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工作的功能)【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工作的功能)【圣才出品】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1.试述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

答: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包括:(1)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Social Worker)是指服务和帮助的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过程的首要的构成部分,没有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活动就无从谈起。

从现代社会工作的角度来看,社会工作者不但持有利他主义的价值,而且应该受过一定的科学训练,掌握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者可以指某一社会工作者个人,也可以指某一具体的社会工作机构。

他们是社会问题的评估者、专业服务的提供者、服务过程的引领者和受助者、改变行为的协助者。

他们是社会工作的主体。

(2)受助者受助者(Client)又称服务对象、工作对象或者案主。

受助者是遇有困难,自己不能解决并愿意接受社会工作者帮助的人。

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并采取行动与社会工作者互动,他们也是社会工作的主体。

受助者是服务的接受者,没有受助者,社会工作就失去了必要性。

另外,只有受助者生活状态的改善才是社会工作成效的衡量标准。

(3)社会工作价值观社会工作价值观(Values)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观念。

它包括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自己与受助者关系的看法等。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利他主义,尊重受助者的权利和选择。

它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真正的服务过程,而不是社会工作者在行使手中的权力。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这使它与其他助人活动区别开来。

(4)专业关系专业关系(Professional Relationships)是指社会工作者基于专业服务的需要同受助者建立的关系。

社会工作者在向受助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发生着频繁的互动,也会形成多种关系,其中既包括按规范行事的专业关系,也包括因深入交往而产生的、带有某种情感的人际关系。

为了保障专业服务的展开和深入发展,达致预期的助人目标,社会工作者要恪守专业关系。

当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专业关系也可能会有各自的特点。

(5)助人活动助人活动(Helping)是社会工作的关键,它是助人愿望的传导者,同时也是助人和受助的实现过程。

在助人活动中,社会工作者传输的是精心考虑过的、科学的、能够满足受助者需要的信息和服务,而受助者输出的则是需要和对来自社会工作者的帮助行为的理解和反应。

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角色、享用文化、情景、传输手段等多种因素结合而成的行动体系。

在某些场合,助人活动表现为干预行动(Intervention Action),即社会工作者对某些不合理或负面现象的干预,通过干预使这些现象得以向期望的方向转变。

2.试述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服务中的角色。

答: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服务中的角色包括:(1)服务提供者社会工作者首先是向受助者提供服务的人,这里的服务既包括提供心理咨询和意见咨询,也包括提供物质帮助和劳务服务。

服务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者的首要角色。

(2)支持者社会工作者面对求助者不但要提供直接服务或帮助,也要鼓励受助者在可能的情况下自强自立,克服困难,即“助人自助”。

因此,社会工作者应该成为受助人积极反应的支持者、鼓励者,并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受助人获得发展。

(3)倡导者在一定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应该成为受助者采取某种行为的倡导者,即当受助者必须采取新的行动才能有助于其走出困境时,社会工作者应该向其倡导某种合理行为,并指导他们以使其成功。

这里的倡导不是不顾受助者接受程度的强行推动。

(4)管理者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对该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司时,他必须对与助人相关的诸多资源、信息进行协调、安排和管理,以实现该过程的高效率,避免出现意外问题。

管理者的角色不但对社会行政工作十分重要,对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也同样重要。

(5)资源获取者在许多情况下,社会工作者为了有效助人,常常需要联络致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其他福利服务机构和社会人士,向他们争取受助者所需要的资源,并将它们传递到受助者手中。

为服务的顺利开展争取资源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6)协调者社会工作需要处理受助者与相关人群及环境的关系,要缓解、消除他们之间的紧张关系,这时社会工作者就要扮演协调者的角色。

在动员多方资源解决受助者问题的过程中,也需要对各方的支持活动进行协调。

(7)政策影响人由于某些大面积的社会问题并非由个人生理、心理因素所引发,而是由社会政策和制度因素造成,所以对造成问题的政策或制度进行改变就是必要的。

社会工作者应该将问题的真实情况及自己的科学分析告诉政策制定者,倡导和推动政策的改变,以减缓现实的社会问题并避免类似社会问题的再次发生。

(8)社会工作者还承担对受助者的不良行为进行治疗,协助受助者做某些决策,进行社会工作研究以促进服务等多种职责。

3.试述社会工作的助人和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

答:(1)社会工作的助人功能①助人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社会工作是助人的职业,帮助有需要的人是社会工作的天职。

所有社会工作实践都把帮助有需要、有困难的社会成员当作首要任务,因而,助人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

当然,助人也是一个相当大的范畴。

②救难危难是一个人因身体受损、经济破产等原因而危及自身生存的状态。

如战争负伤、意外伤害、经济破产、精神崩溃等都使当事人陷入危险境地,需要他人救援。

在中外历史上,社会工作者救人于危难之中的活动十分普遍。

从救护战场伤员到救援难民,从救助灾民到挽救吸毒者,社会工作的作用十分显著。

③解困当受助者遇到困难但尚未达到危及生存的程度时,社会工作者对其提供帮助,可称之为解困。

每个社会成员都会遇到诸多困难,包括物质方面的、精神方面的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困难。

当这些困难不能靠自己、家人、亲戚朋友、邻居、工作单位解决时,社会工作就要承担起帮助解困的责任。

④发展社会工作尊重人,认为人是有潜能的,并把充分挖掘个人潜能、达致个人幸福和社会进步当作自己的工作目标。

社会工作促进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促进受助者能力的发展,通过能力发展促进其功能恢复或增强其功能,并达致生活目标。

能力发展不但是针对遇有困难者而言的,对预防问题的出现也有重要意义。

它不但针对个人和社会群体,对于社区建设也意义明显。

人的发展的内容极其丰富。

(2)社会工作在维持社会秩序上的功能①社会秩序的涵义孔德认为,社会秩序是社会存在诸条件之间的持久的和谐。

社会秩序至少包括两层涵义:a.社会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的相对稳定,是对这种关系格局的静态描述。

b.社会运行的有序性,是指各部分在变动过程中关系的协调状态。

社会秩序可以分为强制秩序和同意秩序。

强制秩序是靠强力压制而实现的秩序,同意秩序则是建立在社会成员对社会规范认同基础上的秩序。

②社会工作维持社会秩序的方式a.通过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社会问题是由于人与环境关系失调而危及人们正常生活的现象。

严重的社会问题得不到解决必然会影响社会秩序。

社会工作通过帮助人们解决问题不但可以使当事人过上正常生活,而且可以从深层次上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的效果。

b.通过预防问题保持社会秩序社会问题的出现必然造成对社会秩序的冲击,社会工作者从预防问题的角度开展工作,不但使社会成员免遭痛苦,而且也避免了对社会秩序的冲击,从而使社会处于持续稳定状态。

社会工作所从事的预防性、发展性工作对维护社会秩序的贡献是明显的。

c.通过实施和修订社会政策维持社会稳定社会政策是以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福利为目标的政策,它对社会秩序的维持有重要影响。

对合理的社会政策的实施能够增强社会成员的满意感、消除社会问题的负面影响,保持社会稳定。

在社会政策不符合社会现实需要的情况下,社会工作者通过建议修改原有政策来追求社会公平,这在客观上会达到真正维持社会秩序的效果。

这时社会工作者会扮演原政策批判者的角色,但从总体效果看,社会工作者的行为是积极的和建设性的。

4.试比较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

答: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比较如下:(1)社会工作组织模式的涵义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是指在一个社会中,如何组织和运用社会资源去实施社会工作,提供服务。

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从制度层面着眼,它是指一个社会中提供福利服务的基本方式。

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包括福利服务提供者的组织模式、受助者求助模式、资源获取模式和服务提供模式。

(2)发达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工作组织模式①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福利服务的提供有政府提供、民间机构提供和社区共同体提供三种方式,一般以民间机构提供为主,虽然政府并不完全放弃福利责任。

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福利国家”,政府操办的福利服务机构在服务提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面临改革,即向市场体制转化。

②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是人们明确的权利、义务意识和完整的社会政策体系。

社会成员以一种权利意识向政府提出获得服务的要求,以契约方式希望得到福利机构的帮助。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工作专业化、制度化程度高,有困难的人常常主动求助。

③提供服务所需要的资源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政府拨款,但来自民间的支持也占有相当地位。

来自民间的支持使服务机构获得了更大的自主从事服务活动的空间,同时它们也必须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