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在掌握相应的生字生词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及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难点: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教学方法:朗诵品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是谁?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他是谁?他是——杜甫。
(出示幻灯片)要求记录有关杜甫的资料。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杜甫的《春望》,看一看这位现实主义诗人又给我们讲述了什么样的现实。
出示课题,板书课题。
今天我要教给同学们几种学习诗歌的方
法。
(出示幻灯片)
•方法指导一:
1、多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在我们读之前,我们先来扫除障碍,解决字音。
(以开火车的形式解决字音)
2、下面请同学们划分诗的节奏,后正确诵读:①注意停顿和重音,读出诗的节奏;②读中想象诗的意境,③读中想象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渡:下面我们在读准字音节奏的基础上理解诗意,
•方法指导二:
1、读原句,看注解,查资料,交流质疑,理解诗意。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
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这一解的主体是人,因此它用了触景生情的手法;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
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
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乎不胜簪。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写此诗时诗人仅45岁,就已经是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为何?仅仅因为思念亲人吗?不,忧国忧民的情怀,是杜甫至死不渝的情怀。
播放视频:了解背景
那么接下来,同学们回顾全诗,带着杜甫对国家的热爱与担忧之情有感情重读此诗。
我们对全诗的诗意有了深入的了解,下面我们
方法三、带问题,合作探讨,思考以下问题。
尽量用诗中的词回答下列问题
1.诗人“春望”“望”的是什么?
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
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平安。
望能顺利到达灵武,酬报国之志。
望官军早日收复京城,中兴国运。
2. 本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作分析。
(1)反衬手法,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拟人对偶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夸张
杜甫亲身经受了八年安史战乱之苦,因而社会的动乱、中下层人的苦难、对国事的忧愤和自己的不幸遭遇等,都交织熔铸在他的名篇巨作中。
整首诗诗人关心国家命运,忧国伤时,表达了思亲悲己的
感情。
为了检验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效果,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杜甫的诗歌,
方法四: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唐)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
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
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v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v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v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
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v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最后我们再来读一读杜甫的诗歌。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