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学考复习指导

历史学考复习指导

人教版历史必修①学考指导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考点1、(理解)分封制⑴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⑵内容:①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②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

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就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⑶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使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不过,诸侯在自己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考点2、(理解)宗法制⑴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⑵内容: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

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⑷影响: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考点1、(运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⑴主要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

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国家的法律、政策都由皇帝一人的意志决定。

其基本特征是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②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

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③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地方官僚机构: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郡守和县长、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而非世袭。

⑵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点1、(理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⑴内容: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⑵作用: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考点2、(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⑴措施:①军事:宋太祖把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⑵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考点3、(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⑴行省制度设立: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利受到中央的节制。

⑵意义: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考点4(理解)三省六部制⑴形成:魏晋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唐朝中央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⑵作用: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考点5、(运用)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⑴汉朝的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人才选拔制度。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⑵魏晋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不注重提高才能。

而真正有才学、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①形成发展: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官;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②影响: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考点1、(理解)宰相制度的废除⑴过程: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他还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⑵影响: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考点2、(理解)内阁的出现⑴出现: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

⑵特点: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考点3、(理解)军机处的设置⑴设置:雍正帝时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其特点是简、速、密。

⑵影响:军机处的设置,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它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第二单元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考点1、(理解)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的影响⑴梭伦改革的影响:梭伦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

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⑵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影响: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特权,公民参政空前扩大,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⑶伯利克里改革的影响: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考点1、(理解)《十二铜表法》《民法大全》的地位⑴《十二铜表法》:它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该法律内容广泛,条文比较清晰。

从此,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任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了保护,但是,它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⑵《民法大全》: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时期汇编,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考点2、(理解)罗马法的影响⑴对罗马:①罗马法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

它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的统治,为统治者权力提供法律依据。

它稳定了社会秩序,维护了奴隶制度,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②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和平等权利,具有一定民主性。

⑵对后世:①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影响广泛而深远。

②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

③近代时期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考点1、(运用)《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和影响⑴主要内容:①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②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如《权利法案》规定: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等等)⑵影响:否定了君权神授,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冶”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考点2、(理解)责任制内阁制⑴特点:责任制内阁简称内阁,内阁的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

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

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

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是对议会负责。

首相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即各部大臣,决定国家的重要政策,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

他又能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

这样,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

⑵影响:①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发展进一步削弱了国王的权力,真正使其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②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考点1、(运用)美国1787年宪法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即美国1787年宪法。

⑴内容:①国家机构: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

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②政府权利机构: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

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

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总统对宪法负责,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

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总统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须得到国会的批准方可生效。

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⑵特点: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它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防止专制出现,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但它仍存在一些不足,后来,陆续以修正案的形式加以弥补。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考点1、(识记)法国共和国政体在法律上正式确立的标志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考点2、(识记)德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的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确立了德国的君主立宪政体。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0课鸦片战争考点1、(识记)《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⑴《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要与英方商定。

⑵《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②增开沿海沿江十处为通商口岸。

③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④外国军舰及商船可在长江口岸航行。

⑤外国人可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等。

⑶《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①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

②增开天津为商埠。

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④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考点2、(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⑴鸦片战争:①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

②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