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1)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A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B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2.“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的观点是【】A唯物辩证法的思想B形而上学的思想C诡辩论的思想D 相对主义的思想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可知论的观点B 实践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 D 反映论的观点4.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在被使用时【】A能把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 B把全部使用价值消费掉C只能创造出自身的价值 D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5.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标准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标准6.唯物辩证法总特征是【】A质变和量变 B联系和发展C对立和统一 D肯定和否定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运动规律性 B可知性C客观实在性 D矛盾性8.在实际工作中既抓住主要矛盾又兼顾次要矛盾就是坚持【】A一点论和均衡论的统一 B 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C一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 D 重点论和均衡论的统一9.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取决于它是否【】A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B被权威所肯定C对人有用 D被多数人所肯定1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B先验论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D不可知论11.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C历史人物 D生产方式12.生产关系的基础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分配关系C产品交换关系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13.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A军队 B国家政权C法庭 D警察14.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A获取商品B获取剩余价值C获取价值 D获取使用价值1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A资本的原始积累B劳动力成为商品C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D货币为资本家所有16.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个别劳动时间决定C剩余劳动时间决定D必要劳动时间决定17.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A加剧矛盾 B形成积累C导致竞争 D产生垄断18.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现的A联合制 B参与制C股份制 D价格制19.“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属于【】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20.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A消灭资产阶级 B建立社会主义制度C取得国家政权 D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包括【】A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B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D阶级和国家消失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A工人阶级先锋队 B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C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D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党3.资本输出对于资本输出国的重要作用是【】A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并带来巨额利润和利息B控制输入国经济、政治、军事的重要手段C成为增强同各国的友谊、履行国际义务的主要方式D带动和扩大商品输出的主要手段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A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B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的企业C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D宏观调节和微观管制5.保证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是【】A产业资本必须经过三个阶段的运动B产业资本必须有三种循环形式C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D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继起6.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历史唯物主义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7.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C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于事物自身8.联系的重要形式有【】A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B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C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D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9.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A真理原则 B价值原则C效率原则D公平原则10.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三、辨析题(每题5分,共20分)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就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4.垄断可以消除竞争四、问答题 (每题7分,共28分)1.如何认识价值规律的作用?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3.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4.试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五、材料分析题(12分)材料一: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
因此,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十八世纪的法国对英国(而英国哲学是法国人引为依据的)来说是如此,后来的德国对英法两国来说也是如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页。
材料二:毛泽东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
那么,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是首先决定那一定形态的文化的;然后,那一定形态的文化又才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3-664页。
材料三:2006年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请回答:上述材料中蕴含的哲学原理是什么?该原理包括哪些内容?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D 2A 3B 4D 5A 6B 7C 8B 9A 10C 11D 12A 13B 14B 15B 16A 17D 18B 19D 20D二、多项选择题1ACD 2ABCD 3ABD 4ABCD 5CD 6BCD 7CD 8ABCD 9AB 10AB三、辨析题1错误。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因为:(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它一切矛盾的基础。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2正确。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错误。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其区别在于: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二者分歧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4、错误。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更加复杂和剧烈:(1)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2)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3)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四、问答题1、价值规律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对经济活动的自发调节,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第一,可能导致垄断的产生,阻碍技术的进步;第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第三,由于价值规律作用的滞后性,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2、列宁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揭示了物质范畴的深刻内涵,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表现在: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3、真理和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表现在: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了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的结果。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4、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的矛盾;其次,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地发展;再次,政府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进程。
五、材料分析题材料中蕴含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原理。
社会意识的相对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具体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