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无产阶级对社会主义的追求、探索和奋斗,曾经历过漫长的时期。
伟大的俄国十月革命叩响了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走上历史舞台的大门。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想,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
虽然东欧剧变、苏联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解放人类的斗争步伐受到迟缓,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既是一个终结,更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社会主义阵营在脱离了苏联模式的禁锢和束缚之后,经过漫长和艰辛的探索,正在逐渐的成熟和壮大起来。
21世纪,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社会主义的发展将何去何从?可以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在21世纪得到新的发展,就必须对社会主义的历史,仅有的一段实践史进行认真研究和深刻反思,这是马克思主义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苏联解体的启示按照西方的观点,苏联解体证明了社会主义是巨大错误,计划经济不可行,只有资本主义才能带来技术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苏联的解体,既不能证明社会主义的失败,也不能证明资本主义的优越。
它只是证明,这个制度在把农业社会变成工业社会时比资本主义优越,比资本主义有更快的发展、更多的公正。
这是被苏联的早期历史所证明了的。
莫斯科大学历史系教授斯·列昂诺娃也强调了这一更深层次的影响:苏联解体没有使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得到解决,其经济、社会和民族矛盾的严重程度甚至超过俄罗斯。
如今关于强大的苏维埃帝国解体原因的著述颇多,但是大家往往忽略了三种情况:第一个是苏联由于宪法条文的局限性,给加盟共和国自由脱离苏联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这就像一颗延时爆炸的水雷,休眠了几十年,在合适的时机引起了轩然大波。
第二个原因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改革而引发出“依赖性”这一生产社会的“毒瘤”,在沉重危机的刺激下加速发作,加盟共和国开始后悔向邻居施舍面包而以求自保。
在第比利斯和维尔纽斯,人们都在说“为莫斯科干够了”,在乌拉尔有人要求不再“养活”中亚共和国。
第三个原因是当时提出所谓的各加盟国自治化,严重削弱了苏共总书记的领导权利。
随着中央政治和经济实力的削弱,权力开始向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流失”。
在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争夺政治领袖地位的角逐中,苏联第一任总统的劣势越来越明显:他只是由人民代表大会选出,而非公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的,因此,其地位的合法性和权威性要低于任何一位加盟共和国总统。
二、中国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回顾与反思社会主义是一长期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必然是由若干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更高阶段,自身也要经历一个从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走到今天,这与党的正确领导和英明决策密不可分,但并不是无懈可击。
在革命、发展、壮大的历程中也走过许多的弯路,几经考验和波折。
从发展的时间上讲,大致可以以1987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节点,区分为两个阶段。
(一)改革开放前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大都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产生的,这与马克思主义恩格斯预示的未来社会存在着巨大的反差。
正确判断现实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是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前提。
然而,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问题上都程度不同的发生了错误。
特别是对苏联模式的盲从,一度曾经使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受到沉重打击和迟滞。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曾发生过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混淆社会发展阶段的错误。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的认识是比较清醒的。
他曾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
”但是,在酝酿和实施“大跃进”战略的过程中,毛泽东又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可以加速建成,甚至可以提早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错误的提出了“大过度”的理论,认为我国仍然处在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把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或“进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以前”的阶段当作“过渡时期”,也就是把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混同于过渡时期。
这种大过渡的理论,一方面把过渡时期与社会主义历史阶段混为一谈,断言这两阶段的主要矛盾都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强调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另一方面,又把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看作是一个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过程,企图超越阶段地破除以按劳分配和等价原则为内容的“资产阶级法权”。
从而引发了十年“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二)改革开放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形成了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明确指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
中国共产党根据邓小平的有关思想,做出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第一次全面、深入地认识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具有的特定内涵、社会矛盾,以及在当时的历史任务和历史地位。
以此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由此初步确立。
至此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历届代表大会,始终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准确的把握时代的主题和面临的挑战,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建立了更加科学的发展体系。
党在十七大中更加鲜明的提出了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和谐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摆脱苏联模式影响后,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理论,认真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水平得出的科学结论,它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展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完成了两次历史性飞越之后,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成效显著,人民民主政治建设步入正轨,人民生活基本实现小康,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中国已经找到了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民族复兴路。
30年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经济始终保持2位数的高增长速度,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奇迹。
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在苏联模式的基础上,重新诠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准确地判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为党的执政规划了建设发展的蓝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结合苏联解体的教训,规避了“左”和右的错误思想后,提出的关于执政党如何保持长久不衰的重要论断。
从其所要求要代表的三个方向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共产党要求发展,要求进步,要求始终正确、公平、公正执政的愿望。
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其精神实质就是: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党的先进性,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
坚持与时俱进,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发展的、向前的,也表明了党会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着眼自身的不足,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自己的革命性。
从与苏联共产党的执政历史对比中可以知道,苏共在其后期的一系列改革中,恰恰是忽略对党的不断优化革新,以适应各加盟共和国的加入对整个联盟在政治、经济方面新的要求。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主动要求进步、富有革命性的政党,这正是一个政党长治不衰所应具备的首要的品质。
坚持党的先进性。
努力使广大党员成为争先创优的排头兵,使党员干部成为领导群众改革开放的带头人,使各级党的组织成为艰苦创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先锋队。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阶级基础的先进性,表明我们党从诞生起,就是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推动生产方式变革、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中流砥柱和决定性力量,这是党执政的根基。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不论物质文明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代表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执政党如何处理贯彻为人民服务和原则与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关系、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和领导与服务的关系提供了方法论,避免“高度集权”,并以此保持一个持久的、稳定的政治制度。
(二)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树立了理念,勾勒了前景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到底为什么要发展?发展成什么?应该如何发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石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
它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过程中,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其它国家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创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人的解放学,说明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人的最终本质的得到全面实现。
科学发展观把人的发展作为核心和本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科学发展的基本内涵就是要求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学会用科学发展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运用“以人为本”的眼光,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和原则处理一切问题,其中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主、法制、外交等各个领域。
这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提出了具体方法、参考标准和基本要求,为“中国模式”的长远发展选择了正确的方向,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建设中是慎重的、负责任的,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握和理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运用的定位是准确的。
建设社会主义既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又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要把长期规划和近期安排结合起来,锲而不舍,常抓不懈,抓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