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语文必修2作业课件:第2课 故都的秋
人教版语文必修2作业课件:第2课 故都的秋
第一单元 散文
第2课 故都的秋
基
能
础
力
夯
提
实
升
基基础础夯训练实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B )
A.凋.谢(diāo) 潭柘.寺(zhè) 屋椽.(chuán) 落蕊.(ruǐ) B.细腻.(nì) 平仄.(zē) 椭.圆(tuǒ) 歧.韵(qí) C.文钞.(chāo) 橄榄.(lǎn) 嘶.叫(sī) 普陀.(tuó)
D.鲈.鱼(lú) 夹.袄(jiá) 驯.鸽(xùn) 譬.如(pì)
解析:B项,“仄”应读“zè”。
2.下列各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A.秋之于人,何偿有国别,更何偿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B.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 的残荷等等。 C.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 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D.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 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7.第一段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答: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向往喜爱的感情。
8.北国之秋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答:北国之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样写起到 了领起全文的作用。
9.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宕开一笔,先写江南之秋? 答:写江南之秋不能令人满足,“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 十足”。通过对比更好地显出北国之秋的令人神往。
10.“混混沌沌”“半开、半醉”在文中指怎样的状态? 答:指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 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 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 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 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 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 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 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 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 衬。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每例保险纠纷都是保险公司的一场声誉之战,这个略显滑稽 的骗赔案,让我们一.叶.知.秋.。 B.在房租上涨问题上,房主表述得混.混.沌.沌.,让租赁者不明白 什么时间涨,涨多少。
C.南国的秋天与北国的秋天迥.然.不.同.,无论是秋的色、秋的 味,还是秋的意境与姿态。
解析:A项,两个“偿”都应该写作“尝”。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①我的________,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 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②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________的尖细且长的秋 草,使作陪衬。 ③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 一定会感到一种________的深情。 A.不远千里 稀稀疏疏 情不自禁 B.不远千里 疏疏落落 不能自已 C.千里奔波 稀稀疏疏 不能自已 D.千里奔波 疏疏落落 情不自禁
解析:“不远千里”与“千里奔波”都有不怕路途遥远之意,但 “千里奔波”更侧重于不顾辛劳。“稀稀疏疏”与“疏疏落落”都有 稀少之意,不过,“疏疏落落”更常用来表示某种事物的稀疏零落之 态,根据语境,“疏疏落落”更贴切。“情不自禁”与“不能自已” 都有“不能控制自己”之意,只是在语境中若用“情不自禁”,与后 文的“深情”则会重复,故而选用“不能自已”。
D.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 韵,倒来得正好。
解析:B项,“混混沌沌”使用对象错误,应为“含混不清”。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阅读文章,常常是把筛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目的,或汲 取观点,或搜集论据,或感受文章情感。 B.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就是能把这心 尽情地表现出来的最适当的排列与方法。 C.《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故都”两字指明描写 的地点及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 又深沉。 D.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 不是花的是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解析:A项,应把“把”改为“以”;C项,成分残缺,应在“深 切的眷念之意”之前加上动词“含有”,把“及”改成逗号;D项, 缺少主语,应把“像花而又不是花的是一种落蕊”改为“像花而又不 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6.下列语段的语序已被打乱,其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②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③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 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④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 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④①③ D.①③②④ 解析:②是总起,③是结句。注意句间关系。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 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 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 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 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 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 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 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 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 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 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