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艺术教案
二欣赏《金蛇狂舞》
1引导学生观赏正月十五的资料,感受节日舞狮耍龙的热闹场面。
2引导学生听赏乐曲,学习单三部曲式结构和欢腾的音乐特点。
3学生分两组,表演“狮子”的对话(两组节奏),有节奏、有表情地相互对话。
4倾听第二乐段,引导学生听出音乐中两只狮子是如何说话的及越来越短的乐句结构。
5在倾听第一段时,引导学生用双臂及身体上下浮动与相近的学生对舞,相互合作。
4讲讲小队生活,分角色扮演。
5听唱、学唱,老师指导。
6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意境,有感情演唱。
7用一领唱演唱形式进行演唱。
四活动
1在歌曲的伴奏下,进行扳手腕比赛。
2小队接力赛,记录下小队的活动。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可爱的小兔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兔的民间传说及与兔相关的成语故事,尝试用表演等艺术形式进行表演。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以及体验美、表现美的意识和能力。
6完整倾听乐曲。
7复听全曲,并结成“龙灯”随音乐旋律自由走动,提示小组要协调、合作。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粽子情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通过歌唱和制作等艺术活动,使学生了解粽子与端午节的民俗文化内涵,感受和表现端午节热闹的气氛及浓厚的亲情。
教学重点
了解粽子与端午节的民俗文化内涵,学唱《包粽子》。
教具准备
相关的民俗文化资料
教学重点
了解与兔有关的民间传说和成语故事,启发想像力。
教具准备
调动学生收集有关兔子的图片、画册、卡通作品、工艺等。
教学过程
一兔子的形象
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观察小兔的形象特征,师生说说。
2启发学生将小白兔的可爱形象用折纸的方法表现出来。
3把学生的作品拼成一副小兔的情景画。
二兔子传说
1最早的“兔二爷”大约诞生在明代,是神话、民俗与宗教在民间的产物。
4打击乐伴奏。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花风筝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通过对风筝文化的了解和感受,结合学生亲手放风的体验,引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浓厚兴趣。在欣赏中,感受与风筝有关的活动所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点
了解风筝文化,听赏歌曲《放风筝》
教具准备
有关风筝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与科学相联系的资料,音乐带。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4出示片段,让学生知道正确的演奏方法。
5学生上台表演,生评价。
6强调鼓号队是集体项目,要共同合作才能整齐划一。
三听听、演演
1模拟表演“我们班的鼓号队”。
2听唱《少先队员在前进》歌曲。
3在歌曲的伴奏下,学生讨论创编不同的行进动作和鼓点。
4小组合作,进行表演。体验合作的重要。
5评选“最佳鼓号手”。
四学音阶、比手势
教学过程
一观察粽子
1引导学生从欣赏教材具有浓厚民俗风情的粽子图片,讨论,分享图片所带来的乐趣。
2讨论粽子的包法,回味它的特点。
3了解肉粽子是泉州的名小吃。
4小香包是从粽子的包法演变来的,明白香包包含祝福与吉祥。
二粽子与端午节的关系
1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从中了解到吃粽子、包粽子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活动内容。
一情景导入:
1展示关于蒲公英生态的图片。
2简单介绍作品及表现形式,启发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二配乐诗朗诵《蒲公英》
1以小组为单位,组织领诵与齐诵。
2教师启发讨论:假如我是一粒种子,我想怎样飞?
3请几个同学说说感想。
4将感想写下。
三引申启发
1师:通过对蒲公英生态的联想,体会和妈妈在一起的亲情。
2音乐语言的共同作用下,学生畅想。
1复习三册的唱名手势。
2学习fa、xi之间的音高关系和其他的有什么不同。
3用较慢的速度配合手势唱音阶和《音阶歌》。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让我们荡起双浆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通过表演等活动,对固定节奏有所了解。在多种艺术形式中,尤其是一领众唱演唱形式,体会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一领众唱的形式
教具准备
打鼓、小鼓、小号、钹等乐器,音乐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共产儿童团歌》,做律动。
2引入歌曲节奏。
3用手划节拍及拍击节奏,体验歌曲节奏的变化。
二敲敲、画画
1提问:大家对鼓号队中印象最深的乐器是什么?你们最希望成为哪种器乐的演奏者?
2引发学生识记和了解鼓号队中的不同乐器。
3模仿鼓的敲击,进行不同节奏的练习。
教具准备
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音阶
1用较慢的速度唱音阶、比手势。
2唱《音阶歌》。
二快乐小队节奏
1出示节奏,分组练习。
2结合队列训练,需要和节奏相配合,体验节奏之间的多声变化。
三学唱《让我们荡起双浆》
1听录音。
2想像歌曲中表现的小队生活。
3提问:小队曾开展什么活动、我们希望开展哪些活动、心中的小队是怎样的。
教学重点
听赏《金蛇狂舞》。
教具准备
图片资料、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了解关于蛇的故事
1展示生肖邮票中的龙和蛇,及与蛇有关的文物、工艺作品,启发学生了解蛇的文化历史。
2介绍“蛇盘兔”的剪纸作品,如同年画中“连年有余”等具有祈盼生活美满幸福的用意。
3启发学生说说有关蛇的故事,及见过的工艺品。
4以小组为单位用肢体语言表演“农夫与蛇”的故事,展示个性设计。
教具准备
龙的传说故事、图片、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观察龙的形象
1出示建筑物、物品等中有关龙的形象的图片,欣赏。
2师生共同描述各部位的特征,引发学生对龙的思考和观察。
3引导学生从资料中获知:龙是中国的吉祥物。
二讲述龙的故事
1龙的起源与传说
2与学生一起对龙的故事、文化进行探索和了解,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使学生对龙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寓意有初步的了解。
4师生共同评价。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蒲公英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通过对蒲公英这种植物的了解,知道它是一种花又是一种会飞的种子。通过演唱和表演在学习中将其生态现象延伸到对自己生活的联想,思考更深刻的内涵。在艺术学习中陶冶学生的心灵。
教学重点
在表演和演唱中延伸对自己生活的联想、思考。
教具准备
图片资料及音乐带
教学过程
2讨论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纪念谁?
3端午节还有哪些民俗活动?讲给大家听。
三学唱《包粽子》
1听唱。
2进行指导。
3歌表演。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敲锣打鼓赛龙舟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歌唱、表演、律动等艺术活动,初步掌握二声部歌曲的演唱及简单的打击乐器,感受划龙舟时的热烈情景,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精神。
2听唱歌曲。
3朗读歌词,学生体会“家里就是好房子”的意思。
4唱歌曲旋律,填词演唱。
5歌表演。
三交流感受
1观看图像资料。
2谈谈对自己身边的居住方式和条件所发生的变化。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打击乐器的作用。
教具准备
图片、录音带、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感受体验
1观看有关端午节赛龙舟的场面,感受画面中热烈的气氛。
2结合自己的意见,讨论交流所表现出来的节日盛景。
3启发:为什么要举行这样的活动?这项活动包括哪些乐器?
二节奏
1听辨赛龙舟用的是什么节奏?
2在自己的课桌上试着敲打赛龙舟活动的节奏。
1初听乐曲,讲讲乐曲表现的内容。
2朗诵《满江红》,体验爱国之情。
3用古琴曲进行配乐,对古琴这种乐器进行初步的感受和了解。
三制作龙船
指导学生按照折好的小部件,和同学合作插接一艘大龙船。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房子为我们遮风雨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培养学生爱心与亲情的同时,引导学生逐步提高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并通过自然、甜美的歌声和有趣的游戏活动,充分表达热爱自己的家的感情。
3有关风筝文化的故事
(1)关于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利用风筝测试雷电的故事。
(2)应用风筝传播的第一人——韩信。
(3)画家达芬奇曾进行过飞行器的探索。
4把风筝的仿生与蝴蝶联系起来思考,拓展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三听赏河北民歌《放风筝》
1听赏,说说歌曲里是如何生动地描绘风筝的。
2模唱。
3在演唱中加入放风筝的表演活动,由学生分组饰演放风筝的孩子和放飞风筝。
2欣赏并朗读关于月亮的童谣和儿歌,将传统文化中关于月亮、玉兔等传说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启发想像。
3提问:你知道哪些关于兔子的成语?
4启发学生绘声绘色讲述自己听到的记忆中的关于兔子的故事。
5师生共同输理、补充改编同学们的故事,并分组讨论如何扮演故事中的角色。
6各组排练节目,进行情景表演。评价。
三听赏《龟兔赛跑》
3将主题升华。
四学唱歌曲《蒲公英》
1听唱。
2在师引导下学唱曲谱。
3填词演唱。
4歌表演。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队鼓咚咚响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通过歌唱、演奏、欣赏等艺术活动,结合队列行进中的步伐和大鼓、小鼓及钹的节奏,在律动中认识并体验二声部节奏的变化,训练听觉能力。从不同的角度,提高艺术感受力。
教学重点
节奏的感知、听觉训练。
2将童谣表现的内容用肢体语言表演出来,以小组的形式组合表演。
四欣赏《扑蝶》
1倾听乐曲,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乐曲。
2学生发表看法,请他们为乐曲命名,并说明为什么。
3引申到蝴蝶主题上,让学生根据感受说说乐曲是如何表现蝴蝶飞舞及儿童是怎样嬉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