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河长制河湖水系水质监测技术指引(试行)珠海市海洋农业和水务局珠海市河长办珠海市水资源中心2018年7月目录珠海市河长制河湖水系水质监测技术指引 (4)一、编制原则 (4)二、适用范围 (5)三、职责分工 (5)(一)监测工作计划编制 (5)(二)监测工作组织实施 (6)四、引用标准 (6)五、术语和定义 (7)六、技术要求 (8)(一)监测断面设置 (8)1、河流 (9)2、涌渠 (11)3、湖泊、水库 (11)(二)样品采集与样品保存 (12)(三)水质检测 (13)1、市级河流 (14)2、入海河流河口缓冲区 (14)3、中型及重点供水水库 (15)4、区级河流(外江、内河、湖泊、涌渠) (15)5、小型水库山塘 (16)6、其它 (16)(四)检测方法 (16)(五)检测频次 (16)七、管理要求 (17)(一)监测数据的报送 (17)(二)水质监测档案管理 (17)(三)检测机构资质要求 (18)八、水质考核与水质评价 (18)(一)水质目标与水质考核 (18)(二)评价指标 (20)1、水质评价指标 (20)2、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指标 (20)(三)评价方法 (21)1、河流断面水质评价方法 (21)2、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方法 (22)3、河流主要水质类别的判定方法 (22)4、湖泊、水库水质评价 (23)5、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 (23)6、主要污染指标的确定 (27)(四)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27)1、趋势分析基本要求 (28)2、两时段断面浓度变化对比分析 (28)3、两时段的河流水质变化对比分析 (29)九、经费保证 (29)附表1:市级及横琴新区、各区(功能区)河流名录 (30)附表2:市级及横琴新区、各区(功能区)水库山塘名录 (30)珠海市河长制河湖水系水质监测技术指引(试行)根据《珠海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为规范我市河长制河湖水系水质监测,保证监测数据的客观性、公正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按照国家相关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和工作指南,结合珠海河长制工作要求,编制《珠海市河长制河湖水系水质监测技术指引》。
一、编制原则珠海市河长制河湖水系水质监测工作按照“不重不漏、突出重点、上下衔接、便于考核”的原则,结合不同河湖水系水质管理要求,突出重点、明确目标、明确责任,加大对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严重的涌渠、河口缓冲区的水质监测力度,实行差异化的绩效评价考核,将水质达标纳入各级河长任期目标考核。
水质监测断面、监测点位经市河长办核定后纳入我市“互联网+河长制”信息管理系统。
二、适用范围本指引适用于已纳入珠海市《市级及横琴新区、各区(功能区)河流名录》、《市级及横琴新区、各区(功能区)水库山塘名录》的江河、湖泊、涌渠及水库山塘,以省河长办最终审定结果为准。
三、职责分工(一)监测工作计划编制市环境保护部门、海洋农业和水务部门、市政和林业部门根据部门职责和市级河湖水系名录,编制市级河湖水系水质监测计划,编制职责范围内全市河湖水系水质督查计划;各区根据区级河湖水系名录,编制管辖区域内(区、镇、村)河湖水系水质监测计划。
已纳入国控、省控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水源地考核的水库由市相关职能部门编制水质监测计划,其它湖泊、水库山塘由所属行政区(功能区)编制水质监测计划。
其它湖泊、水库山塘的水质督查计划由市相关职能部门编制。
水质监测计划和督查计划报市河长办审核并备案,水质监测计划是考核督查各职能部门和各区、镇、村落实推进河长制水质监测工作完成情况的依据。
(二)监测工作组织实施市政府各职能部门编制的监测计划按部门职责组织实施,并负责职责范围内水质监测及水污染应急水质监测工作;区、镇、村级河湖水系水质监测工作由各区统筹并组织实施。
市相关职能部门根据职责和制定的督查计划,负责职责范围内河湖水系水质督查,水质督查结果纳入对各级河长水质达标绩效目标考核。
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在机构职能调整后按调整后的职能履行相应的水质监管职责。
四、引用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2013《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HJ493-2009 《水质采样技术指导》HJ494-2009《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HJ495-2009《水质河流采样技术指导》HJ/T52-1999《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海洋监测规范》HY003-1991《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住建部)《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环保部)《全国重要河湖健康评估工作大纲(试行)》(水利部)《珠海市供水水库蓝藻水华管理与应急预案》(市海洋农业和水务局)引用标准、技术规范及工作指南等修编或更新后,按新的标准、技术规范及工作指南执行。
五、术语和定义流域:指江河湖库及其汇水来源各支流、干流和集水区域总称。
潮汐河流:指受潮汐影响的入海河流。
水质监测:指为了掌握水环境质量状况和水系中污染物的动态变化,对水的各种特性指标取样、测定,并进行记录或发出讯号的程序化过程。
瞬时水样:指从水中不连续地随机(就时间和断面而言)采集的单一样品,一般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随机采取。
采样断面:指在河流采样时,实施水样采集的整个剖面。
分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消减断面等。
背景断面:指为评价某一完整水系的污染程度,未受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影响,能够提供水环境背景值的断面。
对照断面:指具体判断某一区域水环境污染程度时,位于该区域所有污染源上游处,能够提供这一区域水环境本底值的断面。
控制断面:指为了解水环境受污染程度及其变化情况的断面。
消减断面:指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在水体内流经一定距离而达到最大程度混合,污染物受到稀释、降解,其主要污染物浓度有明显降低的断面。
入河排污口:指向江河、湖泊、水库和渠道排放污水的直接排污口,包括支流、污染源和市政直接排污口。
六、技术要求(一)监测断面设置在市区两级“一河一策”实施方案中已明确监测断面的河流水系,按“一河一策”实施方案设置监测断面;在市区两级“一河一策”实施方案中没有明确监测断面的河流水系,按国家标准设置不少于1个监测断面。
所设置的监测断面应在河湖水系图上明确标识(经纬度精确到秒),定位信息纳入“互联网+河长制”综合信息化管理系统管理。
市区两级监测布点信息由各级河长办自行填报在附表1、附表2中,设置的监测断面在自然地理分布上具有唯一性,能客观、真实反映河湖水系水质状况,监测断面是河湖水系水质达标考核点,应设置固定标识或固定参照物,一经确认不得随意变动,确需变动,报市河长办核准。
监测断面的设置实行差异化管理,除国控、省控要求外,水质连续3年优于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的河湖可适当减少监测断面和考核断面;水质劣于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的河湖要适当增加监测断面和督查考核断面。
1、河流河流监测断面设置应考虑上下游兼顾,避开死水区、回水区和排污口,选择河床稳定、水流平稳、水质相对稳定区域,同时还须考虑实际采样时的可行性和方便性。
管辖区域内河流设置不少于1个监测断面;只设1个监测断面的河流,设置出境断面;˃5km≦10km河道设置入境断面、出境断面,并考虑汇入河涌及入河排污口等因素,增设控制断面;˃10km河道设置入境断面、出境断面和2个及以上控制断面。
流域或水系要设立背景断面、控制断面(若干)和入海口断面。
行政区域可设背景断面(对水系源头)或入境断面(对过境河流)或对照断面、控制断面(若干)和入海河口断面或出境断面。
在各控制断面下游,如果河段有足够长度(至少10km),还应设消减断面。
入境断面是用来反映水系进入其行政区域时的水质状况,应设置在水系进入本区域且尚未受到本区域污染源影响处。
控制断面用来反映区域内污染源对水质的影响,应设置在排污区(口)的下游,污水与河水基本混匀处。
出境断面用来反映水系进入下一行政区域前的水质,应设置在本区域最后的污水排放口下游,污水与河水基本混匀并尽可能靠近水系出境处。
管辖区域内水功能区内有较大支流汇入时,在汇入点支流的河口上游1000m及充分混合后的干流下游1000m范围内分别布设监测断面。
潮汐河流监测布点与其它河流相同,设有防潮桥闸的潮汐河流,根据需要在桥闸的上、下游分别设置断面。
监测采样时记录潮位,入海河口断面的设置要在能反映入海河水水质并临近入海的位置。
设有河流水文测报点的河道,水质监测断面要与水文测报断面一致,以便利用其水文参数,实现水功能区限制纳污能力的核算。
2、涌渠涌渠水质监测断面的设置原则与河流相同,监测断面要能真实反映涌渠水质状况。
流经多个管辖区域的涌渠增设交接控制断面,污染严重和列入黑臭水体和问题河涌整治的涌渠增设对照断面。
管辖区域内的涌渠设置不少于1个监测断面;长度˃3km ≦8km或宽度˃20m的涌渠设置不少于2个监测断面;长度˃8km或宽度˃20m的涌渠设置不少于3个监测断面。
对照断面是用来判断某一区域水环境污染程度的本底值,对照断面位于该区域所有污染源的上游处。
对于顶部已经封闭或加盖的河渠,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监测断面。
3、湖泊、水库同一湖泊、水库只划分一种类型水功能区的,应按网格法均匀布设监测点位,河流型湖泊可参照河流的有关规定设置监测断面。
中型以上水库、江库连通水库至少在进水口、湖心区、出水口设置不少于2个监测点位。
湖泊、小型水库在出水口或湖心区设置不少于1个监测点位。
设有国控、省控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监测断面(点位)的湖泊、水库应保持与国控、省控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设置的监测断面一致。
(二)样品采集与样品保存河流、湖泊、涌渠、水库样品采集统一为随机优先采集中泓线附近瞬时水样,采样点统一控制在水面下0.5m处,水深不足0.5m,采样点控制在水深1/2处。
样品的采集量要考虑重复分析和质量控制的需要,并留有余地。
采样容器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根据检测项目不同、样品应现场固定并按标准贮存、运输,有特殊要求的检测项目,现场采集分样并加入保存剂,按规定采集质控样品。
样品采集后在检测要求的时间内送实验室检测。
采样时不可搅动水底的沉积物,如水样中含沉降性固体(如泥沙等)应按采样技术规范要求沉淀分离除去。
应保证采样点的位置准确,因潮汐等原因导致采样点水位浅不能采样时,可在周边20米范围内另选采样点,采样后应对采样点的偏离进行记录。
为保证检测数据真实反映监测断面的水质状况,采样过程及前一天不能有暴雨。
采样时段,涌渠监测断面没有径流产生影响水样采集时,按实际情况记录并拍照留存,该检测周期不纳入考核。
承担枯水期或咸期调水的供水水库(如竹银水库等),蓄水期按检测计划正常采样,未蓄水期或水位偏低影响水样采集时,可不采集水样,按实际情况记录并拍照留存,该检测周期不纳入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