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导论论述题简答题

心理学导论论述题简答题

心理学导论论述题简答题
记忆系统:记忆是一个系统,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部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其保持时间很短,大致不超过1~2秒,因而也称为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约为20秒,一般不超过1分钟,除非积极加以复述,否则信息会很快在短时间内遗忘。

长时记忆,保持信息的时间极长,从1分钟以上直至伴随人的终生。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构成了我们关于世界的各种知识。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三种记忆不仅在信息保持时间和信息保持量上有区别,而且在记忆系统中有着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并处于记忆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

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首先必须经过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的加工;进入短时记忆的信息则来自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1指示表征的方式(会影响问题的解决)2刺激模式(个体知觉到的问题组织形式,它对问题解决或起促进作用,或起阻碍作用)3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事物通常的功能,看不到它可能存在的其他方面功能,从而干扰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

功能固着是一种将某种物体的功能固定化的心理倾向)4问题解决定势(是指问题解决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问题解决的心理准备状态。

)5原型启发(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因受到某种客观事物的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过程叫做原型启发)6动机和情绪状态(一个人的动机状态,对问题解决骑着不同的影响作用。

就动机的性质而言,如果一个人的动机越积极、越具社会价值,他对人的活动的推动力越大,就越积极)7人格特征(能否顺利解决问题与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有着密切关系)
再造想象的发展及形成条件: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形符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再造想象形成的新形象是相对的,虽然对于想象者来说是新颖的,但实际上是在社会环境中已经存在的事物,只是根据某种图形提示或语言描述再造出来而已。

再造想象对人的各种实践活动,尤其是学生在掌握和理解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

再造想象对个体的人格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形成的条件:一是正确理解言语或词语的描述和图形或符号标志的事物的意义。

二是丰富的表象储备。

记忆表象的基础,记忆表象愈丰富,再造性想象的内容就愈多样。

注意及其基本特征: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总是与心理活动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

因此,注意是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

注意具有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表明注意具有方向和强度的特征。

注意的指向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总是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事物,而离开或忽略其他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停留在被选择事物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离开无关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保证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知觉的四大基本特征: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解释,并用语词加以概括与标志以赋予其意义的组织加工过程)、知觉的选择性(指人受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等因素的影响,有意或无意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部分整合为一个整体加以识别过程。

)、知觉的恒常性(指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客观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其知觉映像的过程)。

思维的含义及基本特征:思维是人的重要的认知活动,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思维具有概括性(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或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是客观事物的一般特征以及事物的内在联系)和间接性(不是反映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而是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反映,即通过一定媒介反映客观事物。

)。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1从需要角度看,情绪通常与个体的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饮食、休息、空气、繁殖等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人和动物共有);情感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通常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荣誉感…)2从发生角度看,情绪是反应型和活动型的过程,即个体随着情境的变化以及需要满足状况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受情境影响较大。

情感是个体的内心体验和感受,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心理体验。

3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具有情境性和短暂性的特点,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持久型,一经产生就相对稳定,不为情境所左右。

4从表现方式看,情绪具有明显的冲动型和外部表现,情感则以内蕴的形式存在或以内敛的方式流露。

动机斗争形式:1双趋冲突(又称接近-接近型冲突,是个体必须对同时出现的两个具有同等吸引力的目标进行选择时产生的难以取舍的心理冲突)2双避冲突(又称为回避-回避型冲突,是指个体必须对同时出现的两个具有同样强度的负面目标进行选择时产生的心理冲突,左右为难)3、趋避冲突(又称接近-回避型冲突,个体对同一目标既想接近又想回避的两种相互矛盾的动机而引起的心理冲突,喜欢甜食又怕胖)4多重趋避冲突(又称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由于面对两个以上或多个既对个体具有吸引力又遭个体排斥的目标或情境而引起的心理冲突)
归因:指对人们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推论的过程,即个体从可能导致行为的多种因素中认定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心理过程。

因此归因理论就是关于个体如何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和推测并判断其属于何种性质的过程的阐述。

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区别与联系:能力、知识和技能属于不同的范畴;能力、知识和技能具有不同的概括水平;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水平不同步。

能力及时获得和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又是获得和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结果。

技能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间环节;知识掌握要以能力为前提,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同时,知识和能力又是掌握技能的前提,它们制约着技能形成与掌握的快慢、深浅、难易、灵活性和巩固程度。

气质、性格的区别与联系:首先,气质具有先天性特点,它更多地受到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影响,主要是在人的情绪与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动力特征。

性格主要是指个体行为的内容,是在后天形成的,更多地收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是人的态度体系和行为方式相结合而表现出来的、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其次,气质无好坏之分,而性格则有优劣之别。

气质表现的范围狭窄,局限于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指向性等方面,可塑性极小,变化很慢;而性格表现的范围广泛,几乎囊括了人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心理特点,具有社会道德含义,可塑性大。

不同气质的人可以形成某些相同性格特征。

气质可以以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速度。

性格对气质具有明显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性格可以掩盖和改造气质,由于个体社会角色的要求,其性格会对他身上某些气质特征产生持续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