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税制改革的内容及意义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工具。
税法构建了国家及纳税人依法征税、依法纳税的行为准则体系,保障了国家利益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由于税法镶嵌于社会经济运行的整体过程中,税法调整的对象涉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因此,税制改革与国家整体利益及企业、单位、个人的直接利益密切相关,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大流转税的改革及意义(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首先谈谈税制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部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进一步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以往缴纳营业税的金融保险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交通运输和邮政电信等行业,将改为缴纳增值税。
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
从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至此,货物劳务税收制度的改革拉开序幕。
自2012年8月1日起至年底,国务院将扩大营改增试点至10省市。
增值税自1954年在法国开征以来,因其有效地解决了传统销售税的重复征税问题,迅速被世界其他国家采用。
目前,已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征了增值税,征税范围大多覆盖所有货物和劳务。
我国1979年引入增值税,最初仅在襄樊、上海、柳州等城市的机器机械等5类货物试行。
1984年国务院发布增值税条例(草案),在全国范围内对机器机械、汽车、钢材等12类货物征收增值税。
1994年税制改革,将增值税征税范围扩大到所有货物和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对其他劳务、无形资产和不动产征收营业税。
2009年,为了鼓励投资,促进技术进步,在地区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将机器设备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
在我国的税制结构中,增值税和营业税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流转税税种,二者分立并行。
在目前形势下,这种划分行业分别适用不同税制的做法,日渐显现出其内在的不合理性和缺陷,对经济运行造成扭曲,不利于经济结构优化。
同时,可以进一步充分发挥增值税的重要作用。
目前的税制将大部分第三产业排除在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之外,对服务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要求,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有利于完善税制,消除重复征税;有利于社会专业化分工,促进三次产业融合;有利于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增强企业发展能力;有利于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逐步将增值税征税范围扩大至全部的商品和服务,以增值税取代营业税,既符合国际惯例也符合我国的国情,还将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说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这一改革是十分必要性的。
(二)增值税转型改革当前税制改革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增值税转型改革,要由生产型转向消费型,鼓励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
增值税转型改革是指将目前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即在征收增值税时,不允许扣除外购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金。
目前国际上普遍实行的是消费型增值税,即在征收增值税时,允许企业将外购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金一次性全部扣除。
当前,我国投资过热领域主要集中在政府政绩工程、房地产等行业,产业设备更新改造方面的投资相对薄弱。
全国全行业实施新增机器设备投资进项税额抵扣,有助于促进产业投资,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
2008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但在当前全球通胀现象严重,金融危机加剧,国际经济处于动荡、调整情况下,也面临许多困难。
原材料价格、劳动力价格上涨,资本市场低迷导致企业融资成本升高,工业品出厂价格居高不下,经济增长放缓,效益下滑;人民币升值导致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出口增速下滑,很多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制造业企业陷入困境,迫切需要政府出台政策加以扶持。
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不仅是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客观需要,而且是完善和规范增值税制度的必然要求。
(三)消费税改革消费税是以消费品(或消费行为)的流转额作为课税对象的税种,属于流转税的范围。
消费税与其他间接税相比,在组织财政收入方面具有刚性较强的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立在10多年前经济社会基础之上的消费税制,与现今的社会发展水平相脱节,在征税范围、征收形式和征收环节等方面的缺陷已越来越明显。
为了符合国家财政的需要,推动经济结构优化,促进社会公平,我国于2006年4月1日起实施新税制。
此次对消费税的调整是非常有必要的,对奢侈品不仅应当征税,而且范围还应进一步扩大。
对别墅等高档房产课以重税,不仅可以使土地这一稀缺资源得到合理有效配置,同时还能对居高不下的城市房地产价格起到平抑作用。
这次消费税的调整是顺应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战略,也是在促进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实现社会公平的一种调控努力。
二、资源税的改革及意义再来看看资源税的改革。
改革开放30 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与此同时,经济增长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
中国现行资源税制还存在诸多问题:1、现行资源税税负过低且征税范围过小2、现行资源税在总税收中所占比例过小3、税率确定机制不科学4、资源税的收入分配体制不合理。
在我国,虽然资源税是个小税种,但随着自然资源消耗日益严重,资源税日益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税种。
因此,2009年6月24日,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在有关报告中建议择机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加快理顺环境税费制度,研究开征环境税。
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发改委《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研究制订并择机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
改革内容主要包括:1、完善资源税的立法宗旨。
我国的资源税立法应当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于资源开采者所发生的任何环境保护或恢复支出在计税时给予相当有利的扣减,从而构建起“监督合理、激励有效”的资源开采和利用机制,从根本上提高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效率,更好地实现资源税协调人与资源关系。
2、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开征新的资源税。
现行资源税制度覆盖的征税范围较小,基本上只属于矿藏资源占用税的性质,征税范围远远小于世界其他国家的资源税,不能充分发挥税收杠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作用。
我国应首先考虑将水资源等生态资源逐渐纳入征税范围,取消水资源补偿费,对用水单位和个人区别对待,征收水资源税、环境保护资源税,逐步用经济手段约束环境治理行为。
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渐扩大对土地、森林、草原、山岭、滩涂等其他资源征收资源税。
3、确定合理的资源税税额,调整资源税的计税依据。
将现行的以销售数量和自用数量为依据的计税办法调整为以产品产量为依据计税,同时做好资源税税源变化情况的调研分析工作,与地质矿产部门配合,定期进行重点资源普查工作,建立资源税体系的区域性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保证及时、准确、科学地掌握应税资源的变化情况及规律,确保资源税税收负担公平合理。
4、调高现行资源税的税率。
在充分考虑市场因素的前提下,本着“不可再生资源高于可再生资源,稀有程度大的资源高于普通资源,经济效用大的资源高于经济效用小的资源,对环境危害大的资源高于危害程度轻的资源,再培育周期长的资源高于再培育周期短的资源”的宗旨,重新确定税率,适度提高资源税税率标准。
5、完善资源税税源监控机制。
一是税务登记的源头控管。
首先应该从登记这一源头切实加强纳税人的户籍管理,严格登记管理制度,建立以工商、矿产、安监、公安注册登记为源头的信息网络体系,建立健全资源税重点税源监控和税收源泉控制机制,防止漏征漏管。
二是完善属地征收管理,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资源税改革具有重要意义:1、资源税有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 我国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大量资源的消耗与浪费,高耗能行业的高速增长使我国有限的资源面临一个十分尴尬的局面, 资源税的改革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抑制高耗能行业的发展, 实现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其次, 对优质资源实行高税率, 对劣质资源实行低税率, 调节资源的级差收入,从而排除资源优劣造成单位或个人利润分配上的不合理,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
第三,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为我国实现经济的稳定和科学发展提供财力上的保障。
2、资源税可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资源税是通过重新配置来平衡与制约稀缺性资源利用和与之相关的环境问题的一种制度性安排。
矿藏、水流、森林等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政府通过对资源课税,使企业有偿开采矿产资源,以保证国有资源价值的补偿。
这些税费计入企业的成本中,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的企业, 在利用资源时就会考虑到其稀缺性和有偿性,进而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最大限度合理、有效、节约地开发利用资源,缓解当前资源日益稀缺和经济发展的矛盾,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创建。
3、资源税有利于调节单位和个人的投资行为。
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国家可以通过对不同资源征收不同税率来调节纳税人的经济行为,比如对稀缺或重要资源实行较高的税率,对较为充裕的资源实行低的税收税率,这样企业或个人就不会一哄而上对稀缺资源进行疯狂式的开采,而是权衡利益做出最优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同时,通过资源税调节产品价格,可间接影响消费者的选择,使其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会有意识地增强节约资源观念。
三、房产税的改革及意义下面我来谈一下关于房产税的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房地产市场日趋活跃,居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房地产也成为个人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要求,有必要研究推进房产税改革。
从目前上海、重庆两地试点情况来看,房产税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第一,试点城市住房市场供给增加明显,尽管需求减少并不显著。
第二,结合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来看,住房市场价格的过快上涨总体上得以控制。
第三,对优化当地的住房市场结构有一定积极意义。
但是两地试点的情况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是两地的征收范围过窄。
从两地试点看,主要针对的是二套以上新购房和高档别墅等增量房,而这些业主属于富裕人群,对税收并不十分敏感。
比如上海方案,不追溯以往,个人之前无论拥有多少房产也无需纳税,起不到调控功效。
要使房产税真正发挥出功效,从增量房向存量房过渡将是必然趋势。
二是税率偏低。
从两地方案来看,重庆较为苛刻,而上海较为缓和。
两地确定的最高税率不超过1.2%,绝大多数纳税情况适用税率在0.4%-0.6%。
而在房价依然坚挺的时期,低税率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转嫁性,使房产税的征收力度偏小。
所以房产税收入用于廉租房、保障房建设的美好预期可能无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