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经典选读 重点点拨

中医经典选读 重点点拨


② 附子运用特点
主症――心烦不卧,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少阴热化证(303) 治――育阴清热
方――黄连阿胶汤
厥阴病(326)
厥阴病
主症――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知饥不食,食则吐蛔 病机――寒热错杂,上热下寒 治――寒热并用 方――乌梅丸(主久利,蛔厥)
2、阳虚水泛(82)
温肾阳
②附子运用
回阳救逆
量轻
急救回阳 回阳固脱 宜生
(重且急)
量大
散寒祛湿止痛――宜熟、宜重
(痛在关节)
四、痞证
主症――心下痞,按之濡,关脉浮
治――泻热消痞
方――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邪与水相结,停于胸腹
结胸
(一)热痞(154)
①结胸与痞
小――邪与痰结,停于心下
热痞――无形邪热阻于心下,有痞满感但
发汗――麻黄汤
②解表、发汗、解肌、解外―祛外邪解表证 解肌―桂枝汤
2.部分名词
解外―有时指柴胡汤
太阳
足太阳 手太阳
③ 和――无病之意(胃气和、卫气不和)
④ 和之――用小剂量药物促使调和
⑤ 主之――有此症必用此方
⑥ 宜与等――斟酌之意
⑦ 合病――两经以上同时发病
⑧ 并病――经未尽又出现另一经症状
⑨ 直中――不经三阳直犯三阴(太阴、少阴)
1.煎服法 ②加衣被,取微似汗
( 背) ③中病即止,若不汗,可缩短给药时间,病重者周时服
④忌生冷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物
注 2.阳浮而阴弱、须臾、小促其间之释
3.本条应结原1、2、16理解
汗出、脉浮缓
4.与表实之别
无汗、脉浮紧
原文13――不论外感内伤,具备此四症皆可用
16――伤寒表实
2、桂枝禁忌证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热炽迫津
津液外出
阳明病
汗出
肠道失润 胃肠燥
热不下达而上扰
热除结通
便秘
谵语 小承气汤
谵语止 停服
以方测证――潮热,腹胀满,谵语,出汗,便秘等

燥热内结以腹胀满硬痛,潮热,便秘为主
临证运用
腑实重证大下后胀满未尽者
主症――潮热,便秘(纯利稀水)腹硬绕脐痛,谵语,不能
食,烦躁,手足汗出或见危候
治――峻下热结
17――内有湿热
3、桂枝兼证 (1)兼项背强几几
A.项背强几几――项背活动受限,转动不灵活,有发板、发沉、
发紧之感
词 B.反――不应有而有谓之“反”
C.内同纳
D.将息――调理之意
原文14
主症――表虚加项背几几
括 治――解肌祛风,舒经通络
方――桂枝加葛根汤
A.“几几”及“反”字释
B.据葛根汤证,本方应无麻黄
太阳病
病因――风寒
病位――表
主症――原文1
伤寒
主外,为外感初期
经证
治――辛温发汗
分类
中风
蓄水
腑证

蓄血
兼证、变证、类似证
行水 活血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纲要
主症――头痛连项(项强),恶寒(发热),脉浮
原文1
病机――风寒外束,经脉不利
1.背及头痛项强 注 2.应与3、35条合参(应有发热)
3.别三阳经头痛 4.凡称“太阳病”当有原1症 二、太阳病分类(伤寒、中风、温病)
(三)大承气证 方――大承气汤
多用于腑实重证,痞满燥实同时具备者

若见危候可改用新加黄龙汤或增液承气汤
湿热发黄证(阳黄)
阳明变证
兼里――腹满便秘口渴――茵陈蒿汤
发热、身目 并重
发黄、无汗、
兼表――恶寒头身困重――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小便不利等
当加茵陈
热重――心烦,口苦,尿赤,舌红――栀子柏皮汤
少阳病
病位――半表半里
阳明
主里、为热、属实(热证)
手阳明
腑证――燥屎内结证,宜下――承气类
(实证)
阳明纲要
一、提纲(原180)
胃、大肠、小肠
胃家――胃肠言
阳明之为病
食道止肛门(消化道)

广
实――邪气盛则实

狭――腑(充实之意)
二、阳明病外证(182)――身热,大汗,不恶寒,反恶热
(汗自出)
阳明病证
一、热证(经证)(176)
喘而汗出(发热,肛门灼热
(三)葛根芩连汤证热)
―清热止利――葛根芩连汤
本方重在清热止利,临证有无表证皆可用

太阳篇中论喘的病机与代方
①风寒外束,肺气失宣致无汗而喘――麻黄汤
②素有喘疾,又触风寒,新感引动宿疾致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附 ③外有风寒内有水饮,致肺失宣降而咳喘――小青龙汤
④表邪化热,内壅于肺致发热汗出而喘――麻杏石甘汤
注 C.项强与几几之别
药力增强
D.服药注意同桂枝汤,但不须喝粥
葛根生津
(2)兼喘
词:喘家――经常患气喘之人
主症――素喘加表虚证
括 治――解肌祛风,降气平喘(新感引动宿疾)
原文18
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注――太阳篇中论喘的病机与代方
(3)兼阳虚漏汗
A.主指峻汗
B.桂枝汤汗不如法
发汗 C.阳虚外感,但用发汗
外(表)未解――先解外
不自下
外解后――攻下瘀血
主症――神志如狂,小腹拘急硬痛(舌、脉)
桃仁
方――桃核承气汤(调胃加

桂枝
①蓄血轻证若外未解,应用常法(先表后里)
小便利否
②蓄水与蓄血之别
神志常否
注 ③温病桃仁承气汤组成(调胃去甘草加桃仁、当归、白芍、丹皮)
轻证――桃仁承气汤
④蓄血
势急――抵当汤
重证
势缓――抵当丸
主症:脉微细,但欲寐
素体阳虚,外邪直中少阳
寒化证
病因
全身虚衰证
少阴病纲要(281)
太阳、太阴转入
热化证
温补肾阳――四逆辈

育阴清热――黄连阿胶汤
主症――脉沉微,欲寐,畏寒,自利(清谷)而渴,手足
逆冷,小便色白
治――急救回阳
方――四逆汤
一、少阴寒化证(323)
格阳于外――身反不恶寒――通脉四逆 汤
注 ①若脉微欲绝 格阳于上――面赤、咽痛――白通汤
主症――发热恶风(寒),出汗、脉浮缓(加原1症)
原文2 (中风提纲) 病机――风寒外束(偏风)营卫不和
1.恶风、恶寒的特点 证名(伤风之意为太阳病一证型)
2.中风 注
病名(为内科杂病)
3.脉缓――松弛和缓与紧脉相对 4.感冒、伤寒、中风、伤风 5.表虚与表实
(非内伤之表虚)
主症:恶寒发热,头项强痛(体痛呕吐,无汗)脉浮紧
往来寒热
一部分主症
符合病机一症
太阳病纲要(273)
太阴病
主症――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喜温按)
①脾阳素虚,寒湿直中
病因 ②内生生冷,过用苦寒 中阳不足,寒湿内滞
③三阳误汗下
(中焦虚寒证)
治――当温之(温中祛寒,健脾燥湿)――四
治禁
逆辈 理中汤(丸)
四逆汤
禁――攻下(胸下结鞕)
少阴病
表无大热(表证已除) 词――无大热
无阳明大热 主症――发热、汗出、咳喘 (二)麻黄石甘汤证(63) 治――清热宣肺 方――麻杏石甘汤
①有汗为何用麻黄,无大热为何用石膏 注 ②注忌麻石之配伍及用量(2~3倍或5~10倍)
③太阳篇中论喘的病机与代方
脉促(急促)――表未解-更 服桂枝汤
桂枝证,反下,下利不止
性质――热证
太阳转属(96)
少阳病 成因
本经受邪(97)
主症――提3,柴胡4,脉弦
治――和解(禁汗、吐、下、利小便)
方――小柴胡
少阳纲要
主症――口苦、咽干、目眩
病机――胆火上扰
一、提纲263
结合96条(柴胡四症)

本条主症非少阳所独有
少阳病证
主症――提纲3症加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脉弦
沉(阴)弱(缓,不足感)
卫气抗邪(兴奋)――卫强

言病机――卫强营弱
营阴外达(不足)――营弱
② 须臾――一会儿
③ 小促其间――缩短给药时间
主症――发热、恶风、汗出、头项痛、脉浮缓
(原文1、2、12)
桂枝汤证治 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
中风、表虚证治 治――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桂枝汤
①日三服,药后进热粥以助药力,以资汗源
治禁――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
二、实证
(一)调胃证207
(泻热润燥)
①以方测证――蒸蒸发热,汗出便秘,腹胀谵语,心烦等
初归阳明证见发热汗出谵语――分服
②注意煎服法

燥热内结,上证见腹胀,便秘――顿服
燥热内结以发热、便秘腹胀满等为主
临证运用
腑实重证大下后燥结未尽者
(二)小承气证(213)
(泻热通腑)
D.病轻药重
词 逐漏不止
小便难
同讲义
四肢微急
原文20
主症――表虚证加大汗,小便难,四肢微急
括 治――扶阳解肌
方――桂枝加附子汤
注:附子运用特点(生、熟用;量大、小的特点)
(二)表实证 1、麻黄证 主症――恶寒(风)发热,头身诸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原1、3、35)
病机――风寒外束,肺气不宣
治――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治――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方――大青龙汤(麻黄汤加石膏、生姜、大枣)
(加倍)
脉微弱
原文38 禁
误服亡阴、亡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