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部经典动画/qzone/121893155/1253523916.htm祝福祖国建国60周年生日快乐!一、兰菽新发——50年代,中国动画迎来初步发展解放后,中国动画还没有确立自己的风格,于是,他们开始从苏联那里“取经”。
走出模仿危机后,中国的动画片自觉地开始了民族风格道路的探寻。
1.谢谢小花猫(1950)那个时候,还没有特效技术、数字电影,题目和字幕就用这样硕大的字宣泄着那个时代的纯朴。
新中国第一部动画片。
本片编剧是儿童文学家金近,他在这部黑白动画片中,特意为鸡大嫂写了一首朗朗上口的《生蛋歌》:咯咯咯咯,咯咯咯咯,生个大鸡蛋,想想真快乐。
大鸡蛋,大蛋壳,孵出小鸡来,就会叫咯咯。
为《鸡蛋歌》作曲的黄淮,后来曾为著名导演谢晋的故事影片《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作曲,她所创作的影片插曲随着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影片而流传后世。
2.小猫钓鱼(1952)动画方明上海美影厂20\'\'这部片中的角色设计很有意思,小猫们着普通的农民装束,透着浓郁的革命气息。
方明在中国导演的最后一部动画。
本片导演方明的日文名字是持永只仁,他原本是工式“满映”人员,也是日共左派人士,在我党影响下加入东影工作。
他一生对东影美术片与上海美术片的创作生产倾注了极大的热忱。
3.神笔马良(1955)木偶靳夕尤磊上海美影厂马良的那一支笔,曾被多少小朋友羡慕,做梦也想拥有一只。
如今,当年的小朋友却再也寻不到童年的梦。
动画电影“中国学派”开山之作之一,在国际上屡获大奖。
《神笔》在探索民族民俗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对美术片的民族化方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细致的美工,诚意的制作,深刻而又易懂的道理蕴含其中。
4.骄傲的将军(1956)动画特伟李克弱上海美影厂30\'\'飘逸的造型、流畅的线条、大气的色彩,无一不另人叹为观止。
动画电影“中国学派”的开山之作之一。
本片的编剧是大名鼎鼎的漫画家华君武,导演是特伟。
曾经和金嗓子周璇合作过的著名作曲家陈歌辛应聘为影片作曲。
该片在创作上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尤其是京剧的许多元素。
《骄傲的将军》在场景安排上强调舞台感和空间感,颇有特色。
将军府的亭台楼榭,百官祝寿、美女献舞的厅堂富丽堂皇、色彩浓重,宛然戏剧大幕乍启。
而村野小童玩耍的茅草屋,将军与平民比试箭法的水面则清新自然,恰似微风拂面,芦絮片片、稻香阵阵。
5.猪八戒吃西瓜(1958)剪纸万古蟾上海美影厂20\'\'八戒和悟空的形象极具喜感。
中国第一部剪纸影片。
编剧包蕾,导演万古蟾,摄影陈正鸿,1958年9月美影摄制完成。
影片取材于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
片中对猪八戒的刻画尤为精彩,贪婪的吃相和笨拙的动作让人忍俊不禁。
6.济公斗蟋蟀(1958)“走走走,游游游!”由上美影制作的经典的剪纸动画片,讲述的是济公搞鬼,蟋蟀斗败大公鸡,张狂公子遭报应,赔了屋子又短命,大快人心的因果报故事。
中国美术独创的剪纸动画,制作精良,画面色彩丰富,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耐人回味。
影片中将中国的剪纸艺术和中国的水彩画巧妙的结合,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
在人物动作设计上,虽然没有《大闹天宫》流畅,但是巧妙的借鉴了皮影戏中的动作姿态,体现了另一种民间艺术,别具风格。
7.过猴山(1958)动画王树忱上海美影厂10\'\'中国动画绝对不缺技术,缺的是产业化的经营模式。
一个个精彩的造型,经典的故事,却从来没有想过要做成周边。
老农过猴山,帽子衣服全被猴子们抢走了,后来聪明的老农拿出酒喝,猴子们纷纷跟着学,结果全部喝醉了,老农智取帽子和衣服。
那朴素的劳动人民的智慧、顽皮得让人又爱又恨的猴子,比现在那些矫情的动画,不知道要好多少倍。
8.小鲤鱼跳龙门(1958)即使一部如此小的片片,线条和造型也是一丝不茍。
九十年代前的动画是做“加法”的过程。
1959年获苏联第一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动画片银质奖。
这部动画片讲述了不少道理:勇敢执着,团结就是力量,坚持就是胜利。
当然,那个时代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也影响了这部片子的主题——歌颂当时蓬勃发展的现代化建设,小鲤鱼的精神也随之被放大拔高了。
9.渔童(1959)剪纸万古蟾上海美影厂30\'\'造型设计吸收了年画的营养。
花纹也平面得很传统,场景虽简洁,细节却很丰富。
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委员会二等奖。
《渔童》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大概是那个神奇的宝贝鱼盆了。
夜半无人时,鱼盆就发散出炫目的光彩,盆底的莲花、童子、金鱼都活了。
小渔童站在莲花上挥动鱼杆,两条金鱼欢快地来来回回跳跃,溅出的水珠闪着灵光,两滴水滚到一起就变成一颗圆润的珍珠。
一世贫苦的老渔夫实在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情节和国外童话故事《渔夫和金鱼》倒是有点相像。
10.一幅僮锦(1959)浓浓的民族风,每个动作都做的很用心,场景也是往复杂里做,看得出那一代人对动画的态度。
《一幅僮锦》1960年获第十二届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4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萧甘牛根据壮族传说改编成了剧本,导演由钱家骏出任。
这是一个关于勇气和孝悌的故事,在那个年代,感动了很多人。
11.萝卜回来了(1959)本片于1960年获第十二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动画片荣誉奖。
《孔融让梨》的动物版,教育观众要懂得谦让。
女导演的另一部作品,很温馨。
12.《小梅的梦》(1954)第一次有真人和木偶共同出演。
13.夸口的青蛙(1954)称跳高冠军的青蛙喜欢夸耀自己,它自不量力,竟敢与小白兔赛跑。
小白兔当然比它跑得快,调皮的青蛙半路上赖账了,又要与小白兔比赛爬树。
旁边的小松鼠听见了,就自告奋……14.小小英雄(1953)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片。
15.乌鸦为什么是黑的(1955)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
17.打猎记(1958年)木偶虞哲光上海美影厂20\'\'18. 谁唱得最好(1958年)木偶靳夕上海美影厂10\'\'19.布谷鸟叫迟了(1959年)动画钱家骏上海美影厂10\'\'20.雕龙记(1959年)木偶片章超群、岳路、万超尘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21. 火焰山(1958年)木偶靳夕尤磊上海美影厂40\'\'22.谁的本领大(1961年)动画张松林上海美影厂10二、山高水长——60年代,中国动画的第一个高潮6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动画人们对民族性这一环节认识的不断提高,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环节——水墨画终于与动画片联姻了,折纸片也加入了动画大家庭。
动画的题材也渐渐丰富起来。
1.大闹天宫(上1961、下1964) 动画万籁鸣唐澄上海美影厂120任何一个动画人,都不会无视《大闹天宫》在国内甚至国际动画界的影响和地位。
本片上集于1962年获捷克斯洛伐克第十三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
1963年获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
上下集于1978年获第二十二届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1982年获厄瓜多尔第五届基多国际儿童电影节三等奖……此片从1960年到1964年,历时四年时间创作完成,绘制了近七万幅画作,成为一部鸿篇巨制。
影片汲取中国传统的绘画、音乐和表演等艺术特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美影厂编剧李克弱和万籁鸣一起对《西游记》前七回进行了改编,1959年由主要创作人员组成的摄制组成立,大家一起分析讲座文学本,同年年底出外采景。
他们遍访故宫、颐和园、西山碧云寺,还有一些庙宇,比如大慧寺。
那个庙很破旧,已经没有香火,,但里面有很多壁画、雕塑非常漂亮。
他们收集佛像、壁画素材,了解古代建筑、绘画、雕塑各方面的艺术。
《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穿着鹅黄色上衣,腰束虎皮短裙,大红的裤子,足下一双黑靴,脖子上还围着一条翠绿的围巾,导演万籁鸣用八个字称赞他“神采奕奕,勇猛矫健”。
至今,这部杰作已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放映,创美术片出口的最高记录。
美猴王已成为世界亿万人民喜爱的艺术典型,为祖国和人民赢得巨大荣誉。
2.小蝌蚪找妈妈(1961)水墨特伟钱家骏上海美影厂20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水墨动画是世界动画界的珍宝,《小蝌蚪找妈妈》就是代表作之一,取材于齐白石的鱼虾形象,奠定了影片的美术水准。
1962年,茅盾看了这部影片,写下诗一首:“白石世所珍,俊逸复清新,荣宝擅复制,往往可乱真。
何期影坛彦,创造惊鬼神。
名画真能动,潜翔栩如生。
柳叶乱飘雨,芙蕖发幽香。
蝌蚪找妈妈,奔走询问忙。
只缘执一体,再三认错娘。
莫笑蝌蚪傻,人亦有如此。
认识不全面,好心办坏事。
莫笑故事诞,此中有哲理。
画意与诗情,三美此全具。
”3.人参娃娃(1961)剪纸万古蟾上海美影厂30这部动画片很有中国特色,故事内容很传统,借助人参娃娃惩罚财主胡刮皮的小故事。
人物造型是中国最传统的剪纸,很逼真可爱,人物个性都很鲜明,而且人参娃娃各个都白白胖胖的,很讨人喜欢,配音也很清脆,小人参天真的声音把孩子童趣都表露无疑!还有别的人物造型也同样别具特色,加上故事的出奇效果,带给我们紧张气氛的同时也感到风趣幽默的感觉。
4.没头脑和不高兴(1962)动画张松林上海美影厂20影片描绘了两个有趣的小孩,一个叫“没头脑”,这小孩不管干什么事,总是丢三拉四的。
另一个小孩叫“不高兴”,他有一种怪脾气,你要他东,他偏向西,一开口就是三个字“不高兴”。
整部影片格调轻快,活泼,动作夸张,有吸引人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上映后受到孩子的欢迎。
5.金色的海螺(1963)剪纸万古蟾钱运达上海美影厂40影片像一首动人的抒情诗。
它采用中国民间雕镂刻剪的传统工艺,使人物造型生动细腻;人物动作吸收了传统戏曲的表演程式,并借鉴动画片、皮影、木偶戏的特长,摸索出一套剪纸影片的表现技法,使静止的剪刻形象栩栩如生地在银幕上活动起来,产生迷人的魅力,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6.孔雀公主(1963)仿佛是春风拂过原野,晨曦点亮山林,在国力复苏的同时,爱情为主题的动画片终于姗姗来迟,它似草叶上一滴朝露,晶莹美丽。
此片是西双版纳地区的优美传说,我们也可以把它视为中国版的“王子与公主”,故事讲述了乱世之中的一对有情人的悲欢离合。
7.牧笛(1963)水墨动画特伟钱家骏上海美影厂20在《小蝌蚪找妈妈》问世的三年后,《牧笛》出世了,如果说前作是对水墨动画的尝试,那么,《牧笛》就是一次升华:有山有水有云、有花有鸟有人,整部作品无安全就是中国水墨画的大合集。
和《小蝌蚪找妈妈》的小鱼小草小动物完全不同,《牧笛》展现的是美妙中国风光。
以牧童寻牛的故事为明线,以笛声为暗线,制作者将一幅幅中国水墨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
8.半夜鸡叫(1964)木偶尤磊上海美影厂20文革时期,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大背景下,《半夜鸡叫》被杜撰成为地主与长工间阶级斗争的故事,并由此创作了小说等文学作品,1964年被改变成为美术片,周扒皮形象从此家喻户晓。