聚中国人‘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人对釉色和形制的感觉,既表现了对自然的依恋,也传达出中国人审美理想。
B.中国瓷的釉色可以在中国人的生活和风景里可以找到;譬如形制和中国人端庄谦和的模样完全一致。
C.以“斗笠碗”为例,人们喜欢斗笠的形制,是和中国人追求“保持正襟危坐的端庄”心理一致的。
D.中国瓷旷世无双,全世界制作瓷器的国家很多,但瓷在中国生成了它最美的形象。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到了宋代,人们的审美心理渐渐变化,追求细腻细致之美,这一点在花瓣口碗的花瓣数量变化上可以看出。
B.宋代哥窑的冰裂面貌,体现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感觉,体现着瓷对自然的依恋的人心因素。
C.中国瓷上凝聚的‘天人合一’思想”实则是中国人独特的生活追求和审美理想。
D.文尾从瓷器的釉色和形制两方面说明了外销瓷和东洋瓷的特点,意在从反面说明正宗中国瓷的独特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0分)下雨天,潮腻腻的,一辆黑色轿车拐进弄堂,右边车门打开,一个白了大半头发的男人下车,身着藏青色冲锋衣,洗得发白的牛仔裤,棒球帽随即戴上,帽檐压得很低。
从不同方向射过来的目光触不到被遮住的眼睛,只好在帽檐上稍作停留——那儿,有一处边角绽了线。
李安脱了帽,向室内所有陌生人微微颔首,典型的李安式微笑浮现——一种统一了谦逊、羞涩、无奈、温柔、纯真诸多色彩的表情。
李安的胞弟李岗说,谦谦君子是李安的禀性,他待人诚恳,待电影诚恳,待电影公司与同僚诚信,不乱用投资人的钱;他的镜头和叙述,不晦涩,不说教,有留白,有余韵,平静灵秀,对得起观众。
李岗说,同时存在一个他不太能把握的“西方的李安”。
他看李安的毕业作品《分界线》,看《理性与感性》,看《卧虎藏龙》,都有那种陌生感。
《分界线》从1982年开始拍摄,1984年作为毕业作品亮相,“《分界线》从上字幕开始就令人耳目一新——那是二胡和琵琶的音乐,但很明显是经过西方音乐熏陶后的那种感觉,不是简单地照搬东方音乐。
这使得这部片子得以鹤立鸡群,脱颖而出。
”柯林曼教授说,他正是这部当年学生影展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的见证人。
从某个角度望过去,李安像古代人,没有近人彪悍的“自我’’——也有可能,他内在的“本我’’已经强大到超越了形式上的“自我”。
他的做小伏低不是一种姿态,更像是一种习性。
他待人接物的方式是儒家的,彬彬有礼,不远不近,但又是重人情的。
1993年《喜宴》在柏林电影节拿了金熊奖,李安穿件旧羽绒服去领奖,正下雪,媒体一拥而上,朋友迅速扒下他的旧羽绒服,把自己的呢子大衣往他身上一披,让他走上红毯。
那天晚上很冷,朋友始终穿着单薄的西装,手里拿着他的羽绒服,李安说,他很长一段时间心里都记挂着这件事。
换个角度看,他又是极新颖极现代的。
他对电影新技术毫不迟疑的拥抱,抓住电影每一寸“着色相’’的机会求新求变,好像始终停在1 8岁。
《绿巨人》是根据畅销漫画书改编的,开场镜头以“闪电交错”的方式呈现,典型的恐怖片开场;然后是分割画面;狂放的剪接。
到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造浪,驯虎,拍真人3D,登峰造极。
只有当说英语的李安讲出他脑子里在琢磨什么,听到那些带着纽约腔的“这很过瘾’’“十分有趣”“这太爽了”,听他讲1 1月1 1日即将上映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你才有可能触到一点点1 8岁电影少年的狂热和勇敢,瞥到一眼那个一往无前伺服电影的王的影子。
李安电影的天分,借李岗的话,像麻将中的“五门齐”。
电影的声、光、影、剪接,他都在行,会玩很多手段;他又深迷戏剧,懂得起承转合与冲突,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
一百多年前张之洞一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说出了一种在困局之中不得不变又试图在根基上自我保全的态度;传到李安父执辈手里,就是新学育人、富国强民;传到李安手里,就是在电影里对东西方文化的扬弃——东方的伦理和情怀、西方的视角和手法。
《推手》结尾,两位老人在夕阳余晖里喃喃道:“没事,没事。
”《饮食男女》结尾处,父女共扶一碗汤。
《断背山》里,拍得像中国山水画一样的美国中西部……这是李安的品味。
中国人的山高水长、忠与孝、含蓄与厚道,是从父母亲那里接过来的对中原文化的缅怀和想象。
当李安遇见代表西方文化的优秀电影人,他们碰撞,互相讲解,来回切磋,妥协,发展出一种新的电影语言,一种寻求最大公约数或最小公倍数的世界语言。
不管形式题材如何变化,技术如何酷炫,到最后,打底的都是那个李安。
“从工作的角度而言,我不会去分华语电影还是美国电影。
从认同的角度来想,我一直把自己当作一个华人电影工作者。
支撑我的是非常中式的精神,回到中国拍片时,我也会灵活采用许多来自美国的元素来改变我拍摄华语电影的方式。
’’(摘自李宗陶<画在人心的苦闷上:李宗陶艺术访谈录》,有删改)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分界线》虽是李安学生时期的电影作品,但在配乐上已经呈现出了中西方文化相结合的特点,正是这种特点使它与众不同。
B.李安内在强大,不需要用外在的彪悍和张扬来彰显自己,人们能看到一个彬彬有礼、重人情的李安。
这是李安在行为上的“做小伏低’’C.由于对电影的狂热和勇敢,李安追求在各种不同的东西方题材的电影中,既讲好戏剧故事,又玩好各种高科技手段。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现在李安的电影里就是用西方的视角和手法抒发东方的伦理和情怀,支撑李安的还是非常中式的精神。
5.文章开头部分描写了李安的出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6.李安的胞弟李岗评价说存在一个“西方的李安”。
他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文章加以探析。
(4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7分)鸡缸孙犁①我家住宅后面就是南市,解放初期,那里的街道两旁,有很多小摊。
每到晚上没事,我好到那里逛逛,有时也买几件旧货,价钱都是很便宜的。
有一次,我买了两个磁缸,磁很厚很白,上面是五彩人物、花卉,最下面还有几只雄鸡,釉色非常鲜艳。
可能是用来装茶叶或糖果的,个儿很不小,我从南市抱回家中,还累得出了一身汗。
抱回来,也没有多少用途,我就在里面放小米、绿豆。
“文化大革命”期间,此物和别的一些磁器被抄走,传说我家有廿多件古董,这自然是其中之一。
关于书,我心里是有底的,说有这么多古董,我却没有精神准备。
这些磁器都是小贩们当做破烂买来的,我掏一元钱买一件,他们还算是遇到了大头。
现在适逢其会,居然上升为古董,我心里有些奇怪。
这当然也是有人揭发的。
我们住的是个大杂院,门口有个传达室。
其中值班的,有个姓钱的老头,长年穿黑布服,叼着铜烟袋,不好说话,对人很是谦恭。
既然是传达,当然也出入我的住室,见到了我的用具和陈设。
此人造反以后,态度大变,常常对着我们住的台阶,大吐其痰。
不过当时这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是时代的自然点缀,我也不以为意,我个人是同他没有恩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