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神话不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而是一种依附于历史文化思潮而存在的叙事形态和思维形态,是以神秘性思维方式为内核、叙事性表述为手段的表现艺术。
就中国神话史而言,它曾有过三次创作高潮,而三次高潮又分别体现着神话内涵的三次变迁。
首先是五帝三王时代历史的神话化。
中国神话的第一个高潮,是出现在历史上神秘性思维最为高扬、神权思想最为膨胀的‚五帝‛、‚三王‛时代。
上古史非但不是神话的历史化,恰恰相反,上古神话更多却是历史的神话化,在历史记叙不发达的时代,它承载着传承历史的功能。
例如夸父神话。
无论是夸父追赶太阳的伟大举措,还是饮干河渭的巨大威力,都是在现实中不可能见到的。
但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这个神话最少披露了三个方面的信息。
第一是夸父的身份。
夸父当是炎帝一族的人。
第二是黄帝、蚩尤之战的反映。
第三是关于当时气候恶化的反映。
尽管神话中也有先民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哲学认识,但其主体则是历史的。
其次是秦汉魏晋时代哲学的神话化。
战国时代人们对人类生存所遇到的或涉及的种种问题,都作了理性的思考,阴阳五行学说成了解释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础理论。
秦汉人则把这种理论广泛地用于实践,并用神话对这种理论最大限度地进行图解,使神话具有了哲学的内涵。
一个显著的例子,在先秦,诸神多为独立存在的个体,而秦汉人则根据‚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理论,将许多神话人物配成了夫妻。
如以伏羲配女娲,以嫦娥配后羿,以东王公配西王母。
这反映了汉魏神话与上古神话迥然不同的意义内涵,标志着神话性质的一次重大变迁。
再次是元明时代宗教的神话化。
元明时代,神秘性思维再次高扬,其标志便是新的造神运动的兴起。
元明人则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大量的神祗偶像。
正是在这样的神秘性思维的驱动下,神话创作掀起了第三次高潮,出现了《西游记》、《西游补》、《封神演义》、《三宝太监西洋记》等大批神话小说(鲁迅称之为‚神魔小说‛),还有《吕洞宾桃柳升仙梦》等以神仙为内容的戏剧。
或宣扬佛法无边,或宣扬神仙不老思想,或宣扬修道成仙,或仙贺圣寿,无不带有十分浓厚的宗教气息与功利色彩,这是在上古及秦汉神话中绝对见不到的,反映了人们意识的变化。
总之,我们从中国神话这三次高潮的变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神话并没有消失,只是其功能、性质在历史中随着时代思潮的变迁而发生着变化。
它作为一种思维形态,永远保持着其神秘性的内核;而作为叙事形态,则在不断变化着其叙述的主题。
在‚科技创新‛作为时代关键词之一的今天,神话的叙述主题已由宗教变为‚科幻‛,通过对幻想的描述,表达着人类对未来新技术、新生活的期待与恐惧。
然而神话的那种神秘性内核,并没有因科学的发展而消亡,相反却酝酿出了新的神秘性内容。
由此说明,把神话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与人类原始时代相捆绑的思路,是有问题的,需要作出调整。
神话研究要想向前推进,必须对百年来的神话理论作出反思。
(摘编自刘毓庆《中国神话的三次大变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神话是一种以神秘性思维方式为内核、叙事性表述为手段的表现艺术。
它曾经历过三次创作高潮,体现了神话内涵的三次变迁。
B.上古久远,缺乏记载,因此有学者将神话历史化,即据神话而推测出上古历史;作者提出“上古神话更多却是历史的神话化”。
C.神话并不是完全向壁虚构,而是反映了当时历史事件、历史情况,因此在历史记载不发达的时代,它承载着传承历史的功能。
D.上古神话的主体是历史的,但其中也有先民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哲学认识。
文中举夸父神话,意在说明它反映先民的这些认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秦汉人使神话具有了哲学的内涵,例如他们将许多神话人物配成了夫妻,说明他们把阴阳理论用于实践,并用神话对这种理论最大限度地进行图解。
B.汉魏神话与上古神话的性质有了一次重大变迁,它们的意义内涵迥然不同,即上古神话多是历史的神话化,而汉魏神话则是哲学的神话化。
C.因为《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大批神话小说,还有《吕洞宾桃柳升仙梦》等以神仙为内容的戏剧的出现,所以神话创作掀起了第三次高潮。
D.提倡科技创新的今天,神话通过对幻想的描述,表达着人类对未来新技术、新生活的期待与恐惧,说明其叙述主题已由宗教变为“科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上古至元明时代,中国神话经历过三次重大变迁,神话内涵发生了改变,但是其神秘性思维方式的内核、其叙事性表述手段都没有改变。
B.因为上古历史记叙不发达,而上古神话更多是历史的神话化,所以研究这一阶段的神话中史实因素,可以为上古历史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
C.神话意识在元明时期发生变化,此时神话或宣扬佛法无边,或宣扬神仙不老思想,或宣扬修道成仙,这些是在上古及秦汉神话中绝对见不到的。
D.百年来的神话理论将神话看作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并且将它与人类原始时代相捆绑。
这应该被反思,唯有如此才能推进神话研究向前发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爱书之人范用2010年9月14日,范用去世,北京美术馆东街的三联书店放上了范用的照片,旁边有一句巴金当年题赠给他的话:愿化作泥土,留在先行者的温暖的脚印里。
从打包、收发开始做起,范用由出版社的一名小员工,最后做到了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兼三联书店总经理。
他在三联70年,有人说,三联的风格很大程度上就是范用的风格。
1969年,范用和原文化部出版局局长陈翰伯被下放到湖北咸宁干校劳动时,仍不忘交谈读书感受,他们的美丽构想是,将来条件成熟的话,办一本读书杂志。
1979年,范用和朋友们办起了《读书》杂志。
杂志一创办,就显示与众不同的风格。
创刊号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时任中宣部干部李洪林的《读书无禁区》。
此文激起巨大波澜,有的人很会联想,说《读书》刊登此文是为提倡大家读《金瓶梅》这样的书,主张给‚坏书‛开绿灯。
人民出版社党组在讨论《读书》杂志后决定,这本杂志如果出问题,由范用负责。
随后多年,《读书》杂志的每期清样,范用都亲自过目,然后签字付印,直到退休。
……范用得知后,气愤之极。
他打电话给巴金,请求将《随想录》交由三联书店出版,他保证一字不改。
巴金同意了。
全本《随想录》在三联的出版是轰动性的,直指对‚文革‛的反思。
巴金也由此在时隔几十年后,重新被人关注和打量。
这其实并非易事。
要知道,直到1990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巴金的《讲真话的书》时收有《随想录》,但其中《‚文革‛博物馆》只有存目,而没有正文。
谈到《随想录》的完整出版,范用曾经说过:‚自己认为是对的,就应该去做。
到现在我也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只是好像听一个很有权威的人说过,巴金是个搞自由化的人。
无稽之谈。
什么叫‘自由化’?谁也说不清楚。
我只知道小时候听说过:不自由毋宁死。
‛除了《随想录》,范用经手出版的经典还有《傅雷家书》《牛棚日记》等书。
除了创办《读书》杂志,他还创办了《新华文摘》。
此外,范用还热衷于书籍的装帧艺术。
他出过一本《叶雨书衣》,将书籍装帧娓娓道来。
‚叶雨‛是他的笔名,谐音‚业余‛,自谦之说。
对于书籍之装帧水准,张中行曾言:‚南有钟叔河,北有范用。
‛多年来,范用挨过不少批评,他常被批评的一点是做出版不是‚政治挂帅‛,而是凭其个人兴趣和爱好。
范用的回应是:要做好工作,没有一点兴趣,行吗?恐怕做人也不行。
范用退休后,曾在《一封感人的来信》中写道:每一位读者都可以有他个人的爱好和志趣。
但是出版社出什么书,应当有所选择,而且是慎重的选择,这就有高低优劣之分。
正直的出版工作者应当自信走一条正当的路,对得起读者、作者的路。
面对市场化的浪潮,这是范先生对出版同行的殷切期望,更是一个出版家内心的坚守。
戈宝权描述范用:个子不高,精明能干,爱书如命。
他的藏书不亚于一个小型图书馆,而且颇多善本。
每次去看望他,只听到他的声音,而不见其人。
范用的读书法曾让王蒙感叹:今日书今日毕,好书读完不过夜,不好的书的确认与搁置也不必过夜。
千万不要把书放在一边待读,待下去就会愈来愈多,永无读日。
……(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至今,三联书店已成为众多读者和文化人眼里的一块‚绿地‛,范用领衔时形成的独立、自由、平实,典雅的‚三联风格‛并未因他的退休而中断,而是成为一种传统。
(《‚书痴‛范用:书多酒多朋友多》)②范用1985年被‚一刀切‛退休,不过风采依然,见过范先生的人都知道,范用很有范儿,喜欢戴顶深色贝雷帽,穿红毛衣,戴红围巾,鼻梁上架一副黑框眼镜,风度翩翩,书卷气十足,甚至被朋友们戏称为‚最爱美的出版家‛。
(黄离《我和范用的‚缘‛》)③范用对‚文革‛极为反感,‚造反派‛揪斗他时,他正气凛然,倔强到底,自始至终既不认错,也不揭发别人。
‚造反派‛把他看作眼中钉,在社领导中,他挨打最多,受害最烈,但他毫不畏惧,从不屈服,被说成死硬顽固,十足是刘少奇的孝子贤孙。
有个美编还在大字报上画了一幅漫画:四个人抬着一顶轿子,里面坐着长了个大鼻子的刘少奇,轿子上一个很大的‚资‛字,范用扛着一根哭丧棒,用毛巾擦着满脸汗水,气喘吁吁地在轿子后面紧紧跟着,形象生动,活灵活现。
范用对这张漫画非但没有反感,反而十分欣赏,后来还特地要这位美编照样画了一张,收在自己的一本书里,让大家观赏。
(张惠卿《〈叶雨书衣〉和范用其人》)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巴金以“愿化作泥土,留在先行者的温暖的脚印里”赞美范用甘做泥土为他人铺路的精神,不仅因为范用完整出版了《随想录》,更因为范用把一生献给了出版事业。
B.范用创办杂志、出版书籍只凭个人兴趣爱好而不愿意“政治挂帅”,这使他一生饱受批评,在“文革”期间还被下放,被批斗,受尽了折磨。
C.面对市场化浪潮,范用认为,出版社不应顾虑读者的好恶,而应慎重选择高质量的图书出版,出版工作者也应坚守正当的道路,这跟他的人格和一贯的出版思想是一致的。
D.材料直接或间接引述了多个人对范用的评价或描述来突出他爱书如命的特点与鲜明的个性,丰富了材料的写作角度和内容,表现了范用的名气之大与社会影响之广。
5.范用在生活中表现出了怎样的个人魅力?请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
(4分)6.文章标题为“爱书之人范用”,范用“爱书”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5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西西里柠檬皮兰德娄①坐了整整一天一夜的火车,米古乔〃博纳维诺到了那波里。
苔莱西娜和她的母亲马尔塔大婶都还在剧院里没有回家。
穿过昏暗的房间,可以看见深处的灯火明亮的餐厅,那里摆着豪华的餐桌。
米古乔想起苔莱西娜和她母亲在遥远的墨西拿住过的那间简陋的小阁楼。
五年前,如若没有他帮忙,母女二人也许早就饿死在那远方的阁楼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