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科学精神名著品读推荐书目1、《钱学森手稿》(钱学森著)该书是从钱学森1938-1955年在美国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时留下的1.5万多页原始资料中精选出来的。
其中有已经发表或未发表论文的手稿、图表、公式推导、演算稿、数据列表等;有多种内部报告的手稿和多个科学问题的分析与计算;有与他的导师和其他科学家的通信;有听课和自学的笔记以及就某些专题收集的资料汇总和分析等。
研究的内容包括应用力学、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工程科学、物理力学等许多方面。
有助于人们了解他的成功之道,让读者真实地体会到钱学森献身科学事业的执著,治学态度的严密,创造性的思维和勤奋拼搏的努力。
2、《科学精神是什么》((法)巴什拉著)科学精神是反映科学发展内在要求并体现在科学工作者身上的一种精神状态,它既是现实的,见之于人们的行为之中;又是模糊的,难以用术语准确界定。
该书将科学精神的基本内容分为探索创新、唯实求真、崇尚理性、平等宽容、团结协作、执著敬业、无私奉献等7个方面进行介绍,这是在概括和表述上的一种探索。
3、《诺贝尔科学奖与科学精神》(顾家山著)该书以诺贝尔科学奖为引领,在让读者感受到诺贝尔科学奖的巨大社会影响及其对科学发展的推动力量的同时,通过对诺贝尔奖得主的教育经历与人生历程的阐述,使读者从中学会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实践,如何去把握自己的人生轨迹与方向。
该书集趣味性与思想性为一体,力求使读者从中获得借鉴,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培养科学意识,激发科学精神。
4、《中国工程院院士自述》(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部编著)该书于1998年12月问世。
该书共计100万字,收入了360多位院士的文稿,包括院士正面像片、院士亲笔签名、院士简历及主要成就、贡献和院士自述。
该书的每篇自述朴实无华,字里行间充满怀念和友善之情,如同与朋友谈心;院士们尊重历史,不忘他人,实事求是地叙述了自己获得的成就和对国家所做出的贡献。
文章富含哲理,流露的情感真实,可以使读者从各个侧面感受到工程院院士们成才的平凡和不平凡的经历。
5、《南渡北归》三部曲(岳南著)《南渡北归》三部曲全景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与民族精英多样的命运和学术追求,是一部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级学者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是中华文明的灵魂所在,是民族文化的领路人,书写了中国的梦与希望。
作家岳南先生不仅描绘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那段烽火岁月,更生动鲜活地再现了大师们在那段艰苦岁月中的斗争、坚忍和奋进,充分体现了他们的求真精神,处处闪耀着他们的人性光辉。
6、《西潮》(蒋梦麟著)本书试图通过描述时代的变迁,向人们讲述对于文化道路的思考:西潮来袭,有人选择了随波逐流,有人选择了墨守成规。
在潮起潮落中,对传统的坚守,对新潮的吸收,才是我们民族屹立不倒的根本。
希望我们的年轻人在读过这两本书之后能被大师们的人格魅力和科学精神所感染,立志求学,勇攀高峰;我也相信,未来的大师一定会出现在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中间。
7、《现代中国学术论衡》(钱穆著)该书是钱穆(1895-1990)先生论述中国文化的一本导论性著作,材料丰富详实,论述深入浅出,新见纷至沓来。
照他的说法,该书“分宗教、哲学、科学、心理学、史学、考古学、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艺术、音乐为十二目”,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读来多有“百科全书”之感。
作者文字生动活泼,像是在和读者促膝谈心,不经意之间道出了中国传统的博大精深,却又在西学和新知的参照中阐发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钱穆先生自己坦言,此书旨在“见中西新旧有其异,亦有其同,仍可会通求之”。
8、《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该书是冯友兰先生根据他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文讲义整理而成本意是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哲学精要,与30年代所著的《中国哲学史》相比属于“小史”,但冯友兰学贯中西的才识使该书“小景之中,形神自足”,成为西方大学讲授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
他用严谨通达的语言,提纲挈领地讲述了对中国文化、中国哲人的透彻理解,凝练出中国哲学各个阶段的精粹和特点,不仅描绘了一幅中国哲学发展的路线图,也简明梳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史。
作为中国哲学对外传播的成功范例,阅读此书的中英文版本,不仅能够使读者获知中国哲学的精髓,更可领略中西文化交流中保持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可贵。
9、《通俗天文学》((美)西蒙·纽康著)《通俗天文学》是一本非常“传奇”的书。
它的传奇之处有两点:作者西蒙·纽康是传奇人物,《大英百科全书》称之为“纽康肯定是那个时代最显赫的天文学家之一。
”译者金克木先生更是传奇人物。
金克木先生靠勤奋自学成杂家,学贯东西、融通古今。
除了这些传奇之处,本书能长销不衰的原因还有它的文字流畅、描述形象、插图精准、内容的及时更新。
书中文字一半为原书内容,印成黑色,另一半印成墨兰色,皆为当今天文学者的更新和补充,甚至于冥王星降级的内容都有收录。
10、《天道与人文》(竺可桢著)竺可桢主要是作为一个杰出的自然科学家为我们所认识的。
但换一种眼光进入这位大科学家的思维领域,会发现即使单以对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献的理解和把握而论,竺可桢就称得上文史大家。
他不仅西学渊博,国学功底也极深厚,对各类文献由经、史、子、集以至诗词、笔记、方志、日记等公私著述,无不广征博采。
他善于从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发掘有用资料,借助现代科学理论进行分析、比较,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构拟出一篇篇充满文史趣味的科学论文。
11、《自私的基因》((英)理查德·道金斯著)《自私的基因》是20世纪最经典的著作,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
生命有何意义,我们该如何认知自己?《自私的基因》充满想象力。
任何生物,包括我们自己,都只是求生的机器。
这本书是实实在在的认知科学,复制、变异和淘汰简单的三种机制可以演变出所有大千世界生命现象里的林林总总。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的突破性贡献在于,把根据自然选择的社会学说的这一重要部分,用简明通俗的形式,妙趣横生的语言介绍给大家,这是第一次。
12、《发现之旅》((美)托尼·奈斯著)《发现之旅》是一部迷人的视觉盛宴,搜集了伦敦自然史博物馆里数百幅珍贵藏品,收录了历史上十次最重要的自然探险故事,叙述了那些世界知名探险家、生物学家、艺术家在深入海洋深处挖掘深海秘密时的一幕幕冒险旅程。
本书以过去三百年间最有趣也最重要的自然科学探索之旅为题,聚焦在航程中搜集到的艺术与图像材料。
每一趟旅程都累积了极其重要的标本收藏,产生了重要的科学新知。
书中的许多博物馆收藏也是第一次面世,它们绝对值得读者悉心鉴赏。
13、《哥德巴赫猜想》(徐迟著)徐迟的报告文学,开建国以来报告文学之风,尤其是在真实人物的记述方面,至今少有人超越。
其文辞的华美,材料取舍的精当,细节运用的巧妙,为当今报告文学的好范本。
毋庸置疑,本书所选的徐迟报告文学作品也都是在当代文学史上留有闪光痕迹的作品;对于学生写作文,也是必不可少的借鉴资料。
14、《宇宙之书》((英)约翰·D·巴罗著)头上的星空,自古以来就激发着人类无尽的好奇和想象。
为了解释我们所见的宇宙,从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哥白尼、牛顿、康德到爱因斯坦,再到现代学者对爱因斯坦宇宙学方程组的艰难求解,人们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理论,描述了种种面貌不一的宇宙。
哥白尼告诉我们,我们的行星并不是宇宙的中心。
而现在,我们也许不得不承认,就连我们的宇宙也不是宇宙的中心。
同时,对于宇宙的追问不只是个科学问题,也会涉及哲学问题。
15、《爱因斯坦的梦》((美)阿兰·莱特曼著)这本看似科学读物,却是一本天马行空的小说。
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与人文学教授阿兰·莱特曼创作。
篇幅不长,却字字珠玑。
小说以1905年的瑞士伯尔尼市镇生活为背景,虚构出了若干爱因斯坦的梦:或悲悯尘世哀凉,或吹嘘爱情飘忽,一字一句如明月松间,清泉石上,体现了对生命的俯就与关怀……在作者笔下,时间的无限可能性被展示得淋漓尽致。
在那一个个爱因斯坦的“梦”中,时间宛如美丽的诗篇,衍生出或领悟、或遐想、或感动、或悲伤、或清澈奇异、或伤感高贵的无穷可能。
16、《数学之美》(吴军著)几年前,“数学之美”系列文章原刊载于谷歌黑板报,获得上百万次点击,得到读者高度评价。
读者说,读了“数学之美”,才发现大学时学的数学知识,比如马尔可夫链、矩阵计算,甚至余弦函数原来都如此亲切,并且栩栩如生,才发现自然语言和信息处理这么有趣。
今年,作者吴军博士几乎把所有文章都重写了一遍,为的是把高深的数学原理讲得更加通俗易懂,让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数学的魅力。
读者通过具体的例子学到的是思考问题的方式——如何化繁为简,如何用数学去解决工程问题,如何跳出固有思维不断去思考创新。
17、《生命是什么》((奥)埃尔温·薛定谔著)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追寻科学本身的原动力,或曰追寻其第一推动。
同时,科学的这种追求精神本身,又成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种最基本的推动。
科学总是寻求发现和了解客观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总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
科学是认真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同时,科学又是创造的。
科学的最基本态度之一就是疑问,科学的最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批判。
诺贝尔奖获得者埃尔温·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是20世纪的伟大科学经典之一它是为门外汉写的通俗作品,然而事实证明它已成为分子生物诞生和随后DNA发现的激励者和推动者。
18、《薛定谔之猫》((法)菲利普·福雷斯特著)“薛定谔之猫”是关于量子理论的一个理想实验,由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薛定谔提出,为解决爱因斯坦相对论所带来的祖母悖论,即平行宇宙之说,解释微观规律与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宏观规律的差异,处于所谓“叠加态”的微观粒子之状态是不确定的。
作者就是从这个著名的实验出发,开始他的小说:在黑夜里,叙事者看到一只猫,这只猫跟他一起呆了一年时间,最终消失了。
这只不死不活或者说又死又活的猫让他开始思考人和真实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去设想那些如果当初我们的选择变了之后可能发生的故事。
19、《X的奇幻之旅》((美)史蒂夫·斯托加茨著)在《x的奇幻之旅》中,世界级数学家、《纽约时报》专栏作者史蒂夫斯托加茨,将引领我们踏上一段领略最伟大的数学思想的赏心悦目之旅。
沿途你会看到数学如何与文学、哲学、法律、医学、艺术、商业彼此交融,甚至流行文化也能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与数学共舞。
辛普森到底有没有谋杀他的前妻?多长时间、以何种方式翻转你的床垫才会让它的磨损率最小?谷歌搜索引擎是如何找到你想要的网页的?在步入婚姻殿堂之前,你应该和多少位异性约会?不管你是否相信,数学在回答这些问题时,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20、《宇宙的秘密:阿西莫夫谈科学》((美)阿西莫夫著)这是一部风格独特、饶有趣味的科学随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