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创业的认识谈到大学生创业这个话题让我想起了俞敏洪的励志演讲中的一个人生譬喻:人有两种生活方式,第一种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呢,你毕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长不大。
人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人们不会因为痛苦,他也痛苦,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怜悯你。
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成长。
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
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被人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
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
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活着死者都有用,这就是做人和成长的标准。
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民曲线。
但是每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梦想,那就是奔向大海。
我们的生命,有的时候会是泥沙,你可能慢慢的就会像泥沙一样沉淀下去了。
一旦你沉淀下去了,也许你不用再为了前进而努力了,但是你确永远见不到阳光了。
不管你现在的生命是什么样的,一定要有水的精神,像水一样不断的积蓄自己的力量。
不断的冲破障碍,当你发现时机不到的时候,把自己的厚度积累起来。
当有一天时机来临的时候,你就能奔腾入海,成就自己的生命了。
我认为俞敏洪先生的这个比喻就是在告诉我们我们的人生需要志向!理想!目标!我们的生命需要激情,需要奋斗和拼搏!作为当代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大环境下的一分子,我们要有自己确定的志向并朝着这个志向不断地去努力去奋斗!我们还因该有自己特定志向下的确定目标并不断进取不断前进!在我看来,大学生创业若想取得佳绩,必须在创业前就找准定位,了解自己的兴趣志向是否真正在于创业,还是一时心头热。
只有确定了前进的方向,才能成为奋斗的动力。
真正适合创业的大学生应是思维活跃性不受拘束、有梦想、有奋斗激情的,而不仅仅是不安于现实工作,只有创业冲动的就行。
当代国家所提出的大学生创业正为我们的志向和理想提供了肥沃的萌发和生长的土壤!创业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活跃而有效的经济形式,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创业的形势有很明显的好转,不论是私人创办事业涉及的领域还是创业的发展势头,都有着健康发展的趋势。
大学生创业是在1999年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之后迅速发展起来的。
他们的加入为创业大军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同时,在校大学生创业也闯入了人们的视眼。
在校大学生创业,即在校就读的大学生于学习期间创办事业的行为。
大学生创业作为目前解决就业困难和大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一个途径,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肯定和鼓励。
然而对于在校大学生的创业行为,由于他们作为学生的特殊身份,也受到了社会众多人的关注和质疑。
当今的社会是多元发展的,允许大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市场的多元化、灵活化更加明显。
当代大学生渴望通过创立自己的事业来成就自我,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用一个大学生的话讲就是:“希望有一番自己的事业,而不是一辈子给别人打工。
”应该说这代表了一部分大学生的真实想法。
如今的大学生,身在校园,与外界社会接触少,社会经验缺乏。
这些不足导致大学生在选择创业时存在一定的误区。
创业需要的是冷静、理智、平和的心态而不是狂热的冲动。
在校大学生创业案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人对于创业还只是处于理论认识阶段,对自身的行业缺乏深度审视,对社会消费能力、市场前景缺乏理性了解。
在校大学生希望从创业指导课学到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现在的市场需求,各个行业的动态发展,各种商业信息(在校大学生希望通过理性学习了解创业行情,进行理性风险分析,从而找到合适的自我创业方向)2. 希望介绍一些成功创业者的成败经验,并且进行个别创业案例分析(填补大学生创业经验缺乏,取人长,补己短)3. 了解有关于创业的基本常识,如注册、贷款、办理各种工商手续、相关的法律常识、创业方式和技巧、首次创业所需的条件及各类注意事项等4. 作为一个创业者要具备哪些能力和基本素质5. 目前国家对于在校大学生创业有哪些政策扶持和优惠条件6. 希望该课程能理论联系实践,提供更多的平台让学生直接参与社会实践。
历史证明,一项发明能影响一代人,一种思想能影响一个世纪,而一种教育模式所带来的影响则是无法估量的。
创业教育使面临就业压力的大学生多了一种选择的机会,但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创业是有风险的。
成功创业必须要有一定的财力和创业能力做保障。
大学生创业是创办能盈利的企业或开发出能带来财富的新产品,不是过“老板瘾”。
创业以前必须计划好,并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全程控制,及时纠正偏差。
大学生应将在校期间的创业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来体验创业的艰辛和不容易,积累经验和教训,为今后走上社会后择机创业做准备。
20世纪90年代末,全球性的学生创业热潮开始波及中国,成千上万的高校学生投身其中。
特别是1999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在校学生李玲玲在获得武汉世博公司风险投资10万元后,注册创办了武汉天行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她当时成为全国在校大学生获得风险投资的第一人。
一时间,大学生创业成为校园最时髦的词汇,学生创办的公司风起云涌。
时间过去几年了,李玲玲所创办的天行健公司早已停摆,纷纷传来的是学生公司倒闭的消息。
在大学生创业历程的变化中,他们的创业心理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笔者认为,从1998年以来,大学生创业心理变化的轨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由浮躁变为理性。
一、狂热背后是浮躁(一)把创业简单化。
学生几乎到了人人想创业的程度,当时清华大学的情况是“碰到两个人,其中就会有一个人说想要创业”。
学生普遍意识不到创业资金的困难和创业风险的压力,反而对创业的期望值很高,觉得只要开张就会马到成功。
(二)追逐互联网泡沫。
在大大小小各方举办的创业计划大赛上,参赛的大多是网站创业计划。
最为突出的是在上海举行的“张江杯”创业计划大赛中,首期征集的创业计划居然有90%以上是网站创业计划书,原因是学生认为“方便、来钱快”。
(三)对自身创业素质认识不足。
学生普遍不习惯对产品或项目做市场调查,而是进行理想化的推断,典型的例子是:“如果有3亿人需要我们的产品,每件售价100元,我们就有300亿元的销售市场。
”这种推断方法往往会对创业起误导作用。
这个时期,大学生浮躁的心理促使了一些泡沫公司的产生,一遇到什么风吹草动,这些公司就会如建在沙滩上的高楼,说垮就垮,烟消云散。
二、挫折过后显理性以2000年4月美国纳斯达克指数大幅下滑为标志,中国大学生创业也滑入低谷。
之后,经过失败、苦闷、放弃、坚持的自我调整,经过大浪淘沙般的洗礼,学生的创业心理渐趋成熟,学生创业也进入到平稳健康的理性时期。
(一)创业激情依旧。
而这种激情已经不是当初那种缺乏理智的激情,而是经过冷静观察与思考后迸发出来的激情,是成熟型的激情。
就在2000年年底举办的第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就收到全国24个省份132所高校学生提交的作品462件,专家们认为“这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对创业的渴望与信心”。
华东师范大学对上海高校540名本科生进行的调查报告显示,有77.6%的学生表示有创业意向。
辽宁省近两年来已涌现出2000多人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群体。
看来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并没有因为经历严冬而消退。
(二)创业理性增强。
据智联网针对大学生的调查,65%的人考虑30岁以后创业;21%的人认为大学毕业后至少要工作1至2年再创业;9%的人认为创业风险太大,要慎重;还有4%的人说没想清楚,另有1%的人表示无论如何都不考虑创业。
这表明,虽然多数人准备创业,但对创业的时机、风险的认识比较清醒。
(三)创业预期降低。
过去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就是从事高科技,就是要一鸣惊人,一夜暴富。
在创业时不屑于从事服务业,或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醉心于挖掘第一桶金的迷梦。
而现在学生对创业领域的选择更宽了,要求降低了,表现出务实的心态。
沈阳市自2003年10月开始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服务以来,已有168名毕业生领取了《自主创业证》,125名毕业生创办的单位已挂牌营业,经营项目就涉及计算机开发与维护、培训教育、信息中介、装饰装修设计、服装等领域。
在无锡大学生创业街上,与普通的商业街一样店铺云集,从拉面馆、牛扒屋到装潢公司、网络服务中心一应俱全。
这说明现在学生创业预期呈现出常态表现,是希望赚第一分钱,而不是挖第一桶金。
(四)创业困难清楚。
据华东师范大学的调查,35.9%的学生认为“资金是大学生创业的最大困难”;28.9%的学生认为最大的困难是“社会关系不够宽广,不利于开展工作”;19.1%的学生认为最难的是“还要兼顾学业,时间、精力有限”。
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学生创业的盲目性大大减少,已经开始意识到创业需要资金、环境、时间的保证,而不仅仅是凭热情。
三、在引导中更加成熟大学生创业心理由浮躁变为理性,是非常可贵的变化,我们必须珍惜和保护。
因为对大学生创业不能以一时成败论英雄,而是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和看待,今天的失败可能意味着明天更大的成功。
可以说,美国硅谷就是和斯坦福大学、学生创业公司以及美国的风险投资公司一起成长的。
没有在车库里的学生创业者,也就没有惠普公司、苹果公司和英特尔公司等今天世界著名的高科技公司,也就没有今天世界第一流的斯坦福大学,更没有今天神话般的硅谷。
因此,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的正确引导,是每个高校应尽的职责。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创业的含义。
首先是要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创业的深刻含义。
要使大学生懂得,创业既不是头脑发热的“下海”,也不是普通的专业性比赛或科研设计,其实质是要求学生能结合专业特长,根据市场前景和社会需求开发出自己的创新成果,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由知识的拥有者变成为社会创造价值、作出贡献的创业者。
创业是一种精神,一种意识,更是一种素质;创业不是个人行为,是合作和表率;创业不是牟取私利,是奉献与无私;创业者是坚定的爱国者,是富有激情的实践者,是艰苦创业的实干家。
(二)引导学生具备经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大量事实表明,许多学生在创业之初,雄心勃勃,往往在实施过程中,因为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这样或那样的困境,而最终灰心败北。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是否有强烈的创业意识、娴熟的专业技能和卓越的管理才华,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形成脚踏实地的务实心理。
学生大多处于风华正茂、激情洋溢的时代,很容易追风逐潮,表现自我。
要培养学生冷静观察的习惯,遇事多思考,多比较,尽量克服盲目攀比的心理。
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遇到那些诱人的规划、宏伟的蓝图、美好的事情都要设身处地的分析,分析实现的可能性,分析实现的基本条件,分析自身具备的能力,这样就会得出一些务实的结论,减少或避免一些无谓的损失与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