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5 文化与环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内涵;知道民族文化的内涵;理解影响和制约文化形成、发展的因素;知道中国十大地域文化景观及各自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文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世界典型文化特色的案例分析,能概括出影响文化形成的因素以及进一步加深对文化内涵的认识;通过学生对各类民族歌曲和文化的介绍,进一步理解中国地域文化景观;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民居的分析,理解影响中国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文化的介绍,唤起学生尊重民族文化、倡导民族文化的信念,懂得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通过对地域文化的介绍,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民族只有生产力水平和文化上的差异,而没有优劣之分,从而能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实现各民族平等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二、教学重点:地域文化形成的环境因素;中国地域文化。
教学难点:影响文化形成的因素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
三、教材分析:本篇由“文化与环境”“世界地域文化”和“中国地域文化“三个专题组成。
本专题由“文化”和“环境对文化的影响”2个知识点组成。
教材一开始对文化的概念作了界定,并举实例对文化进行分类,为后面讲述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作知识准备;接着以大量实例从各方面阐述环境对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影响,最后对文化与环境这一专题进行理论上的归纳总结,又为后面2个专题的相关内容作了很好的知识铺垫。
四、学情分析:本专题内容颇具趣味性,可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图片和视频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
【导入】:以陕西的虎头鞋及歌曲《唱脸谱》引发对课题的思考
提问:虎头鞋和《唱脸谱》分别反映了哪个地方的特色?
中原地区的一岁左右的儿童盛行穿虎头鞋。
此时的儿童跃跃欲试,想要走路,但又离不开大人的搀扶。
这时父母给孩子穿双虎头鞋,利于孩子脚踏实地。
更重要的原因,是人们认为虎是百兽之王,穿上虎头鞋可以辟邪恶保平安,护佑孩子健康成人。
它已经成为中原地区人民的一种物质财富。
《唱脸谱》是反映北京地区盛行的地方文艺——京剧,它不仅在北京地区广为流传,同时它也是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经过长期筛选、积淀而形成的,它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
它是一种精神财富。
总结:无论是虎头鞋这种物质财富,还是京剧这种精神财富,它们都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并不断完善和壮大,进而广为流传的财富。
像这种由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就是文化。
提问:你是否还能列举出其他的文化特色?
总结:刚才大家所列举的文化中,有的是以物质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称它为物质文化;有的是以非物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我们称之为非物质文化。
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不同的地区,他们的文化特色会有所不同。
过渡:为什么文化存在地域差异呢?这就是我们要了解的第一部分内容。
一、文化与环境(案例分析)
提问:世界各地各具特色的建筑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同学们看图片:这些建筑分别是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它们的原材料是什么?
总结:在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和菲律宾沿海的高脚木屋,具有防海潮的作用;
主要原料是木头;
极地附近的冰屋就是由冰雪建造而成;
在北极圈内,有取之不尽的冰,又有用之不竭的水。
每当冬天到来之前,爱斯基摩人都要建造冰屋。
他们就地取材,先把冰加工成一块快规则的长方体,这就是“砖”;用水作为“泥”。
材料准备好以后,他们在选择好的地方,泼上一些水,垒上一些冰快,再泼一些水,再垒一些冰快;前边不断地垒着,后边不断地冻
结着,垒完的房屋就成为一个冻结成整体的冰屋。
这种房屋很结实,被誉为爱斯基摩人的令人羡慕的艺术杰作。
爱斯基摩人的冰屋是怎样起到保暖防寒作用的呢?
首先,由于冰屋结实不透风,能够把寒风拒之屋外,所以住在冰屋里的人,可以免受寒风的袭击。
其次,冰是热的不良导体,能很好地隔热,屋里的热量几乎不能通过冰墙传导到屋外。
再次,冻结成一体的冰屋,没有窗子,门口挂着兽皮门帘,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屋内外空气的对流。
正因为如此,冰屋内的温度可以保持在零下几度到十几度,这相对于零下50多度的屋外,要暖和多了。
爱斯基摩人穿上皮衣,在这样的冰屋里完全可以安全过冬了。
当然,冰屋里的温度比起我们冬天的室内温度要低得多,而且冰屋里也不允许生火取暖,因为冰在0℃以上就会融解成水。
黄土高原的窑洞,是由黄土作为主要的原材料;
黄土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
同时,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而窑洞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
中国西南地区的竹楼是为适应潮湿的气候建造的。
过渡:不仅仅是建筑,其他物质文化也打上了深深的环境烙印。
介绍服饰、饮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结论1:
环境影响物质文化
环境影响产业分布
环境影响社会生产发展水平
过渡:既然物质文化对环境有强烈的依赖性,那么非物质文化呢?(展示图片)反映的是哪种非物质文化,它受哪个自然地理事物的影响?
图片:印度的圣河——恒河沐浴
生答:宗教……
总结:宗教这种非物质文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关。
恒河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圣河,恒河之水可以洗涤罪过,因而去恒河之中来个大洗浴是印度教徒最向往和痛快不过的事情。
最盛大的洗浴应当说是印度教的甘露庙会,每回参加洗浴的人数以千万计,遗憾的是每十二年轮流在各个圣地举行一次,所以遇到一回也是不易。
不过,整个恒河,不管在上游、中游、还是下游,也不管是在春夏秋冬,一天到晚总是有印度教徒在洗浴。
【PPT】妈祖娘娘介绍。
【PPT】照片上拍的分别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什么节日活动?它们和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在傣族人看来,水是圣洁、美好、光明的象徵。
世界上有了水,万物才能生长,水是生命之神。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
那达慕的前身是蒙古族"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和流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竞技项目和游艺、体育项目。
主要包括射箭、骑马、摔跤。
那达慕上的各项活动是力与美的显现、体能和智慧的较量、速度和耐力的比拼。
(祭敖包:用土、石堆积起来的土堆、石堆。
早先蒙古族以为天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源泉,特别加以崇拜。
由于天地神没有偶像,人们就堆敖包以象征,从而敖包就成了人们的崇拜物。
人们通过祭敖包祈求天地神保佑人间风调雨顺,牛羊兴旺,国泰民安.祭完之后通常是开展节庆活动。
)
提问:原始宗教中,还有对哪些自然地理事物的崇拜?
生答:山…水等…
总结:藏族先民的原始自然崇拜中,对山神的崇拜尤其突出,甚至可以说它是藏族原始崇拜的基础。
先民们认为藏区的任何一座山峰都有神灵。
这些神祗和精灵主宰着人们的吉凶祸福。
这是由于藏民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青藏高原这种特定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
结论2:除了宗教这种非物质文化受环境影响之外,婚姻制度、价值观、道德伦理、民族性格、科学理论、文学艺术同样也有环境的烙印。
如草原地区产生的艺术多具有豪放、粗犷的风格,而我国的江南水乡的艺
术则具有细腻、柔美的特征。
过渡:那么文化的形成是否只与自然环境有关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自然环境只是产生某种文化景观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文化景观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除自然环境外,还有经济、政治、历史等。
如上海的海派文化与上海的历史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总结一:环境对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生产关系也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如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就是由这些因素经过长时间的交流、融合,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
作业:练习册专题25
教学反思:本专题学生学习兴趣较浓厚,可在课后找一些相关视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