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柏拉图与理想国

柏拉图与理想国

王太庆:“柏拉图和他的《理想国》”2006-7-24 23:09:22 阅读25次今天我讲的内容是柏拉图和他的《理想国》。

先讲点题外话,我们为什么要了解柏拉图?大约在两个星期前吧,在北大哲学系,看见一份教育部的文件,说是规定大学生要读点外国的名著,其中第一本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

我想,这也是你们请我来讲讲柏拉图《理想国》的原因吧。

一个大学生,如果连柏拉图都不知道,那就有点不够格了。

因为柏拉图这个人在历史上影响非常大,有很大的历史作用。

你如果不了解他势必要碰壁,所以我们还是要读一点他的书,使我们的脑子不是随便跟着别人走,而是能够自己下判断。

念世界名著的主要目的在这。

不光是哲学系的人要念,其他的人也应该念念。

我们中国人有一个任务,就是要处理好自己民族文化传统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我们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这当然要继承,但我们不能把过去的东西简单地照搬到今天——实际上我们也没有这样做。

应该说,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有短处的,历史上的一次次革命,就是对这些东西的否定。

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入侵面前,我们节节败退,老是打败仗。

清华就是打败仗的产物,是用庚子赔款退回的部分办起来的。

打了败仗怎么办呢?一方面认识到我们的传统要打折扣,因此要“打倒孔家店”;另一方面,就要向西方学习,拿别人的长处补自己的不足。

向西方学习,也与清华有关系。

当年清华许多人到美国去学习,这些人回来后就成为我们的老师。

如果不是向西方学习,恐怕我们还会更落后。

对于柏拉图,也要这样对待,好的东西,我们要拿过来,要学习。

我的老师,也是清华的毕业生,贺麟先生,提出了一个想法,要把外国好的东西吸收过来。

他一辈子都在干这事。

学习柏拉图,并不是要跪倒在西方人面前,而是要把他的好的东西吸收过来,为我所用。

学习柏拉图,还要经过我们自己的大脑,弄清楚他究竟是怎么回事,有什么好东西,而不是人云亦云。

我希望大家以后读书,要多想一想,多研究研究,而不是听别人怎么说。

今天,我想把柏拉图的著作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帮助大家去了解、研究。

关于念书,我还想多说两句。

念书首先一定要自己念, Republic, 打开书,老老实实地念。

如果你只是前面翻两页后面翻两页,再听听别人怎么说,编起来就可以对这本书说三道四,这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还是要像我们中国古人说的,真心诚意,一句一句地念。

至于怎么念,则可以借助别人的帮助。

今天,我可以把我的经验告诉大家,大家在念的时候就会少费点劲,或者说,费了劲,收获会更大一点。

所以,我今天就不重复书里头可以念到的东西,主要讲讲书里面没有的内容。

下面就回到正题。

柏拉图在西方是非常重要的哲学家。

一直到今天,西方哲学家,有的是直接从他出发,用我们中国话说,就是师傅带徒弟,一代一代往下传;有的与他站的角度不一样,受到他的学说的刺激产生了新的学说,甚至还有的想否定柏拉图的学说。

一正一反,都是在发展柏拉图的学说。

所以说,柏拉图在西方哲学史上,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和作用。

在我们所能看到的西方哲学家著作中,柏拉图的著作保存最多。

这与当时的社会有点关系。

没有人说要禁止柏拉图,要烧他的书。

同时,柏拉图组织了一个学术团体,叫“学园”(Ac ademy),形成了学派。

他的学生把他的著作当作传家宝,一代一代往下传,先是手工抄在羊皮纸上,后来变成了印刷品。

那么,是不是这些著作都是柏拉图写的呢?有人表示怀疑。

怀疑也是对的。

我想有些部分,可能不是柏拉图亲笔写的,而是他的学生的东西,放到里面了,后人就误以为是他的。

总之,有一个时期,专门进行了辨伪,看看那些是赝品。

19世纪,人们对柏拉图的著作一篇一篇地进行研究,并对怀疑的理由一条一条地考察。

怀疑的理由是什么呢?因为有人认定有一个柏拉图风格,柏拉图的学说是一整套的完整的封闭体系。

拿这些作为标准进行比较,觉得不一样的地方就怀疑了。

还有,念得懂的,就是真的;那些念不懂的,就怀疑是假的。

比如说,Republic,大家都念得懂,拿它作为标准来看《巴门尼斯》,念不懂,就怀疑它是假的。

20世纪,经过仔细研究,发现了新情况。

柏拉图从二十七八岁时,也就是苏格拉底死后开始哲学写作,一直写到八十多岁,前后几十年,你想,他的风格能完全一样吗?思想内容也可能有变化。

当然,一般的人会变化不大,可有的人就变化很大。

如罗素(Bernard Russell),他自己就承认,他的思想就转了几个弯,换了一套又一套。

你总不能因为有变化就认为它是假的吧?因此,经过研究,20世纪就认为,这些著作基本上都是真的,也有个别的可能是学生写的。

举例来说吧,刚才提到的《巴门尼斯》跟《理想国》中间有不同,但今天我们已看得很清楚了,两本书前后还是可以连接起来的。

《理想国》中有一个重要概念:Idea,中文一般都译作“理念”,后来他发现这个理念有些地方说不通了,于是就要修改,修改就加深了他的命题的深度。

修改以后就不是原来的那个“理念”了,就不是一个个理念,而是一个一个范畴了。

再以后,他运用这个基本理论研究别的论题时,比如说政治学,他的观点也跟着改变了。

他为什么会这样做,我们能够说得出理由来。

这样我们对柏拉图的认识就比较全面了。

我们现在再回到Republic这本书。

Republic在柏拉图的著作中篇幅是第二大的,仅次于《法律篇》,写得也比较早,但它还不是柏拉图最初的写作。

前面我们说过,柏拉图是在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死后才开始写他的哲学著作的,而在这以前他写了很多诗,也就是文学作品,所以他的文笔很漂亮,很有才气。

后来,在跟苏格拉底学哲学之后,他发现诗不是根本的东西,认识要更深一步,就要抓根源,就要研究哲学,要“爱智慧”——这就是“爱智慧” 的来源。

于是,据说,他就将他的文学作品全烧了。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在跟苏格拉底学习以后才慢慢形成的。

在最初的一些小的对话——我们称之为苏格拉底对话(Socratic dialogu es)里头(柏拉图的著作是对话体,其中苏格拉底就是对话的一方。

苏格拉底的话中当然会有苏格拉底的思想,但更主要的是柏拉图的代言人),就有了这些思想。

到了《斐多篇》时,这个理念论就基本形成了。

接着在Republic中,继续发挥他的理念论。

讲理念论,为什么就不直接讲本体的理念论呢?古人讲比较高的理论,不像现在分门别类,弄成这一门那一门、这一科那一科,他只是讲自己对它的真正认识,也就是理性认识,把许多问题都搁在一块,都讲。

所以同样一本书当中,用今天的眼光看起来,里面有许多方面,当然哲学是最根本的理论,哲学理论用来指导其他的研究。

Republic这本书包括哪些内容呢?它有政治学,因此把它翻成“共和国”也不是完全错了;有伦理学;有教育学;还有与教育学相关的心理学;最后还有美学。

你不能说它是某一方面的著作,这五方面的内容都有。

这本书分为十卷,十个Books。

这十个部分并不是十章,不像我们今天写书,一章一章地道来,分得清清楚楚。

刚才说的这五方面的内容也是串在一起的,这一卷有,其他卷也可能有。

所以,我们在念这本书的时候,就不要想我是在读政治学的、或教育学的、或其他方面的书。

当然,我也不反对政治学系把它当作政治思想史的开山之作,同样,师范大学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教育思想史的第一部专著,但有一个总的东西在里头统率一切,这就是他的哲学理论。

如果我们没有体会到这一点,那就坏了,把根子丢了。

你不能因为枝枝丫丫的东西多了,就看不到主干。

我觉得中国老子的《道德经》与它很类似。

《道德经》有人说它是讲政治学的——里面的确是讲了政治学;也有人大张旗鼓地说它是一部兵书——的确老子讲了不少军事策略的问题,但它主要的还是一部哲学书。

读《道德经》,读Republic,都要抓住它的哲学核心,然后用到其他方面——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等等,就可以顺藤摸瓜,就能理解得比较正确。

如果离开这个根本,完全顺着自己的思路去想,就可能越想离本意越远。

这方面我们是有经验教训的。

过去我们觉得这个根本的东西理解起来比较费劲,看不清,而对枝枝丫丫的东西感兴趣,也可能是这些枝丫的内容比较符合我们的需要吧,就把它拉过来为我所用,再顺着它往外推,结果是越推越远,甚至跟原来的出发点相反。

有人就据此以为哲学就是“玄想”,还有人认为哲学是“遐想”。

它跟哲学的本意完全相反。

我说这一段,主要是强调读Republic,要抓住哲学这个核心。

人说,《理想国》,书名不就表明它是讲政治学吗?这本书翻译到中国经历了几个阶段,书名也不一样。

我是在读初中的时候听说过这本书,书名是《共和国》,没见过翻译本。

心想:这“共和国”不就是与清朝专制制度相对立的吗?这书大概是讲“五族共和”吧。

因为英文Republic就是“共和国”的意思。

后来一读这本书,发现里面的确讲了不少政治学。

但柏拉图的政治理想是什么呢?他的理想是哲学家——也就是“爱智者”,成为国王。

这不是刚好给“共和国”打了一棍子吗?后来有人读法文本,发现书名是Republicque,也是“共和国”的意思。

再后来,有人读德文本,书名是Staat ,就不是这个意思啦。

Staat翻译成英文,就是State,“国家”的意思。

人家只讲“国”,没有讲“共和国”呀。

这才发现分寸不一样。

其实,英文Republic是照抄拉丁文翻译的。

在拉丁文中,它是两个字,第一个是res,是“东西”的意思;第二个是publicus,是“公共”的意思。

respublic 就是“公共的东西”。

那“公共的东西”不就是国家吗?后来再去读希腊文,读希腊哲学,就明白了。

原来希腊文是“布利斯πολισ polis”,是“国家、城邦”的意思。

“布利斯”把它再变一变,就是“布利德亚politeia”,即“国家的事情,管理国家的事情”的意思。

是不是只有柏拉图一个人采用了这个书名呢?那也不是。

在希腊时代,很多人写书都用这个名字。

如亚里斯多德也写了本“布利德亚”,中文译为《政治学》。

所以你把它翻成《理想国》,还是不行。

这本书说的也有点像是理想国,但柏拉图的着重点不在这。

他只是说,国家应该如何管理。

一个国家里,有各种人,按思想品质划分为几等,有的是金子打的,有的是银子打的,还有的是铁打的,理想的治国者应该是金子打的人。

所以它还谈了怎么治国的事。

严平先生就据此把这本书翻为《造邦论》,还是治国的意思。

虽然这本书谈了很多治国的事,有很大的篇幅是谈政治理论,但根本上它还是一本哲学书。

我们心里有了这个数,就不会把这本书念歪了。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为什么柏拉图要提出理念论这个哲学核心问题,理念论是这么回事。

世界上有各种现象,怎样才能抓住它并说明它?你一个一个地抓,肯定抓不住。

比如说,一群人毫无组织,要抓住就很困难。

如果你把它编成一个班,有个组织,就好抓了。

也就是说,对各种各样的现象要抓他的共同点,抓共性。

这个思想,在巴门尼斯就有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巴门尼斯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个始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