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国时期翻译简史

民国时期翻译简史

• 四.无论何种至善之翻译,必有一二不满之批评, 然于译者本身之价值,绝不因批评而减损。
文学研究会:朱自清的译论贡献
• 朱自清(1898-1948)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 同时又是一位学者和教育家。他有关翻译 的论述不多,但都比较精彩。
主要作品有《雪朝》、《踪迹》、 《背影》、《春》、《欧游杂记》、 《你我》、《精读指导举隅》、 《略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 《诗言志辨》、《新诗杂话》、 《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 《匆匆》。
2.茅盾的《“直译”与“死译”》是最早指出“直 译”与“死译”区别(凡令人看不懂的译文并不 是“直译”而是“死译” )的文章。
3.茅盾进一步阐明“直译”有深浅两层意义(从浅 层来说,一是“不妄改”,二是读的通;从深层 次说还得保留原作的神韵)。
茅盾在文中这样写道:“直译的意义若就浅处说, 只是‘不妄改原文的字句’,就深处说,还求能 保留原作的情调与风格。所谓不妄改原文的字句 尚含有一个积极的条件– 必须顾全原文的条理。”
坛鲁迅之外的又一名杰出的战将)。在20年代,他的主要
译论贡献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关于翻译工作目的与功能的论述
• 茅盾在《一年来的感想与明年的计划》从 文学与人生的关系上来阐述翻译的重 要性(“……我觉得翻译文学作品和创作一般的
重要,而在尚未有成熟的‘人得文学’之邦像现 在的我国翻译尤为重要;否则,将以何者疗救灵 魂的贫乏,修补人性的缺陷呢?”)。
他在1921年发表的《译文学书的第二个问题》一文,详
细阐述了文学翻译的特征方法等许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提
到“三条法则”是我国翻译理论宝库里的一笔财富。
• 第一条“法则”
• 要求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必须对于原文所 用的文字有完全的认识,其次就是他必须 对于原文所论或所描写的那种食物有所充 分的研究”
• 第二条“法则”
文学研究会:郑振铎,茅盾,
朱自清,蒋百里
创造社:郭沫若,郁达夫,成
仿吾
• 3040年代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鲁迅,瞿秋白 新月派:陈西滢 ,闻一多 论语派:林语堂 哲学家加入:艾思奇
特点 2.译学论争范围更大、更多
★20年代:
文学研究会: VS
创造社:
强调发翻译的目的,并认为翻译与创作 一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 他还从创作技术上认为“翻译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手段,
由这种手段可以达到我们的目的——自己 的新文学”。
第二:关于翻译工作者本身的条件和修养的论述
• 茅盾在《译文学书方法的讨论》中明确提出了译 者的三个条件:
• 1.翻译文学数的人一定要他就是研究文学的人。
• 2.翻译文学书的人一定要他就是了解新思想的人。
• 3.翻译文学书的人一定要他就是有些创作天才的 人
• 要求译文必须体现出原作中的“流利”
• 郑振铎指出:译者“不许去抄袭原作的感 情,但却是要用他自己的情感产生出一个 完全相似的东西…简单的说来,他必须采 取原著者的精神,由他自己的官能里说出 来。”
文学研究会:茅盾的译论贡献
• 茅盾(1896-1981)积极提倡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以文
学批评家闻名。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翼文
• 要求译者不但要忠实于原作的意义,也要 “同化”原作的风格及态度。
(郑振铎指出:“一个良好的译者一定能立 刻发现出原作的风格的真实的性质。他必 须决定原作的风格属于哪一类,他精审决 定了以后,就必须把这种特点,以自己的 能力把它明明白白的重新再现在译文里, 如同在原文里一样。)
• 第三条“法则”
文学研究会:蒋百里的译论贡献
蒋百里(1882-1938)擅长日、德两国文字,另又懂
一点英、法文。终其一生主要是一个爱国的军 事家。他的《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翻译事业之先例》 从战略的角度看待译事,文章最后得到四个重
要“结论” 。
• 一.吾侪今日之翻译,为一种有主义之宣传运动。 主义运动也,则为有目的之手段,能于干燥之事 实上,加上一种活气,枯窘之文字中与以一种精 神。
民国时期(1912-1949)的译论
总述
概况:只有短短的三十几年,但也是 我国译学理论取得较大进步的时代。 这一时期的文学大家往往也是翻译名 家。
特点:与晚清时期相比 1.人数更多, 可以从社团流派角度来区分 2.译学论 争范围更大、更多
特点:1.人数更多, 可以从社团流派角度来区分
• 20年代
文学研究会:郑振铎的译论贡献
郑振铎(1898-1958)是一位笔耕不辍的作家
(从事文学创作的主旨是“血和泪的文学”, 致力于反映人间的苦难,向反动的礼教宣战)和 翻译家(大量译介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果戈 理等优秀俄苏作家的著作以宣传民主思想),也 是一位杰出的翻译理论家。他对中国的译
论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第三:对于翻译本身的艺术要求
1.茅盾的《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是迄今所
知中国译论史上最早又最明确地提出翻译不可失 却“神气句调”,即强调“神韵”这一重要观点的。 茅盾原则上赞成“直译”同时又强调保持原作的 “神韵”
茅盾认为:“就我私见下个判断,觉得与其失‘神
韵’而留‘形貌’,还不如‘形貌’上有些差异 而保留了‘神韵’。”
• 二.吾侪今日之翻译,负有创造国语之责任。蒋百 里能以西方译史为参照,指出中国翻译事业与整 个语言文字改革运动的必然联系并指出译介对创 造的促进关系。
• 蒋百里认为:“以翻译事业而完成创造国语之责 任者,世界文学史上路德一人而已。”
• 三.翻译事业之成功者在历史上有永久至大之光荣。 其成功条件:(甲)译者、著者、读者有一种精 神上密切关系。(乙)译者视翻译为一种“生 命”“主义”之事业。
创作远比翻译更重要,特别强调翻 译应有主观感情的充分投入
★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
左翼文坛内部讨论:鲁迅 VS 瞿秋白;鲁迅VS梁实秋 等
★40年代:
战火频仍, 争论大幅度减少
文学研究会:郑振铎的译论贡献
郑振铎五四运动期间,与瞿秋 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杂志, 倡导新文化运动;与沈雁冰等 人在北京事》、《桂公塘》, 散文集《山中杂记》,还有 《猫》等 译作:《沙宁》、《血痕》、 《灰色马》、《飞鸟集》、 《新月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