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献学1 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其云:“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朱熹《论语正义》中认为“文”即“典策”,也就是书籍;“献”指秉礼贤者的学识。
所以,古代多数学者在解释文献时,均认为“文”即典籍;“献”即贤士大夫的言论。
元代马端临则对“文献”的概念进行了更为明晰的解释,认为“文”泛指一切书本上的记载,“献”则泛指诸贤士名流的议论,以及稗官之记录。
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一词的概念有了变化,除泛指书籍外,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碑石、绘画等,统称为历史文献。
而在图书情报中,文献一词的含义更广,泛指一切记录知识的印刷型和非印刷型的出版物。
现代广义文献范围更广,凡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下来的一切知识载体,均属文献范围。
国家标准局于1985年1月31日公布的国家标准规定,文献是指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文献又可分为古典文献和现代文献。
是指五四运动以前,雕版、活字版印刷和手抄等古籍,以及碑铭拓本等。
总之,凡是有文字记载,有某种载体的,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图书文件资料,均可称为古典文献,但不包括没有文字记载的文物。
是指五四运动以后的一切文献资料。
1文献学、中医文献学是指对历史文献进行编纂、校勘、注释等研究整理工作的一门学科。
总体而言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基本任务是继承过去校雠学家的方法、经验和成就,把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图书资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法,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考镜源流,使杂乱无章或古奥难懂的资料条理化、通俗化,为学习研究古籍者提供方便。
是指对中医、中药历史文献进行编篡、校勘、注释等整理工作的一门学科。
1 六书“六书”始自东汉许慎之《说文解字》,其在自序中指出汉字发展的六条规律,称为“六书”,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是字象实物,以描摹实物形状来造字,象形字是汉字的基础。
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
传单是集合两个以上的字以表示一个新的事物或意义。
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指事是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方法,就是或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一个简单的符号,或单纯用符号来指明事物。
象形、指事、会意均是以字形来代表概念。
形声“形声者,以事成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声是将意符与声符并用的造字方法,用意符来表意,用声符来表音,但仍未跳出表意文字的范围。
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
转注是使一个单义字变成多义字,使原来不同意义的字变成能互相注释的同义字,扩大了字的用法。
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假借是用同音字来互相代替,但两者之间毫无意义上的联系。
转注、假借扩大了文字的使用范围,使一个字具有了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同时,形声、转注、假借逐渐以字音为主,以音来表意,但汉字的基本规律,仍是以形为主。
1 汉语文字发展过程○文(最早发现于山东莒县,约三四千年以前,可能是汉字的祖型)甲骨文(约二三千年前)○文(周朝,出现于约公元前9世纪)小篆(秦朝,约公元前3世纪)隶书(汉)楷书(三国时期钟繇创)1从文献与文字学角度谈谈文献发展的经历我国古典文献的产生和发展,大体经历了由刀刻在甲骨、金石上,用笔写在简牍、缣帛和纸上,及雕版印刷这样一个过程。
1甲骨文从近代出土文物中发现,我国最早的文字是记得在陶尊上的图像文字。
现存时间较古的为甲骨文字。
甲骨文字属殷商的中晚期文字,是当时史官保藏的重要文献,故为古典文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金石文金石文包括金文与石文两类。
金文是刻或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称铭文或钟鼎文,自殷商开始,秦以前最多,一直延序到汉代,金文中记录了不少历史资料,是研究历史文献的重要依据。
石文是刻在石上的文字,秦以后较普遍用石刻代替金刻,最早的如“石鼓文”。
3简牍我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写在竹木上的简牍。
简策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形式,它最早可能出现在殷商时期,东汉以后,逐渐被纸代替。
4缣帛就是写在丝织品上的书,又称帛书、卷子。
帛书虽有书写方便等优点,但价格昂贵,非一般人所能用,故一方面简策与帛书同时流行,另一方面,三国魏晋以后,渐渐减少而最终被纸所代替。
5纸魏晋三国以后,纸日渐通行。
纸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对传播知识,保存文献提供了方便。
6印本隋唐时期是写本书的极盛时期,学术的传播,主要领先辗转传抄。
印刷术发明以后,书籍的流传即以雕版印刷为主了。
雕版印刷的书籍称“印本”,宋代是其黄金时期。
明清时期,印书事业也十分兴盛,印本书籍已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自19世纪中叶,石印、铜版印刷及铅字排印等新技术兴起后,逐渐取代了古老的雕版印刷术,从而结束了我国古代雕印古籍的历史。
1简述我国医药文献的兴起与发展过程我国医药文献起源十分入远,早在远古时期,为了生存和解除疾苦,经过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人们逐渐总结出一系列的如砭古、药物、外治、按摩等治疗方法,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用砭古和火治病以及所谓“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所有这些,均可从现存的早期文献中看到。
殷商时期由于生产工具的重大更新,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为适应人们生产与生活的需要,天文、历法、医药等学术应运而生,并且渐渐出现了从事这些事业的专业人员,从而促使医、巫分离而互相独立。
殷商时期,不仅有药物,而且有汤液。
近代出土的殷商甲骨文中,据不完全统计,载有疾病的有三百二十三片,四百一十五辞,包括疾首、疾目、疾耳、疾齿及疾子等二十余种疾病,如上这些文字记录,虽比较简略,但却表明当时人们对疾病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甲骨文的出现,可算是我国较早的医药文献。
西周时期人们通过不断的观察与实践,对疾病与药物的认识日益提高,而且在许多方面上升为理论,还初步认识到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这些内容,虽无医药专著,但却散见于《诗经》、《尚书》、《周易》、《山海经》等许多古典著作中。
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学术空气非常活跃,基中许多哲学思想,对医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专尤以儒家、道家、阴阳家等对医学发展的影响最为突出,他们的某些学说渗透到医学中,形成了医药学的基础理论。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其成书年代,下限虽可延续到两汉,但其基本内容还应属于先秦,故应视为对先秦医学的总结。
本书内容广泛,包括阴阳、养生、藏象、经络、辨证、治疗等多方面,既有基础理论,又有辨证论治,对我国医药学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两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及科学文化的发展,医药学也相应地飞速发展,涌现出了诸如仓公、华佗、张仲景等一批有成就的的医学家,同时,还出现了《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等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学术著作。
其中《伤寒杂病论》一书是以辨证论治外感疾病与杂病的第一部医学专著,标志着我国医药学发展史上由理论到实践,由药物到方剂,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创立了辨证论治与组方用药的原则。
六朝至随唐此期内医药文献逐渐发展为专科专题,分宗前进。
如以诊断为主的晋王叔和的《脉经》,以针灸学为主的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以本草为主的晋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唐《新修本草》与《本草拾遗》,以病因证候学为谰的随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以方书为主的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
这些文献中,既保存了大量随唐以前已佚的医药文献资料,又反映了随唐暑期的医药学成就。
两宋时期由于官方重视及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医药文献的问世,远胜于前代。
本时期内,既集专家校定了众多医药学文献,刻印颁布;又编撰了一批实用价值较高的医药学书籍,同时,还出现了许多专科研究的名著。
金元时期展开了医学领域内的百家争鸣,学术空气活跃,含有新学术论点的医药学著作大量涌现,极大地推动了医药学的发展。
本时期的著作,大都有个自的独特的学术观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历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期内成无已的《注解伤寒论》一书系全文注释《伤寒论》的第一家,对后世《伤寒论》的研究影响极大。
总之,两宋至金元时期,是我国医药学发展史上的繁荣昌盛时期,不仅名家辈出,而且推陈出新,医药学著作的数量远超前代,对医学药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明清时期此期内温热学派兴起,整理撰次《伤寒论》之风亦盛,临床各科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雕版印刷业繁盛,医药著作刊行的数量较宋元更多,但由于当时坊刻之书众多,商贾为了牟利,不免粗制滥造,故在刊刻质量上,多远逊于宋元。
本时期的医药文献,有如下几种类型。
1是对古医籍的注释与整理的医药文献,如张介宾的《类经》等。
2是出现了众多的医学全书、类书、丛书、方书,如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大全》等。
3是出现了一批具有相当水平的专科论著,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
4是临证各科经地许多医家的长期医疗实践,取得了许多新经验与新知识,出现了众多的有各自发展特点与突出成就的医学著作,如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傅山的《傅青主女科》等。
5是本时期还出现了许多医案专集,是前代所末有的,如《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等。
明清时期的医药学文献,较之前代种类繁多,涌现出了不少有新成就的著作,且分宗前进,有各自的发展特点。
在文献学方面,出现了第一部医学专科目录书《医藏目录》,整理翻刻的前代医籍也很多,还有的从事已佚古医籍的辑佚,使大量的医药学文献得以流传下来,贡献是巨大的。
7 我国医药文献的历代整理情况如何?如何整理研究古代医药文献?西周至秦约800年间医药学文献虽已大量涌现,但由于处于封建割据的政治局面,书籍的流传受到一定的限制,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整理研究。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特别是秦始皇焚书时,明令保留医药书籍,这对医药文献的传世,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两汉时期至西汉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西汉政府命刘向组织各方面专家将各处国家藏书及所征集的散存于民间的书籍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整理,其中属医药类书由侍医柱李国校定,并列在《七略》的方技类,分为医经、医方、房中、神仙四种三十六部,这可以说是对医药文献的第一次大规模整理。
南北朝时期梁人阮孝绪花多年时间,整理了官、私藏书,撰成《七录》一部目录书,医药书目被著录在“术伎录”,计医经部50卷,经方部1259卷。
隋唐时期隋代,曾将官方收藏的医药书进行了筛选归纳,编成《四海类聚方》2600卷、《四海类聚单要方》300卷。
均亡佚。
唐代在医药文献整理中,最突出的贡献是对本草书的整理。
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唐政府令长孙无忌、李○等人主持,由苏敬等人负责编写,在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的基础上,撰成《新修本草》,由政府颁布行于天下。
本书既是由国家颁布的第一部药典,也是对本草文献的一次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