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题
1、电影《通天帝国》讲述了武则天时期修建通天浮屠塔背后的故事。

在当时,唐朝中央机构中关于修建浮屠塔的运作程序应该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解析】选C。

唐朝中央的三省具体的运作顺序是: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和尚书执行,再由题干得知是修建通天浮屠塔,尚书省下面的工部是具体负责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部门,故本题选C
2、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体现在()
A.使中央与地方官员相互制约
B地方权力逐渐被削弱
C.利于皇帝集权和政令的贯彻执行
D.中央各部门职责分明,效率提高
【解析】选C。

三省六部制下中央各部门职责分明效率提高,但三省官员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3.“宋承唐制”是宋代制度的主要特点。

唐宋时期加强皇权的共同点是()
A.设立军镇
C.置转运使
B分化事权
D.设通判监督地方
【解析】选B.唐朝设立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各机构之间相互牵制;宋朝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由此,唐宋时期重大措施的共同点应为B。

4.“汉承秦制”,却不断创新。

属于汉朝创新的监察制度是()
A.丞相制度
B.察举制度
C刺史制度
D.三省六部制度
【解析】选C。

题干的限定条件是汉朝监察制度,应为刺史制度。

5.西汉中期,一批深知百姓疾苦,能直言极谏的有识之士进入统治阶层。

他们人仕的主要路径是()
A.军功授爵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选B。

6.元朝时,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新是设立了的形成()
A中书省
B.节度使
C.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
【解析】选C。

注意题干的限定条件是“元朝”“地方行政制度”。

元朝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才化的制度。

7.(2017·厦门高一检测)元代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
也不能调动军队。

这说明()
A.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C.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解析】选A。

8.“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

”这是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实行的一项措施。

对这一措施的正确叙述应是()
A.由近臣组成决策机构
B.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台权力
C.虽置三公,事归内阁
D.实行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
【解析】选A。

由题干关键信息“近臣”可推知考查汉武帝设立“中朝”以削弱相权的史实。

9、《宋史》记载的“掌像国机务,防、边备丹之政令,出纳密令,以佐邦治”的机构是()
A.三司
B.政事堂
C.门下省
D枢密
【解析】选D。

注意题干史料的出处《宋史》,可排除B、C,根据“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可推知是枢密院,正确答案选D
10、东时期某人,白日耕作,夜晚苦读诗书,几次投给当地官员与朝廷自都没有下文,他打算
辈子耕田终老。

此人的仕宦之路主要受到当时哪一体制的掣肘()
A世官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
【解析】选B。

科举制始于隋唐,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从题干中“东汉”可知C、D错误;世官制不符合材料中“授书”“自荐”等信息,故B正确
11、18世纪,不少启蒙思想家专用都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本质是()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重视教育
【解析】选A。

依据材料“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可知启蒙思想家追求的是平等、理性,而科举制体现了平等的原则,故A正确。

12.(2017·泉州高一检测)《元史·地理志一》中称:“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在边疆设立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这从实质上说明元朝时()
A.政府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C.边疆地区人民负担沉重
D.边疆与内地的差别消失
【解答】选B。

13、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专用职名号各有渊源。

根据学者钱穆的说法,元朝政府所设的“行中书省”意为“行动的中书省”,从名称解释看,“行省”是()
A.皇帝的秘书机构
B.中央的派出机构
C.地方的自治机构
D.朝廷的朝贡藩属
【解析】选B。

“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故A错误;中书省是中央机构,所以“行动的中书省”指的是派到地方上的中央机构,故B正确;行省的设立是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不是给地方自治的权力,故C错误;“行省”是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地方机构,不是藩属国,故D错误。

非选择题(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
材料二秦始皇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就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

他废除了所有的分封国家和国王,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
便直接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叙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材料一中的诸侯对天子应承担哪些义务?(不得照抄原文,6分)
(2)材料二中秦始皇推行的地方政治制度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这种制度在管理形式和官员
任命上有什么突出特点?(3分)
(3)根据材料三,填写元朝地方机构和主要职能及其影响
【解析】第(1)题第一问,材料一主要阐述的是诸侯对天子要尽的义务,故材料一叙述的是分封制;第二问,根据材料一信息“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可以得出诸侯所尽义务主要是朝觐述职、保卫封地、保护周王室。

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二信息可知材料二叙述的是郡县制;第二问,该制度在管理形式上实行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


(3)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三信息“行中书省,以便直接处理政务”,可以得知①是行中书省;根据材料三信息“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可以得知②是主管军事;第二问,从行省制对当时的影响和对后世的影响两方面分析。

答案:(1)制度:分封制。

义务: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朝
见天子,向天子述职;诸侯服从天子。

(回答其中两点即可)
(2)制度:郡县制。

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裳。

(3):①行中书省②主管军事
影响: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省的建制沿用至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