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可以说佛教的很多风俗习惯已经和中国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了

可以说佛教的很多风俗习惯已经和中国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了

可以说佛教的很多风俗习惯已经和中国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了,不可分离,中国人的很多生活方式受佛教习俗的影响。

比方说过腊八节,喝腊八粥,元宵节要掌灯笼,这是和佛教有关系的。

西藏、云南傣族地区更是这样,他们的节日与佛教的节日已经融为一体了。

佛教提倡火葬,这和新中国提倡火葬是完全一致的。

因为中国人太多,都土葬的话,很多土地会被占用。

饮茶方面,更是影响深刻。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由于教义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很快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佛教的重要活动是僧人坐禅修行,讲究过午不食,不可饮酒,戒荤吃素,以求解脱。

坐禅时要求做到:“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

”因而,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规诫,又能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

茶叶中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提神生津的药理功能,自然使其成了僧侣们最理想的平和饮料。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味至寒,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古人认为,茶能清心、陶情、去杂、生精。

具有“三德”:一是坐禅通夜不眠;二是满腹时能帮助消化,轻神气;三是不发,即能抑制性欲。

而中国禅宗的坐禅,很注重“五调”,即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

所以,饮茶是最符合佛教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的。

久而久之,茶叶便成了佛教的“神物”。

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茶叶、提高品质。

因为,首先寺庙都有一定的田产,并且和尚不参加农田劳动,他们有时间、有文化来讲究茶的采制、品饮艺术和写书作诗来宣传茶文化。

其次,寺院多在群山环抱的幽谷深处,那里生态条件优越,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加上僧侣们精心培育、采制,茶叶品质尤佳,因而历史上许多名茶往往最初都出自禅林寺院。

也难怪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说。

根据史料记载及民间传说,我国古今众多的名茶中,有不少最初是由寺院种植、炒制的。

佛教寺院不仅对茶叶的栽培、焙制有独特贡献,而且十分讲究饮茶之道。

饮茶显然对人民的身心健康是有积极意义的,所以这方面佛教有着重要的贡献,对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再说佛教对汉族素食的贡献。

素食在中国源远流长,古人在祭祀活动中往往食素斋戒。

《礼记・坊记》有“七日戒、三日斋”的说法。

但要说成体系、树风格的素食谱,则是佛教的产物。

佛教徒称葱蒜等有特殊气味的菜为“荤”,有几种说法,大致指葱、蒜、韭、薤、芫荽等,亦称“五辛”。

当时不吃荤是不吃这些东西,早期的印度佛教教徒由施主供食,给什么吃什么,并不专吃素食。

佛教传入中国后,梁武帝时规定教徒均得吃素,武帝本人曾三入寺院,召集僧众辩论肉食之罪过,并敕令禁荤。

这样,汉族僧尼在守戒的前提下,发挥才智,创造出各种风格独特的菜谱、菜系来,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一切优秀的部分都值得我们汲取。

当然,也不是说佛教全身都是宝,佛教也有它自身的局限性,否则它就没必要改革了,不要前进了。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用客观的、理性的眼光去认识佛教,我想这对大家都是有参考价值的。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

以后广泛传播于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对许多国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
活产生过重大影响。

起源佛教创建时,印度已经进入了封建领主统治的农奴社会。

当时印度传统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种信仰,以及婆罗门作为一切知识的垄断者和神权统治的代表的地位开始动摇,成为众矢之的。

自由思想家中出现了种种反传统信仰的沙门思潮。

佛教属于沙门思潮之一。

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迦毗罗卫,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

关于他的生卒年月,在南、北传佛教中,至今仍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但一般认为生活于公元前6~前5世纪。

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

29岁出家修行。

得道成佛(佛陀,意译觉者)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
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

80岁时在拘尸那
迦逝世。

文化艺术
佛教文化艺术包括文学、美术、音乐、建筑等,主要用于表现佛教信仰和宗教生活。

古印度佛教文化随着佛教的发展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向世界各地,并与当地文化相结合,成为它们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文学数千卷印度佛典,如《维摩经》、《妙法莲华经》、《楞严经》等,本身就是瑰丽的文学作品,向为文人所喜爱。

《百喻经》已被译为多种文字,其中的譬喻故事被认为是世界文学中的珍品。

印度叙述佛陀前生的《本生经》(《本生谭》)是著名的传记文学。

马鸣的《佛所行赞》是印度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之一。

其他如佛教典籍中的偈颂、赞、散文、故事、俗讲、变文、语录、传记、游记、文集等,均为优美的佛教文学作品。

中国、日本、斯里兰卡的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品,都是在佛教的影响下,汲取本国传统文学的艺术形式,逐渐形成的一种独具风格的文学作品。

它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和新的命意遣词方法。

《维摩经》、《百喻经》等,鼓舞了中国晋、唐小说的创作;俗讲、变文对后来的平话、小说、戏曲等中国通俗文学的形成,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禅宗语录不仅为宋明理学
家所仿效,也影响到后来的民间文学作品。

美术包括佛教绘画、雕刻、塑像等。

古印度阿育王时代所立石柱,柱顶有狮子、象、牛、马、宝轮等雕刻,庄严华美(见彩图印度阿育王石柱)。

当时还建有许多石塔,以藏佛舍利,外绕石栏,镌刻浮雕图案。

在巴雅、贝德萨、巴尔胡特、桑奇等地,早期佛教的建筑、雕刻达到很高的水平。

犍陀罗佛教艺术汲取古希腊、罗马艺术精华,创造出释迦牟尼的各种形象,颇具特色。

埃罗拉阿旃陀石窟的艺术一直脍炙人口,是印度引为骄傲的“艺术之宫”。

以上这些佛教艺术,对亚洲各国都发生过重要的影响。

中国佛教艺术,先是仿效印度,后来逐渐发展成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和特色。

初期在丝绸之路上,新疆的克孜尔千佛洞壁画和敦煌莫高窟北魏壁画,受印度佛教美术影响较多,但同一题材,其内容和表现方法已有所不同。

梁代张僧繇的佛画,创立了“张家样”;北齐曹仲达的佛画,创立了“曹家样”。

曹画的人像,衣服紧贴全身而显露曲线,他所创造的风格,后人谓之“曹衣出水”。

到了隋唐时代,佛教美术已经中国化。

吴道子在长安、洛阳画了300多幅佛画,人物奋袂,衣裙飞舞飘动,富有运动感,后人称为“吴带当风”。

敦煌莫高窟等唐代壁画,是中国佛教美术的代表。

在雕塑方面,北魏至隋唐,创造了规模巨大的石窟,以云冈、龙门的石刻为代表,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敦煌与麦积山的唐代彩塑,更具中国特色。

宋元以后,佛寺盛行泥塑佛像,亦为中国佛教美术所特有。

藏传佛教美术,既与汉族地区佛教美术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又受印度、尼泊尔佛教美术影响,独具风格。

拉萨的布达拉宫,藏有大量佛画与金铜佛像以及刺绣与木刻的板画佛像,都带有西藏地方特色。

青海塔尔寺以各色酥油
制作的酥油花,更是一种特殊佛教美术作品。

敦煌壁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