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理念问世以来,国内外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和专家,纷纷对其进行了定义和研究。
归纳起来,主要集中于以下三点:
第一,智慧城市建设必然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
智慧城市可以被认为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必然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而信息技术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新兴热点技术为核心和代表。
第二,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信息技术与其它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并共同发生作用,促使城市更加智慧的运行。
第三,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兴模式。
智慧城市的服务对象面向城市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它的结果是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提升和完善,终极表现为人类拥有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综上所述,智慧城市的本质在于信息化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和知识社会创新2.0环境下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
智慧城市将成为一个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作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城市提升的新引擎,达到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感、企业经济竞争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体现了创新2.0时代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创新精神。
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
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
伴随网络帝国的崛起、移动技术的融合发展以及创新的民主化进程,知识社会环境下的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之后信息化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
近年来欧洲许多城市都确立了智慧城市战略,智慧城市被视为重振经济的重要领域,亦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及解决城市发展问题、再造城市的重要途径。
2002-2005年欧洲实施了“电子欧洲”行动计划,2006-2010年间完成了第三阶段的信息社会发展战略。
在这个基础上,欧洲各城市开始了智慧城市的实践。
2000年英国南安普顿市启动了智能卡项目。
2005年英国政府启动了推进移动泛在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游牧项目。
2006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市开展了颇具代表性的智能交通建设实践。
而一些先行城市也越来越多的开始从以人为本的
视角开展智慧城市的建设,如欧盟启动了面向知识社会创新2.0的Living Lab(生活实验室)计划,致力于将城市打造成为开放创新空间,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城市生态,并以Living Lab为载体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
芬兰的赫尔辛基、丹麦哥本哈根、荷兰阿姆斯特丹、西班牙巴塞罗那等城市也相继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
欧洲在智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相关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交通及能源管理等领域进行了多项成功实践并在打造开放创新、可持续智慧城市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具体来说,“智慧城市”需要具备四大特征: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
全面透彻的感知
通过传感技术,实现对城市管理各方面监测和全面感知。
智慧城市利用各类随时随地的感知设备和智能化系统,智能识别、立体感知城市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的全方位变化,对感知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和处理,并能与业务流程智能化集成,继而主动做出响应,促进城市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的运行。
宽带泛在的互联
各类宽带有线、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城市中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全面互联、互通、互动,为城市各类随时、随地、随需、随意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
宽带泛在网络作为智慧城市的“神经网络”,极大的增强了智慧城市作为自适应系统的信息获取、实时反馈、随时随地智能服务的能力。
智能融合的应用
现代城市及其管理是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新一代全面感知技术的应用更增加了城市的海量数据。
集大成,成智慧。
基于云计算,通过智能融合技术的应用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与分析,并引入综合集成法(综合集成研讨厅),通过人的“智慧”参与,大大提升决策支持的能力。
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大成智慧工程将构成智慧城市的“大脑”。
技术的融合与发展还将进一步推动“云”与“端”的结合,推动从个人通讯、个人计算到个人制造的发展,推动实现智能融合、随时、随地、随需、随意的应用,进一步彰显个人的参与和用户的力量。
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
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重塑了现代科技以人为本的内涵,也重新定义了创新中用户的角色、应用的价值、协同的内涵和大众的力量。
智慧城市的建设尤其注重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价值与独特价值的创造。
注重从市民需求出
发,并通过维基、微博、Fab Lab、Living Lab等工具和方法强化用户的参与,汇聚公众智慧,不断推动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它是一种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并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的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旅游形态。
它以融合的通信与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以一体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为保障,以激励产业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特色。
智慧旅游,就是利用移动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相关信息,并及时安排和调整旅游计划。
简单地说,就是游客与网络实时互动,让游程安排进入触摸时代。
智慧旅游是以云计算为基础,以移动终端应用为核心的,以感知互动等高效信息服务为特征的旅游信息化发展新模式,核心是以游客为本的高效旅游信息化服务。
智慧旅游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将体现在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的三个层面。
智慧旅游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把一些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然后为广大游客量身定做,提供适需对路的旅游产品。
如澳门2012年接待内地游客1000多万,它的信息平台能够体现各省的具体人数及排名。
但在国内许多旅游城市每年接待的游客数量远高于澳门旅客人数,可他们分别都来自哪里,各有多少人,不清楚;连客源地构成情况、游客指向及发展趋势不明朗。
由此很难开发出具有针对性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
智慧旅游的"智慧"体现在"旅游服务的智慧"、"旅游管理的智慧"和"旅游营销的智慧"这三大方面。
服务智慧
智慧旅游从游客出发,通过信息技术提升旅游体验和旅游品质。
游客在旅游信息获取、旅游计划决策、旅游产品预订支付、享受旅游和回顾评价旅游的整个过程中都能感受到智慧旅游带来的全新服务体验。
智慧旅游通过科学的信息组织和呈现形式让游客方便快捷的获取旅游信息,帮助游客更好的安排旅游计划并形成旅游决策。
智慧旅游通过基于物联网、无线技术、定位和监控技术,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实时交换,让游客的旅游过程更顺畅,提升旅游的舒适度和满意度,为游客带来更好的旅游安全保障和旅游品质保障。
智慧旅游还将推动传统的旅游消费方式向现代的旅游消费方式转变,并引导游客产生新
的旅游习惯,创造新的旅游文化。
管理智慧
智慧旅游将实现传统旅游管理方式向现代管理方式转变。
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游客的旅游活动信息和旅游企业的经营信息,实现旅游行业监管从传统的被动处理、事后管理向过程管理和实时管理转变。
智慧旅游将通过与公安、交通、工商、卫生、质检等部门形成信息共享和协作联动,结合旅游信息数据形成旅游预测预警机制,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保障旅游安全。
实现对旅游投诉以及旅游质量问题的有效处理,维护旅游市场秩序。
智慧旅游依托信息技术,主动获取游客信息,形成游客数据积累和分析体系,全面了解游客的需求变化、意见建议以及旅游企业的相关信息,实现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
智慧旅游还鼓励和支持旅游企业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改善经营流程,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产品和服务竞争力,增强游客、旅游资源、旅游企业和旅游主管部门之间的互动,高效整合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产业整体发展。
营销智慧
智慧旅游通过旅游舆情监控和数据分析,挖掘旅游热点和游客兴趣点,引导旅游企业策划对应的旅游产品,制定对应的营销主题,从而推动旅游行业的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
智慧旅游通过量化分析和判断营销渠道,筛选效果明显,可以长期合作的营销渠道。
智慧旅游还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特性,吸引游客主动参与旅游的传播和营销,并通过积累游客数据和旅游产品消费数据,逐步形成自媒体营销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