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歌的艺术评价
摘要:李商隐诗歌在艺术上的特别之处,那就是诗歌语言技巧的精细绵密,情感表达方式的纡徐含蓄,结构布局的敛约回环,意境的深邃朦胧。
文章对此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李商隐诗歌;艺术评价
李商隐的诗歌创作,给盛唐和中唐的唐诗以重大的推进,使其再次出现高峰:首先,对心灵世界作出了前人未曾有过的深入开拓与表现。
其次,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的领域:非逻辑的、跳跃的意象组合;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的创造;把诗境虚化。
再次,在无题诗、咏史诗、咏物诗三种类型诗歌的发展上做出重要贡献。
无题诗,在诗歌中成为一种富有特色的新体式;咏史诗,情韵深长,善于突破“史”的拘限,往更具典型性、抒情性的境界推进,真正进入“诗”的领域;咏物诗,托物寄怀,在物与我、形与神、情与理等类关系处理上做出了新贡献。
诗歌语言技巧的精细绵密,情感表达方式的纡徐含蓄,结构布局的敛约回环,诗歌意境的深邃朦胧。
一、精细绵密的语言
李商隐诗歌语言清丽,词藻华美,句式多变,对仗极为工整。
诗人谴词造句挥洒自如,诗歌中成语典故,民谚俗语,恰到好处。
李商隐的诗正是通过深婉、清丽的语言渲染气氛,表现个性鲜明、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创造出含蓄丰富的艺术意境的,《牡丹》、《春雨》等都是突出的例证。
如咏物诗《牡丹》写道:
锦帷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片片寄朝云。
诗中以卫夫人比喻牡丹初开的艳丽,以越国鄂君形容牡丹绿叶拥裹时红花的娇美;用戚夫人的折腰争舞来描绘牡丹在春风中摇曳生姿的情态,又用石崇、荀彧两个历史人物的传说来盛赞牡丹的色泽与芳香;最后又化用江淹才尽和巫山神女的典故,抒发自己的强烈感受。
通过“情、色、香、味”的描述,牡丹的情态迷
人,婀娜多姿,使人诵读之后如临其境,如见其花。
又如《春雨》:
怅卧新春白祫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同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这首诗是因春雨怀人而作的,前两句写所爱者分离的失意惆怅,“红楼”二句描写怅卧时回想寻访所爱者不遇而归的情景,颈尾两联既写出相爱之人的互相思念,也写出了相爱无累的苦闷。
全诗借助飘雨迷濛的春雨烘托别离的寥落与深挚的思念。
“红楼”一联不用典故,只用清新明丽的语言把色彩与感觉相对照(红与冷)和雨帘珠箔的自然融会,写出主人公寂寥怅惘的心理状态,极富抒情气氛。
二、纡徐含蓄的表达方式
李商隐的诗,词句婉约,表达含蓄,以情入诗,以典抒怀,假物喻情。
运用丰富多彩的想象,于诗歌意象的构思推陈出新,常在该接处不接,反而去描述与此情此境看似无关的景物,随后再回到整首诗歌此欲表达的情感,使之深化,进而使整首诗回肠九曲,增加了诗歌的跌宕摇曳之态。
如《无题》、《万里风波》等。
无题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辈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这首诗首句明白如话地点出“来是空言”,指明他想等的人一去不回,说要来也不过是一句空话、谎言。
按常理,诗人于第二句便应描述他如何哀伤难过、痛不欲生。
但是,李商隐却没有如此接住上一句的向脉走向去写,而写出与相思之情看似无关的“月斜楼上五更钟”,用已西斜欲坠的月牙、黎明前的钟声点明虽然约会之期还在,但你没有来,“我”却在此冷冷清清地等待了一个晚上。
诗人用这
样平常的、看似无关痛痒的语言,使得诗歌抒情曲折往复,接着又在第三句追忆昨夜相思成疾,梦中与情人分别而伤心泪落,渲染相思之苦;而五、六句更上一层,拟想思念之人些时正在闪烁朦胧的暴光下,于香雾迷漫的锦被中托腮独处,也在思恋“我”,用她的相思反衬我的思恋,把思恋的景致描述得淋漓尽致,七八句亦然。
纵观整首诗,不难发现,诗人对相思的描述是一层层加深,从未中断的,然而如上所述,诗人在第二句中写“月斜”、“五更钟”暂停了对相思的描写。
在后几句中却大力渲染相思,使些种感情的表述变得更为深沉,使全诗流动出一种曲折萦回的味道,形成一种曲环幽深的意境。
让读者体悟“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敛约回环的结构布局
在形式上,李商隐诗歌有一个很典型的特点,即喜欢在一句中重复一字以造成意义对照演进,音调回循的艺术效果。
如《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以难以承受的孤独愁苦开始,以对苦难的超越和对人生充满留恋的回首结束。
全诗构思巧妙,时空回环往复。
身在巴山,魂却飞回家园,最后还是回归于羁旅之地。
由今日分离遥想他日欢愉,由巴山凄苦想象西窗温暖,又在西窗重逢的欢愉间回首巴山凄凉的往事,这不仅使得重逢更珍贵,更富有诗意,而且衬托出此时此刻的凄凉,同时又在凄凉之夜为自己孤苦的心灵带来几许慰藉。
“期”字两见,一为人问,一为己答。
“巴山夜雨”重出,一为窗外实景,一为归后谈资。
而以“何当”承前启后,化实为虚,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
这首诗却打破字句重复出现的常规,构成音调与章法上的回环往复,与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往复相互照应,朗朗上口,意味深长。
四、深邃朦胧的意境
李商隐善用典故,常常把细微繁复的意象通过巧妙地剪裁典故而重现出来,构成意境迷离、寄意深微的朦胧之美形成独特的意境,提高诗歌的艺术韵味。
如
《嫦娥》写道:
云海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毁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在这首诗里,诗人借用嫦娥对面的景物落笔,通过景物的变换,借嫦娥的心情来推测,表现、咏叹嫦娥的孤独落寞。
在诗中,作者没有直接言明嫦娥的孤独,只是借助“碧海青天夜夜心”来暗示,这就显得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李商隐的“无题诗”和咏怀诗,构思严密,意境深邃朦胧的风格特点表现得就更为明显了。
这些诗歌主题丰富复杂,含意深邃,悲剧气氛尤为浓厚,读起来让人回味无穷。
如《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人因聆听弹奏锦瑟产生的怅惘、感伤、寂寞、向往、失望等情思,是用锦瑟、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这五个意象传达的。
这些意象是迷离的,又分明有某种象征意义,而究竟象征什么又难以确切地解读。
在中国诗歌的历史长河中,李商隐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形象地表达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感受,蕴含了无穷的生命力,是继李白、杜甫、韩愈之后,再次为诗国开疆辟土的大家。
参考文献
[1]黄世中.李商隐诗选[M].中华书局,2005.
[2]杨柳.李商隐评传[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3]吴调公.李商隐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