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主讲人李泽慧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主讲人:李泽慧融合教育的三个核心1.多样性2.对多样性的接纳和包容3.每个人的责任,不应区分是特教还是普教。
31秒短片:我们都一样,我们不一样。
你觉得一样的在哪不一样的在哪你有什么启示我国残疾儿童的教育现状:据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1.0-14岁的残疾人口为387万;2.6-14岁学龄残疾儿童为246万;3.学龄残疾儿童入学率为63.19%,即155万,还有91万残疾儿童尚未入学。
4.15岁及以上残疾人文盲人口为3591万人,文盲率为43.29%。
教育部《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853所。
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4.37万人。
讨论的问题:一、什么是融合教育?关于融合教育的重要国际文件:1.萨拉曼卡宣言(1994)2.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1994)3.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2006)名称的问题对INCLUSIVEEDUCATETION的理解陈云英博士后在1993年哈尔滨会议上翻译成“全拿教育”,与integration (融合、整合)相区别,伺候在大陆地区采用台湾翻译成“融合教育”萨拉曼卡宣言: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政策与实践出发点:“认识到在普通教育体系里为残疾儿童、青少年与成人提供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重申对全民教育的支持。
”因为:“许多儿童都会在他们求学生涯的某个时期经历到学习困难并由此产生特殊教育需要。
”每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力,必须给与他事先和保持可接受水平的学习之机会。
每个儿童都有独一无二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
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与需要的广泛差异。
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有特殊教育需要者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这些学校应该将他吸收再能满足其需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中。
试试此种全纳性方针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创造欢迎残疾人的社区,建立全纳性社会和事先认人受教育的最有效途径;进而言之,他们为绝大多数的儿童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育,提高了整个教育体系的效益,并从根本上改善了教育的成本——效益比。
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政策与行动指导。
引言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新思考国家及行动准则政策与组织学校因素教育工作人员的招收与培训外部支持有限领域社区展望资源需求重要观点:1.“特殊教育需要”一词是针对那些因残疾或学习困难而产生特殊需要的儿童少年所言的,2.许多儿童都会在他们求学生涯的某个时期经理要学习困难并由此产生特殊需要。
2.学校必须寻求各种方法以便成功地教育所有的儿童,包括那些有严重困难和障碍的儿童。
即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少年应该吸收再为大多数普通儿童所设的教育机构之中。
这就提出了全纳学校这一成功地教育所有的儿童,包括有严重残疾和障碍的儿童,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学。
这种全纳学校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为全体儿童提供保证质量的教育,它们的建立还是改变世俗歧视性态度的关键性一步,有助于创建起创建起接纳残疾人的社区,进而发展起一个全纳性的社会。
人类差异是正常的,因此应使学习过程适合每个儿童的需要,而不是将儿童套入预先规定的有关学习速度和学习特点的假说。
儿童中心的学校是以人为本社会的培训基地,这种社会尊重所有人的差异与尊严。
社会观念的变革势不容缓。
太长时间以来,残疾人的困难和问题被一种致残性社会所加重,这种社会着眼于残疾人的缺陷,而不是其潜力。
联合国残疾人公约背景目前全世界约有6.5亿残疾人,残疾人问题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
联合国高度重视:1981年为“国际残疾人年”;1983年至1992年为“联合国残疾人十年”;1992年10月举行了首次关于残疾人问题的特别全会,并通过决议,确定每年12月3日为“国际残疾人日”1982年通过了《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1993年通过了《残疾人机会均等标准规则》由于这些纲领、规则等都没有法力约束力,一些国家对残疾人的其实非常普通,致使残疾人仍处在社会的边缘。
因此,世界上急需一部保障残疾人权益的国际公约。
《残疾人权利公约》开放签署意识2007年3月20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
2008年5月3日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正式生效《残疾人权利公约》是进入21识记以来国际社会的第一个人权公约。
残疾人公约的原则是:1.尊重固有尊严和个人自主,包括自有作出自己的选择,以及个人的自立。
2.不歧视3.充分和切实地参与融入社会4.尊重差异,接受残疾人是人的多样性的一部分和人类的一份子5.机会均等6.无障碍7.男女平等8.尊重残疾儿童逐渐发展的能力并尊重残疾儿童保持其身份的权利。
融合教育的内涵与特征融合教育的内涵与特征,可以归纳为一下十二条:获得教育1.2006年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24条残疾人可以再自己生活的社区内,在与其他人平等的基础上,获得包容性的优质免费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
2.全纳教育是优质的教育“最充分的发展残疾人的个性、才华和创造力以及智能和体能。
”3.进行教育改革让所有学生受益全纳是指我们所能带动的一系列实用的改变,这些改变能让广泛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能力的学生以及所有的其他学生都能够在我们的教室和学校里得到成功的学习。
这些改变不单会让我们认为的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受益,而且所有的儿童及其父母、所有的教师和学校管理层,以及所有为学校工作的人都受益。
4.学校和社会应该承担全纳教育的责任全纳教育意味着作为教师,应当找到并教育所有的儿童。
我们有责任寻求所有潜在的支持。
5.提供个体化的支持在最有利于发展学习和社交能力的环境中,提供适合个人情况的有效支持措施。
6.提供合适的资源政府“应当促进提供为残疾人设计的辅助用具和技术”,以及对这些用具和技术的了解和使用。
7.残障学生应当学习重要技能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为学习盲文,替代文字,辅助和替代性交流方式、手段和模式。
定向和行动技能提供便利,并为残疾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和指导提供便利。
8.学校必须使用合适的交流方式政府应当确保“以最适合个人情况的语言及交流方式和手段,在最有利于发展学习和社交能力的环境中,向盲、聋或聋盲人,特别是盲或聋盲儿童提供教育。
9.全纳的学校必须提供无障碍的学习环境“看看我们周围的高楼大厦和环境,你们所进行的活动是否对学校的外观产生了影响是无障碍的环境吗10.学校教育必须与其它形式的支持相结合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应获得必要的保护和援助,使家庭能够为残疾人充分和平等地享有其权利作出贡献。
11.教师必须接受相应的培训“为了帮助确保实现这项权利,缔约国应当采取适当措施,聘用有资格以手语和(或)盲文教学的教师,包括残疾教师,并对各级教育的专业人员和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这种培训应当包括对残疾的了解和学习使用适当的辅助和替代性交流方式、手段和模式、教育技巧和材料以协助残疾人。
”12.全纳教育是永无止境的进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纳指南,2005年,第13页全纳被视为一个倡导并回应所有学习者多样化的需求,通过他们越来越积极的参与学习、文化和交流,在教育内外减少排斥。
融合教育的定义(一)澳大利亚学者贝利的定义全纳指的是残疾学生和其他学生一起在普通学校中,在同样的时间和同样的班级内学习同样的课程,使所有学生都融合在一起,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与其他学生没有差异。
(二)英国全纳教育专家布思的定义全纳教育就是要加强学生参与的过程,主张促进学生参与就近地区的文化、课程、社区活动,并减少学生被排斥的过程。
(三)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对全纳教育的界定全纳教育史一种转变学校及其它学习中心,让所有儿童,包括男童和女童、少数民族学生、受艾滋病毒和艾滋病感染的儿童以及残疾儿童和有学习障碍的儿童,都有机会接受教育的过程。
(四)我国学者黄志成教育的定义全纳教师是这样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即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与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
一、为什么要进行融合教育社会运动和经济的发展1.融合教育的思想渊源与西方国家争取民主平等、维护人权尊严的社会运动有着深刻联系,这构成了全纳教育产生的社会背景。
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人人生而自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民权运动:“分开就是不平等”种族问题、妇女问题、残疾人问题2.经济的发展与教育规模的扩大二战之后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包括特殊教育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使得国家和民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为教育和特殊教育提供大量经济支持成为了可能。
全民教育的提出1990年联合国在泰国宗迪恩召开“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发表《世界全民教育宣言》。
1.全民教育确立了教育要满足每一个人基本学习需要的目标。
2.全民教育希望首先通过对残疾人在内的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教育,来实施和推进全民教育的发展。
于是融合教育应运而生。
世界特殊教育的发展1.“正常化”运动正常化原则的倡导在20世纪60年代,强调身心障碍者的个别性和公民权,认为身心障碍者应该尽可能的与普通人一样,拥有一个良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并享有自由的权利和公平的机会。
正常化运动要求改革原有的隔离封闭形式的特殊教育、养护机构,将特殊儿童安置到正常社会环境中生活和学习,使其能适应社会生活。
实施途径有二:一是通过改造特殊教育、养护机构,使其在隔离的环境中提供尽可能正常的设施与环境等;二是使特殊儿童融合到普通教育机构,与正常儿童、主流社会文化保持联系。
2.“回归主流”运动“正常化”主张传到美国之后,邓恩与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改革方案,并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展了一场“回归主流(Mainstreaming)”运动。
其核心思想:①最大限度的将特殊儿童安置在普通班级接受教育,与普通儿童共同学习和生活;②让特殊儿童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接受教育;③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以满足残疾儿童的不同需要。
主要有两种模式:①零拒绝模式(ZeroRejectModel),此模式必须附设特殊教育教师的咨询服务,并训练普通班教师处理特殊儿童的问题。
②失败—救援模式(Fail-saveModel)该模式具有一定的弹性,可看成是一种过滤体系。
首先,普通教师可要求一位特殊教育咨询人员协助其教材设计和教学方法,如不成功,可将特殊儿童转移到资源教室/普通班,再不行,就到资源教室/特殊班就读两个学期,期满后,再评估决定特殊儿童是否回资源教室/普通班/特殊班,若选择特殊班,则最长两年为期,要再送回普通班/资源教室进行评量。
可依其统合的程度分为三种形式:①物理空间的回归主流A②社会互交活动的回归主流③教学的回归主流。
然而实践证明,回归主流需要一定的条件支持。
我国目前的随班就读与“回归主流”较为相似。
3.“一体化”运动一体化教育(integratededucation)在日本、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被称为“统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